古德今思⑤ |古今之“忠”辨:从臣纲到民心的精神嬗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3:42 1

摘要:木兰溪水悠悠,穿城而过,流淌的不仅是时光,更有一股绵延不绝的忠义之气。古有陈文龙沥血守节、不负家国,今有无数乡贤躬身田野、心系百姓——一个“忠”字,如溪水般贯穿岁月,却在时代的河床中悄然改道,焕发出新的容颜。闲来读史,忽有所悟:唯有辨明“忠”义流转之脉络,才知

古今之“忠”辨:

从臣纲到民心的精神嬗变

郑志忠

木兰溪水悠悠,穿城而过,流淌的不仅是时光,更有一股绵延不绝的忠义之气。古有陈文龙沥血守节、不负家国,今有无数乡贤躬身田野、心系百姓——一个“忠”字,如溪水般贯穿岁月,却在时代的河床中悄然改道,焕发出新的容颜。闲来读史,忽有所悟:唯有辨明“忠”义流转之脉络,才知我辈今日所守之“忠”,早已不是旧时模样。

古时之“忠”,扎根于宗法礼教与君主专制,是其伦理体系的核心所在。彼时言“忠”,往往系于“君为臣纲”一绳。其本质,是忠于一姓一君。“君为臣纲”,注定了这是一种臣对君单向、绝对、无条件的道德义务。至极之处,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它强调等级与服从,不惟君臣,也推及家主、长官,乃至一切上位者,成为维护封建秩序的纲常大网。而另一面,“忠”也讲究内心的诚敬与专一,所谓“尽心曰忠”,须得发自肺腑、毫无杂念,是一种竭诚尽瘁的精神状态。

于是我们看见,岳飞的“尽忠报国”,是向着大宋朝廷的赤胆;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为护佑赵宋江山的气节。庶民之于家主、之于官长,亦须言听计从、心无贰念。这般忠,宛如将人拆作零件,填入等级森严的巨机中运转。其间藏了多少血泪?君命难违,民贵之论亦须让步,“愚忠”如痂,至今触之犹痛。

而今之“忠”,早已筑基于人民主权与公民社会之上,其内涵焕然一新。它核心所向,是忠于人民——此乃根本之变。“忠”的对象,从具体一人一君,转向亿万人民之整体。一切权力属民,“忠”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也是忠于国家,但此国家已非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民族共同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与人民。因此,忠于国家,即忠于宪法与法律,忠于这片土地上共同约定的秩序与理想。现代之忠,更讲理性与批判,不倡盲从,而是在忠于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思辨、建言、推动进步。对于共产党员,更强调对党忠诚——缘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其归根到底,仍是忠于人民。

如今再谈“忠”,早已深植于“人民”二字之中。仙游工匠对手艺精益求精,是忠于职守;干部走进田间助农卖果引技,是忠于百姓;游子在外心系桑梓,捐资修路、建老人中心,是忠于家乡。忠,不再是单方面的奉献,而是公民与国家的共契,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正如莆田人敬妈祖,古为祈佑,今为传承“立德、行善、大爱”之精神——忠,有了温度,也更清醒,它从神坛走向人间,成为每个人可践行、可感知的日常伦理。

由此可见,古代之忠,是维系统治之伦理工具;当代之忠,则是凝聚民族、激发责任之现代理念。其变与不变清晰可辨:核心对象由君主转为人民,关系性质由单向依附变为双向契约,价值基础由等级专制走向民主法治。但其“尽己”“尽责”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爱国情怀、奉献意识古今呼应。所异者,古以忠君为道德完满之径,今则在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与国家的统一。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忠”被注入了磅礴的生命力。它是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推动全社会向上向善;它化作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提升社会创造力和质量;它成为干部队伍的政治品质,保证事业薪火相传;它也为个人价值提供崇高导向,避免陷入利己主义的迷途。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这份忠,是国家与人民“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

细想这番古今之变,“忠”的风骨未曾消散,还是那一腔“尽心”的赤诚,但其血肉早已焕然一新。古之忠,为一家一姓续江山;今之忠,则为千万人谋幸福。古之忠压抑人性,今之忠却让人在奉献中成就自我——正如仙游的红木匠人,以对技艺之忠,延续文化的血脉,也点亮自家红火的日子。

辨忠,非为评断高下,而是明确我辈当如何行忠。不必如古人叩首皇权,但须学其尽心竭力;不必视忠为枷锁,而应以此为灯塔——忠于国家,是守护一方水土;忠于职业,是打磨一技之长;忠于家庭,是经营一日三餐。这才是新时代的忠义,是从旧伦理中破茧、最终落于民心的真忠。

要而言之,“忠”已从服务于少数人的封建纲常,演进为造福最广大人民的现代公民美德。它褪去了“愚忠”之弊,存续了“尽责、奉献、专一”之魂,并与爱国主义、职业精神、理想信念交融互铸,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积极的实践价值,成为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

责编|陈君妍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