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做班主任这些年,见证了太多家庭教育中“知行不合一”的现象。比如有次家长会,一位家长跟我倒苦水,说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自己不知说了多少次要专注,可孩子就是改不了。而这位家长呢,一边催着孩子,自己却在旁边刷手机。还有个孩子,家长总要求他讲礼貌,自己在小区碰到邻
在我做班主任这些年,见证了太多家庭教育中“知行不合一”的现象。比如有次家长会,一位家长跟我倒苦水,说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自己不知说了多少次要专注,可孩子就是改不了。而这位家长呢,一边催着孩子,自己却在旁边刷手机。还有个孩子,家长总要求他讲礼貌,自己在小区碰到邻居却爱答不理。另外,有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书,家里除了课本,几乎看不到课外书。这些场景是不是在很多家庭都出现过呢?
其实,很多家长都陷入了“言传≠身教”的误区。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个误区是只说不做。就像那个催孩子写作业自己刷手机的家长,光给孩子讲道理,自己却不行动。孩子心里肯定会想,你自己都做不到,凭啥要求我。第二个误区是双重标准。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自己却很随意。比如要求孩子不看电视,自己却追剧到很晚。孩子会觉得不公平,自然也不会把家长的话当回事。第三个误区是忽视环境影响。像那个希望孩子读书,家里却没几本书的家长,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孩子很难养成读书的习惯。
既然知道了这些误区,那家长没做到的理念能不能教给孩子呢?答案是可以的,下面我就分享一些方法。
首先是亲子共修五步法。第一步要建立“共同实践”机制。每周可以固定几天,每天拿出30分钟作为家庭学习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写作业,家长可以看书或者学习新知识。这样孩子会觉得大家都在努力,自己也不能松懈。第二步采用“透明化自我反思”策略。家长可以把自己改正缺点的过程展示给孩子。比如把手机使用时间贴在冰箱上,和孩子互相监督。这样孩子会看到家长也在努力变得更好,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建议。第三步构建“阶梯式成长”体系。把大目标拆解成小步骤。比如想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可以先从每天10分钟的亲子阅读开始。第四步是定期开家庭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分享这周的进步和不足,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可以准备一个家庭会议记录本,把每次会议内容记下来。第五步是及时鼓励和肯定。当孩子有进步时,家长要及时认可,让孩子感受到努力有了回报。
除了亲子共修五步法,家长自身成长也有三阶模型。一阶是自我觉察。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比如不良习惯或者教育方式不当。二阶是学习提升。家长可以通过看书、参加培训等方式,学习教育知识和方法。三阶是实践改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
说了这么多方法,实际效果怎么样呢?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有个学生以前写作业特别磨蹭,家长很头疼。后来家长用了上面说的方法。每周设立家庭学习时间,和孩子一起学习。还把自己玩手机时间贴在冰箱上和孩子互相监督。慢慢地,孩子写作业速度变快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从家长的成长日记里能看到,一开始家长也很难坚持,但通过不断调整和努力,自己和孩子都有了很大改变。孩子从一个磨蹭的“小拖拉”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所以,家长们别担心自己没做到的理念教不了孩子,只要用对方法,我们和孩子都能一起成长。
来源:心心妈妈育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