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问道武当仙山·醉美房县黄酒”抖音短视频大赛在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景区正式启幕。50名本土短视频创作者通过集中采风与分散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化身“非遗传播使者”,以武当山的千年古韵为画布,以房县黄酒的醇厚酒香为墨彩,通过镜头语言编织文化纽带,推动这一拥
3月31日,“问道武当仙山·醉美房县黄酒”抖音短视频大赛在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景区正式启幕。50名本土短视频创作者通过集中采风与分散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化身“非遗传播使者”,以武当山的千年古韵为画布,以房县黄酒的醇厚酒香为墨彩,通过镜头语言编织文化纽带,推动这一拥有3000余年历史的“舌尖上的非遗”跨越地域界限,向全国网友递出一张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的房县名片。
山水为媒:当武当仙韵邂逅黄酒醇香
春日的武当山云雾缭绕,宫观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影棚。创作者们兵分多路,深入紫霄宫、太子坡、南岩宫等标志性景点,展开沉浸式采风。在紫霄宫庄严肃穆的丹墀前,创作者架起无人机,让镜头从飞檐鎏金处掠过,缓缓降落至摆满黄酒酒坛的案几,金黄酒液在阳光折射下与宫墙的朱红、琉璃的黛青交相辉映,形成“一坛黄酒千年韵,半阙宫商万壑松”的视觉奇观;在太子坡九曲花街,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黄酒制曲工艺,创作者采用慢镜头捕捉米粉与酒曲菌粉交融的细腻过程,青石板路的斑驳纹理与匠人掌心的老茧特写,诉说着古法技艺的岁月沉淀;在南岩“天乙真庆宫”悬崖建筑群前,创作者以“武当功夫+黄酒品鉴”为创意,邀请武当弟子演绎太极剑后轻抿黄酒的刚柔并济之美,让“武当养生”与“黄酒滋补”的文化关联自然流露。
镜头叙事:解码黄酒千年文化基因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房县黄酒的酿造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与尹吉甫“封疆御酒”、庐陵王“房州御酿”等历史典故深度绑定。创作者们紧扣大赛设定的“黄酒发展历史”“尹吉甫与房县黄酒”“庐陵王与房县黄酒”三大主题,展开多维度文化解码。在玉虚宫遗址,创作者通过情景再现,重现西周太师尹吉甫献酒祭祖的庄重场景,青铜酒器与残垣断壁的时空对话,让千年酒文化的起源具象化;在武当山博物馆,镜头聚焦馆藏文物与黄酒文献,结合专家访谈,梳理黄酒从宫廷御酿到民间佳酿的演变脉络;在武当山民宿院落,创作者以“围炉话酒”的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述庐陵王贬居房县时改良酿酒工艺的传说,将历史故事转化为可感的生活场景。从原料(房县本地糯米、泉水)到工艺(“两次发酵、三曝三露”古法),从历史典故到现代产业,创作者们用镜头构建起房县黄酒的文化坐标系。
融合破圈:短视频赋能非遗现代化表达
“我们不是简单地拍酒,而是拍黄酒背后的山水、人文与时代传承。”一位创作者在南岩拍摄时表示。此次活动突破性地将武当山的世界级文旅IP与房县黄酒的非遗产业优势相融合,通过“文旅场景植入+文化故事输出”的创作模式,让传统非遗搭乘短视频的流量快车触达年轻受众。
自大赛启动以来,房县互联网协会通过集中组织主题采风、分散对接创作资源等方式,已累计安排50名创作者深入武当山核心景区、黄酒产业园及周边村落,开展实地拍摄。启动以来,已有十余条展现武当山与黄酒联动的短视频上线,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50万,网友留言“原来黄酒文化这么有底蕴”“想去武当山喝一杯房县黄酒”成为高频反馈。
“武当山的‘仙’与房县黄酒的‘醇’,本质上都是文化认同感的载体。”房县互联网协会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短视频创作赛事,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实验——通过创作者的个性化视角,让“非遗”从名录中走出来,在山水间活起来,在屏幕前火起来。随着大赛持续推进,房县黄酒的酿造智慧、历史记忆与产业活力将通过千万个镜头接力传播,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探索“内容赋能产业”的新路径。
当暮色降临武当山,创作者们在金顶收工,镜头最后定格在霞光中的黄酒酒坛,瓶身上“房县黄酒”的烫金字样与远处的太和宫交相辉映。这一画面,恰似传统与现代的默契对视——古老的非遗技艺借由短视频的光影,正踏上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征程。
来源: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