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一直被誉为谋士之首,甚至在民间被称为“小诸葛”。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一直被誉为谋士之首,甚至在民间被称为“小诸葛”。
但在明朝初年,竟然有一个比刘伯温还厉害谋士。
他的一生更为传奇,做了很多世人不敢想,且不敢做的大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能打来天下,建立明朝,其中刘伯温的功劳占了很大一部分。
刘伯温不仅懂得调兵遣将,还懂得治理天下,甚至精通天文地理、奇经八卦,可谓是全能人才。
对于这么一位顶级天才,大家也不必吃惊,或许在看过刘伯温成长历程后也就释然了。
元朝末期,刘伯温出生江浙一带的一个耕读之家。
虽然刘父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多少笔墨,但他却教导出来一名震惊天下的顶级谋士。
刘伯温自幼十分聪慧,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宋朝的王安石。
刘伯温四五岁的时候,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读书识字。
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刘伯温便能通读文章。
对于拥有过目不忘能力的人来说,能够快速认识文字并不是多么夸张的事情。
但夸张的是,刘伯温六、七岁的时候便能执笔写字,八、九岁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古代写字都用毛笔,和现在的铅笔和钢笔不同,能用柔软的毛笔写得一手好字非常困难。
想要练得一手好字,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长时间的练习。
可刘伯温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字,可谓是天赋异禀。
如果只是如此,刘伯温也没必要被民间传得那么神乎其神。
毕竟古代被夸为神童的人太多了,可很多“神童”一踏入科举考场就会原形毕露。
作为古代选拔官员的唯一途径,科举考场可谓是天才的试炼场,不可能蒙混过关。
可刘伯温在十二岁的时候,便直接参加了科举考试,一举拿下秀才头衔。
很多人十二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而刘伯温就已经成为秀才。
不过刘伯温传奇之路还未结束。
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只用几天时间便学完了春秋,十七岁的时候便已博览群书。
在他二十三岁的时,一举中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只不过他因看不惯元朝的腐朽而选择隐退,后来又被朱元璋邀请出山,成为亲手推翻元朝统治的功臣。
在朱元璋攻城略地时,刘伯温为明军制定军规;等到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又撰写了大明律。
毫不夸张地说,明朝能够长治久安的功劳最少得分刘伯温一半。
虽然刘伯温有着传奇的一生,但他晚年却颇为遗憾,在权力斗争中郁郁而终。
明朝还有一位传奇谋士,他的人生比刘伯温更加传奇,晚年居然可以善终……
这位传奇谋士的名字叫做姚广孝,他虽然比刘伯温年幼几岁,但同样出生于元朝末年。
姚家时代以行医为生,也算是一个杏林世家。
只不过随着元朝的灭亡,天下动乱,姚广孝并未选择继承祖业,悬壶济世。
因为少年早慧,他见家人于乱世中离散,便萌生了隐世之意,于是选择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
在元朝末期,很多人都选择进入寺庙躲避战乱。
就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为了谋生,在寺庙做过几年和尚。
朱元璋因为识字不多,在寺庙中做的都是扫地挑水的杂活儿,很难受到重视。
但随着天灾频发,寺中香客也逐年减少,方丈就把朱元璋等人赶出寺庙,下山化缘为生。
相比于朱元璋,姚广孝靠着聪明才智,很快成为高僧的亲传弟子,委以重任。
不过他这个人自幼不太安分,姚广孝觉得佛教不过如此,便萌生了成为道士的想法。
于是,他果断离开寺庙,拜在了道教门下。
在道教中,姚广孝仅用几年便掌握了太极八卦、阴阳术数等道家学说,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道士。
随着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姚广孝见天下海晏河清,便又萌生入朝为官的想法。
巧合的是,当时朱元璋刚刚成为皇帝,打算录用一批精通“佛儒之道”的僧人来南京城传播佛法。
于是,姚广孝脱掉道袍,短时间学习了一下儒家学说,匆匆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可能是准备的时间比较短,样貌又比较年轻,遗憾落榜。
虽然没能封为僧官,但他“儒释道”皆通的学识依旧得到朝廷的认可,让他进入了天下名寺——天界寺。
虽然姚广孝在此期间没有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不过他却得到一名皇子的赏识,而这名皇子叫做朱棣。
于是,他便跟着朱棣一路北上,来到北京。
殊不知,这一僧一王即将给明朝带来一场战乱……
在姚广孝跟着朱棣北上的时候,太子朱标还活着,朱元璋身体也健壮,怎么看都轮不到朱棣继承皇位。
没想到短短几年内,朱标突然病逝,朱元璋身体也急转直下。
一时间,几位年长的皇子都有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当时争得最凶的是燕王朱棣和秦王朱樉,这两人一个老三,一个老四,还都是手握重兵。
更令朱棣没想到的是,老二和老三竟然也没活过父亲朱元璋。
按照这种发展趋势,这皇位应该轮到朱棣了。
可朱元璋偏偏不,他册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且在他驾崩后继承了皇位。
而朱允炆对这几位手握重兵的皇叔十分忌惮,总想着削藩。
当时削藩的重头戏就是手握重兵的朱棣,所以姚广孝建议他提前造反,因为朱允炆是不会手下留情的。
于是,姚广孝开始帮朱棣暗中训练士兵,打造武器,筹备粮草,最终以靖难之名开始向南京发兵。
这一路上,姚广孝为朱棣各种出谋划策,帮助其渡过难关。
经过两年多的攻打,他们最终攻破南京城墙,成功夺取了皇位。
作为帮助朱棣夺取皇位的姚广孝,接下来只有两种下场:一种是“狡兔死,走狗烹”,另一种是继续为朱棣效命。
无论哪一种,对姚广孝来说都不是最好的结局。
刘伯温当年选的就是第二种,为朱元璋奔走一生,最后不仅累出了一身的疾病,临终前还遭到胡惟庸的谋害。
不过姚广孝居然在这两条路中间,硬生生走出来第三条路。
当时,面对朱棣的百般挽留,他是坚决不受,既不要高官厚禄,也不要封侯将相,只求能吃斋念佛就好。
于是,他每天穿着僧袍来皇宫觐见,晚上就回到寺庙敲钟念佛。
朱棣见姚广孝一心求佛,对权力没有任何兴趣,自然也就放松了警惕。
正因如此,姚广孝才能安享晚年,一直活到八十多岁,在寺庙中安然病逝。
纵观他的一生,简直比刘伯温还要传奇。
他年少出家为僧,半路又成为道士,还精通儒家学说。
成年后不但帮朱棣夺取了皇位,功成之后还能独善其身,光这两件事就足以名留青史。
正因为他的高瞻远瞩,才能完成刘伯温都未能实现的梦想——安享晚年。
来源:文史闯江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