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皇制度:面临权力之争时,日本的天皇和上皇到底谁说了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6 14:23 2

摘要:在东亚历史语境中,“上皇”可以指代中国古代的“太上皇帝”及日本的“太上天皇”,但相比于中国纯粹指代皇帝父亲的“上皇”,日本的“上皇”却是在政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份子。

在东亚历史语境中,“上皇”可以指代中国古代的“太上皇帝”及日本的“太上天皇”,但相比于中国纯粹指代皇帝父亲的“上皇”,日本的“上皇”却是在政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份子。

通过几代遣唐使的学习,日本在封建制度逐渐发展成熟的平安时代诞生了一种奇特的上皇制度,禅让后的上皇作为天皇的摄政,开始独立行使权力。

那么,当曾经的父兄开始对儿子、弟弟的大政指手画脚时,日本的宫廷到底是谁说了算?

日本上皇制度的产生最早得益于禅让制的出现和对唐代上皇制度的模仿,在经历多代上皇的努力和法律的认可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采。

日本最早的退位上皇是女帝皇极天皇,她在丈夫舒明天皇崩御后,因为皇子们之间严重的皇嗣之争而被推举出来暂代天皇之位,并在朝堂斗争结束后,出现了日本正史记载中的第一次皇位禅让。

依照惯例,前任天皇崩御后一般要经过群臣商议选出新天皇,只有强有力的豪族或重臣所支持的皇子才能被拥立为帝。

皇极帝这次禅让则打破了这一惯例,她直接将象征皇权的玺绶传与其弟的做法,让禅位成为皇位传承的新方式。

不过,皇极帝退位后并没有得到“太上天皇”这一尊号,而是被孝德天皇尊奉为“皇祖母尊”,这是一个具有临时性、权宜性的特殊称号,而非一个属于退位帝的固定尊号。

真正奠定上皇制度基础的是持统天皇,她继位后的统治其实十分稳定,但却在拥有多位血统纯正且正值壮年亲王的情况下,直接将天皇之位禅让给了15岁的皇太孙文武天皇。

在此之前,天皇继位时多是可以独立执政的中年人,持统天皇越过一众皇子传位太孙的做法,带有浓厚的个人意愿,也给年幼天皇的统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为确保政局不因幼帝在位而出现混乱,退位后的持统帝与文武天皇共同执政,史书中虽然没有明确区分持统上皇与文武天皇的政令,但却有太上天皇在巡游时免租政令的记载。

在当时新都的建立、律令的编撰都借鉴了隋唐模式的前提下,借中国退位帝的尊号来尊称退位的持统帝也是很有可能的,不过此时的上皇制度也只能算是一个雏形。

天皇禅位成为上皇并没有作为偶发事件而局限于持统帝一代,在接下来的奈良时代(710-784 年),上皇制度得到继承和发展。

持统天皇的异母妹元明天皇面对自己年纪老迈而皇太子仍年幼的情况,为了淡化圣武天皇其血统上的弱势,选择了禅位女儿元正天皇作为中继。

在当时的日本,事实上的父子直系继承制并未真正形成,但相比于持统帝时代需要利用大臣会议册立太子,元明帝直接指定继承人的权力得到了认可。进一步强化了日本天皇的君主专制意识。

有意思的是,圣武天皇不仅史无前例地册立了女儿阿倍内亲王为皇太子,还为了让女儿顺利继位,还延用了祖母与姑母的做法,以上皇身份扶持她。

天平胜宝元年(749)圣武天皇表达出退位之意,向多所寺院捐献大量田产及稻米布帛等,发御愿称自己为“太上天皇沙弥胜满”并移居药师寺,禅位给了女儿孝谦上皇。

圣武上皇成为日本史上第一位男性太上天皇,也标志着日本早期上皇制度的正式成型。

奈良时代前中期是上皇制度形成的重要莫基时期,退位帝的尊号从“皇祖母尊”到“太上天皇”不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是在律法层面对退位帝的认可,日本上皇制度由此开始制度化。

奈良前中期的几位上皇也奠定了早期上皇制度的特点,即“一位上皇辅佐一位天皇”。

此时的上皇作为皇权的支持者与天皇共同执政;拥有辅政和指定继承人的权力,同时亦有维护天皇合法性和稳固皇嗣地位的义务;上皇的政治活动是在维护天皇政治权威的前提下进行的。

《令集解》认为“于太上天皇上表称陛下,但皇帝以上名不可称者”,即当时人的共识是太上天皇不可被称为皇帝,因此有学者认为拥有皇帝尊号是孝谦上皇得以施政的原因。

然而,就在圣武天皇正式确立了上皇辅佐天皇的政治传统后,他的女儿孝谦上皇就在辅佐淳仁天皇期间,就因为双方激烈的政治斗争而打破了这种政治默契。

由于崇尚唐风的淳仁天皇与喜好高天原神话的孝谦上皇在皇统和用人方面存在分歧,原本关系和睦的两个人在天平宝字六年(762)五月分宫而居。

六月庚戌,孝谦上皇向朝臣昭告淳仁天皇的不孝,宣布礼仪上的“小事”由淳仁天皇主持,而赏罚等“国家大事”由孝谦上皇行使,这就是日本史上有名的“大事小事分治宣诏”。

不过,“大事小事分治”并非是孝谦上皇独创,712年唐睿宗禅位于儿子唐玄宗时也发布过类似的诏书。

唐睿宗居上皇位统揽国政时,其权力是高于在位的玄宗的,尊号也是“太上皇帝”,但在玄宗于先天政变铲除太平公主势力后,睿宗的称号就变成了“太上皇”。

从这一角度考虑,孝谦上皇的“大事小事分治宣诏”不仅是对上皇权的重申,更是对外界发出的意欲谋求更高权力的信号。

然而在“大事小事分治宣诏”发出之后,淳仁天皇和孝谦上皇并没有真正做到分治,失去了藤原家支持的淳仁天皇最终被孝谦上皇强迫退位,并流放到淡路国幽禁。

孝谦上皇发布“大事小事分治宣诏”直至废黜淳仁天皇,彻底打破了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上皇与天皇间的平衡,意味着上皇不再甘于充当天皇的共治者。

对于权力的追求,让曾作为皇权保护者的上皇蜕变成了皇权的争夺者。上皇成了君主专制的绊脚石,早期上皇制度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而到了弘仁元年(810年)的“平城太上天皇之变”,更是让天皇看到了上皇试图复辟所带来的权力威胁,让外戚藤原氏为代表的“摄关”逐渐取代上皇成为新的辅政人选。

来源:天净绪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