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体出现异样,先上网查查”——这或许是许多人的共同经历。当问题涉及隐私部位时,这种犹豫和尴尬往往会加剧。人们既担心暴露隐私,又害怕面对可能的疾病,这种矛盾心理常常延误了最佳的就医时机。
“身体出现异样,先上网查查”——这或许是许多人的共同经历。当问题涉及隐私部位时,这种犹豫和尴尬往往会加剧。人们既担心暴露隐私,又害怕面对可能的疾病,这种矛盾心理常常延误了最佳的就医时机。
图片来源于茜茜酱molly
近日,一位男科医生在公开场合提到,许多患者因隐私部位出现皮肤症状,会选择通过网络向医生咨询,甚至发送照片以求初步判断。这引发了关于如何更妥善地利用技术解决此类健康咨询需求的讨论。这个话题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因为它关乎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更在于它触及了现代人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寻求可靠健康服务的痛点。
在近期举办的上海外滩大会上,男科医生许超分享了一个现象:他在社交媒体上时常会收到大量关于隐私部位皮肤健康的咨询,其中不少用户会直接发送患处照片,高峰期单日咨询量可达上百条。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患者深切的焦虑与对线下就医的复杂心理。
图片来源于智慧科技迷
许多人出于尴尬、害怕被熟人撞见、或认为问题尚不严重,选择了这种“线上一对一”的咨询方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即时需求,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医生的工作负荷,并可能存在诊断不全面的风险。
对此,公众的看法呈现多元性。有人表示理解:“线上咨询确实缓解了面对面就诊的心理压力。”也有人指出问题:“这毕竟不是正式问诊,医生也很难凭照片做出完全准确的判断。”更有不少网友调侃道:“科技能否帮上忙?”
图片来源于科剧综
“讳疾忌医”或选择线上优先咨询的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传统文化观念使得谈论隐私部位健康问题时常伴随羞耻感。快节奏生活下,时间成本和对就医流程的不熟悉,让“随手拍、线上问”显得更便捷。部分人倾向于先自行判断问题的严重性,再决定是否就医。
图片来源于乔老爷玩转地球
许超医生在会上了解到AI技术可用于皮肤病症识别时表示认可,他认为AI辅助工具或许能为用户提供一条更规范、初步的自检参考路径,从而减少盲目焦虑或不当处理。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AI模型能快速识别多种常见皮肤问题,缓解医生重复性咨询压力。用户与机器交互,心理负担较小。有助于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更精准地分配给更需要的病例。
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AI诊断依赖于其训练数据,对罕见病、不典型症状的识别能力有限,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面诊。若因依赖AI建议而延误治疗,责任如何认定是难题。医疗不仅是冰冷的判断,更包含人文关怀与共情,这是AI目前难以实现的。
图片来源于赵盛烨
AI辅助诊断并非新鲜事物,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探索和规范化:
除了皮肤科,AI在眼科(如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像科(如辅助分析CT、MRI)等领域也有所应用。
可作为就医前的参考工具,帮助用户初步了解情况,决定是否及何时就医。或可成为基层医生的“智能助手”,提升诊断能力,但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医疗科普信息需严格标注,并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医疗内容。这强调了医疗信息传播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图片来源于赵俞锋
回看这一讨论,其核心并非猎奇,而是揭示了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便捷、隐私、可靠医疗服务的渴望与现有医疗体系之间的磨合。AI等新技术在提升效率、缓解焦虑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应用必须谨慎且规范。
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而不是替代人的专业判断和情感关怀。在健康这件事上,最终的诊断权和治疗决策权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期待,未来科技能够更合规、更有效地赋能医疗领域,帮助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便捷、且有温度的健康服务体系。
来源:玉紫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