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山·春晚》中触摸中国乡土的心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12:27 1

摘要:翻开《月山·春晚》,你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一个浙西南小山村——月山村44年鲜活集体记忆的大门。这场始于1981年、从未间断的“月山春晚”,早已超越了乡村联欢的范畴,沉淀为“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成为解读乡土中国精神共富的鲜活密码。而这本书,正是这

翻开《月山·春晚》,你打开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一个浙西南小山村——月山村44年鲜活集体记忆的大门。这场始于1981年、从未间断的“月山春晚”,早已超越了乡村联欢的范畴,沉淀为“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成为解读乡土中国精神共富的鲜活密码。而这本书,正是这份独特记忆最忠实的载体。

想象一下,1981年,浙闽交界的月山村,一群热爱文艺的村民在年节的喜庆中,点燃了第一簇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篝火。这份源自内心的热情,并未因地处偏远而熄灭。相反,它以时间的韧性(44载从未中断)、参与的广度(男女老少皆可登台)、内容的纯粹(自编自导自演,散发着泥土芬芳),让“月山春晚”的星光比央视春晚更早两年亮起。这绝非简单的娱乐,而是村民生活变迁、村庄风貌提升、历史文脉传承的生动镜像,是村民们用身体、情感与岁月共同书写的集体记忆。

如龙桥。| 叶延龄 摄

月山村何以能孕育并坚守这样的文化奇迹?答案深藏在其悠久的文脉之中。

《月山.春晚》带你溯源月山深植的文化基因。自宋初吴氏开基,到明末“八老爷”吴懋修匠心规划,开拓与智慧便融入月山人的血脉。

“八老爷”主持设计的“举溪八景”,顺势天成又巧夺天工;“二里十桥”,更让月山成为中国廊桥“小王国”,与吴文简祠、云泉寺、圣旨门等古建筑交相辉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旁,孩子们嬉戏,农人荷担,老者闲谈——古典中国的乡村韵律,在此生生不息。举溪八景的布局,月山春晚的坚持,无不彰显着月山人刻在基因里的开拓创新。

这密码的另一面,是崇学重教的文脉传承。“耕读传家”的古训在月山代代相承。八老爷倡建的“逢源书院”(后为庆元最早的小学),播下读书的种子。迁到月山的吴氏一族,谨记“耕读传家”的祖训,历代均有科名登第,代有达官仕宦,曾谓“庆邑之冠冕”。1981年,民间助学小组的成立,更让“读书光荣”蔚然成风。44年间,1700余人的山村,400多人凭知识跃出山门,改变命运——教授、博士、军官……崇学重教的文脉,如举溪之水,绵绵不绝,生生不息。春晚舞台上的自信与创造力,何尝不是这深厚文脉滋养出的花朵?

秋天的月山晚翠。 | 郑承春 摄

《月山·春晚》不止于记录,更是唤醒与照亮。

它是一把从时光深处锻造的钥匙,齿痕里镌刻着月山祖祖辈辈的烟火与心事。它轻轻一转,便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将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情感凝结成文字,汇成一部厚重的“文化家谱”,为千年文脉的赓续夯实根基。

它是一剂由共同记忆熬制的粘合剂,将古村的文化自信牢牢粘合。它唤醒了散落天涯的乡愁,让所有与月山有过交集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根,激发心底最强烈的认同与归属。

月山晚翠。 | 周勇 摄

它是一颗在生活土壤中孕育的火种,以“月山经验”昭示:源自草根、深植生活的乡土文化,能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永恒生机。它照亮了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灵魂、实现振兴的可感、可学、可复制的路径。

如果你向往那份未被现代性完全冲刷的乡土情怀;如果你好奇一群普通村民何以能坚持44年书写自己的精神史诗;如果你想感受深植于土地、勃发于生活的创造力与文脉如何滋养一方水土——那么,请打开《月山·春晚》,这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村的集体记忆,更是乡土中国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谱。

注释:

举溪八景:月山晚翠、云泉晓钟、龙凤两桥、文奎高阁、宝塔东耸、银屏西峙、龙湫灵夜、虎胜奇岩

二里十桥:如龙桥、来凤桥、步蟾桥、白云桥、秆坑桥、四马桥、公社桥、岩坑桥、红旗桥、学堂桥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