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家庭过日子的“四小件”,指的是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12:20 1

摘要:痰盂,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为何物了。在老北京,痰盂和夜壶、鸡毛掸子、水汆,号称老北京家庭过日子的“四小件”。换句话说,那会儿的北京人持家过日子都离不开这四样东西。

痰盂,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为何物了。在老北京,痰盂和夜壶、鸡毛掸子、水汆,号称老北京家庭过日子的“四小件”。换句话说,那会儿的北京人持家过日子都离不开这四样东西。

痰盂,也有叫痰桶的,但二者的形状还是有区别的。甭管是痰盂还是痰桶,顾名思义是吐痰用的。据说这物件始于周代,只不过家伙什儿是一个,造型和材料不同罢了。

最早的痰盂是青铜器,后来有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比如石头的、骨头的、铁的、玻璃的、陶瓷的、搪瓷的、不锈钢的等等,但没见过有木头的,也许是因为木制的东西有吸附性,不好洗拭的缘故吧。

我曾经见过玉制的痰盂,造型古朴典雅,看上去非寻常之物。玉的贵重众所周知,拿这么贵重的东西做痰盂,想必不是一般人。普通老百姓您给它这么一个物件,也未准消受得起。

痰盂有大有小,小的有手巴掌大,据说这是朝廷里的大臣们用的。大臣们难免有咳嗽喘的时候,咳嗽就会有痰。

谁敢当着皇上的面儿把嗓子眼的那阿堵物吐地上呀?怎么办?只好把痰盂随身带上了。

当然这不是通常所说的痰盂,是类似痰盂的小器皿:袖盂儿。那时朝廷大臣的朝服都宽幅大袖,把一个巴掌大小的器皿揣到袖子里,轻易不会被人发现,嗓子眼痒痒了,把它掏出来,一扭脸吐到里面,再盖上小盖儿齐活。

前几年,有收藏者拿着一个造型古怪的瓷器上了拍卖会,经专家鉴定这个器物是清代中期的,学名叫“渣斗”。什么叫“渣斗”呢?有专家认为是痰盂,有专家认为是盛漱口水的。其实查历史资料,原来这种“渣斗”是吃饭时用来装吐出来的骨头的。

平时人们吃鱼,吃鸡,啃骨头,肯定要吐刺,吐骨头渣子,这些鱼刺和骨头渣子吐在桌子上不雅观,于是人们发明了“渣斗”这种器皿。

北宋 耀州窯青釉渣斗

痰盂,跟“渣斗”类似,是过去人们方便吐痰发明出来的器皿。在老北京,不但每个家庭备有痰盂,一些会客的客厅,聚餐的宴会厅等,凡是公共场所都备有痰盂。

不久前,看微信的朋友圈里传当年毛泽东主席会见外宾的照片。我第一眼就发现毛主席会见外国元首的书房,在沙发前有个白瓷的痰盂,非常显眼。

那会儿,痰盂跟垃圾箱一样,是生活起居的必备用品。

小的时候,到街坊四邻家玩,手头有比如橘子皮、枣核儿、糖纸这样要扔的东西,扔哪?当时,北京人家里还没有垃圾桶这样的物件,唯一能扔的地方,就是痰盂。所以,那会儿痰盂除了可以吐痰,还是盛垃圾的地方。

由于痰盂是寻常之物,所以老北京有不少关于痰盂的歇后语,比如“老太太的痰盂,物在眼前”;“喘儿爷的痰盂,闲不住”;“大街上的痰盂,人人啐”等等。

人上了年纪容易上火咳嗽,咳嗽就得有痰,所以,得把痰盂放在老太太眼面前;老北京把有哮喘病的人戏称喘儿爷,喘儿爷老得吐痰,所以给他预备的痰盂闲不住;痰盂是吐痰用的,北京人把吐痰也叫啐痰。痰盂摆在大街上,当然过来过去的人要往里头啐痰了。痰是脏物,所以啐痰,在北京话也是骂人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都骂你。

3

老北京人喜欢抽烟的人多,当时卷烟还是稀罕物,而且没有过滤嘴。香烟有过滤嘴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儿。当时,买卷烟要烟票儿。我记得过春节,每个购货本能买两盒好烟。

当时的所谓好烟就是“前门”“凤凰”或“恒大”牌的,平时抽烟都是自己卷叶子烟,俗称卷“大炮”。叶子烟点燃之后烟味非常呛人,尤其是北京的冬天,窗户门关得很严,甭多了,屋里有俩“烟筒”,“大炮”点上,一会儿屋里便成了云山雾海,抽烟的人美其名曰:“烟暖房屁暖床。”

房子是暖和了,人的嗓子眼受得了吗?别说抽烟的人有痰,不抽烟的人在烟海里“泡”着,能不生痰吗?所以,一到冬天,到处能听到咳咔的咳嗽声,伴随着这“咳咔”声,紧接着就会听到“噗”的声音,如果这种情况下,没有痰盂预备着,您说这口痰会吐到哪儿吧!人总不能让痰给憋着呀!所以,痰盂的发明,证明咱们的老祖宗还是挺文明的。

不过,很多人“咳咔”之后,把嗓子眼的那点黏物吐出来,回归大自然了。我记得在工厂当工人那会儿,车间里的几个“烟筒”师傅,每天早晨两件大事:一是喝茶,二是冒烟。即所谓老北京人的“两大享受”:“早起一杯茶,饭后一袋烟。”

吃完早点,老哥儿几个,总要留出20多分钟“擞痰”时间,所谓“擞痰”,就是抽烟。不知道他们从哪找到的依据,嗓子眼儿有痰必须得拿烟来擞,别的不灵。其实这完全是谬误。

七八杆“烟枪”同时冒烟,您想那小屋不得成了烟道?当然置身其中,嗓子眼能不有情况吗?于是一阵咳咔之后,地上便是狼藉一片。但车间主任也是老烟民,平日“大炮”不离手,所以谁奈何不了手拿烟枪的人。

车间里有位热心肠的大姐,大概对“咳咔”之后地面留下的痕迹觉得“害眼”,自己掏腰包,买了个白瓷的痰盂,摆在烟枪们吞云吐雾的地方,以为这地面儿会干净了。结果,痰盂摆一个多月,成了聋子的耳朵,那些烟枪们愣没人正眼看过它,大伙儿习惯成自然,依然故我,把嗓子眼的那黏物照顾了地面儿。后来,有个师傅见那痰盂摆在那儿落满尘土,便废物利用,拿它当放废抹布的家伙了。

这是痰盂留给我的深刻记忆。难道我们现实生活不需要痰盂吗?

有关痰盂还有两个让我难忘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已故总理周恩来的。周总理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有风度和气质的外交家之一。新中国刚成立时,一些大国看不起中国,在一次国际大会上,周总理会见某大国的外交部长,俩人握过手后,那位部长随手掏出手绢擦了擦手,又把手绢装回衣兜。面对这种侮辱,周总理从容不迫地也从兜里掏出手绢,擦了擦手,转身扔到了痰盂里。

另一个关于痰盂的故事,是我的一个“发小儿”讲的,他的邻居的孩子比我们大两岁,父母在外地,从小跟他奶奶长大。这孩子小时候比较淘气,有一次把他奶奶的翡翠烟袋嘴给撸下来,扔到了痰盂里。那烟嘴是祖辈传下来的,自然金贵。他奶奶找了几天才发现,老太太非常生气,把这孩子打了一顿。

4

痰盂,说了归齐是吐痰用的,一口痰里的细菌有上万种,所以痰是很让人恶心的,自然痰盂也是肮脏的代名词。

随着人们的卫生观念的变化,人们意识到痰盂里的痰在空气里也会挥发,这种挥发很容易促使传染病的传播,自然不利于人体的健康。与此同时,房间里摆放痰盂也影响人的视觉,所以到上世纪90年代,痰盂渐渐被淘汰,到现在,痰盂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

虽然痰盂成了过时的器皿,但是您从痰盂,包括渣斗等器皿上,能看到古代的中国人是多么文明:有了痰,要吐在痰盂里,吃带骨头带刺儿的吃食,要把刺和骨头渣子吐到渣斗里,而不是随地吐,随地扔。所以,痰盂虽然不用了,但这些老物件留下了文明的痕迹,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作者介绍

刘一达

老北京人,笔名达城,著名京味儿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能咂摸出味儿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9月刊】

来源:北京纪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