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帮中国上大分,直接站着不动就赢了,捡了个大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12:14 1

摘要:以色列空军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目标是哈马斯高层人士,震惊了全世界。

据《防务亚洲》9月12日报道,以色列空军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目标是哈马斯高层人士,震惊了全世界。

据称,袭击发生地点距离美军在中东最大的空军基地——乌代德基地仅数公里。

此次袭击直接摧毁了卡塔尔主导的调停进程,也严重动摇了美国海湾盟友对其安全承诺的信任。

尤其敏感的是,美国事前并未阻止这场空袭,甚至连是否提前知情都语焉不详。

卡塔尔方面事后强烈谴责以色列侵犯主权,并指责美国未能履行基本义务。

与此同时,沙特和阿联酋也罕见地站在一起,指责这次行动破坏了整个海湾地区的安全架构。

对于美国来说,这不是一次盟友冲突的小插曲,而是一场颠覆其几十年中东战略的结构性危机:它让海湾国家真正开始质疑,美国是否还能继续充当值得信赖的保护者。

如果连最基本的主权安全都无法保障,美式保护体系将面临多米诺式的信任塌方。

空袭现场

这一事件中最蹊跷的地方,在于信息控制与行动逻辑之间存在严重矛盾。

首先是时间差问题。美方宣称事发前短时间内收到通知,但卡塔尔方面表示完全未获事前通报。

以色列在一国首都发动定点清除,本就极为罕见,更何况目标位于一个驻有美军的大型基地附近,整个行动过程竟未触发美军防空监测与空中预警系统,这本身就难以让人信服。

而以色列是否使用了某种特殊空域或秘密通道进入卡塔尔上空,也没有任何公开信息解释其飞行轨迹与作战平台。

如果以色列战机是从本土或他国起飞,必然涉及他国空域授权,这牵涉面之广,不可能无痕迹可查。

更大的疑点则在于目标本身:此次空袭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战果。

外界高度怀疑,这次定点清除到底是为了斩首哈马斯,还是单纯的象征性震慑?

并未击中核心人物,以色列却宁愿承担巨大外交代价,也要强行出手,那会是什么动机?

乌代德基地

从战略视角看,中国在这场风波中几乎什么都没做,却站着不动就赢了,就好像比赛正激烈的时候,对方球员把球踢进了自己球门。

美国和以色列的操作,已经让中东国家看清:美国对盟友的承诺存在选择性,一切以以色列为主,为了以色列,谁都可以牺牲。

而中国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不要求站队、不干预主权。

过去中国的立场会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但在卡塔尔事件之后,中东国家乃至全球都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国所承诺的分量。

所以说,以色列打了一拳,美国帮它兜底,击中的缺失美国自己的战略架构。

很多人看到这件事的第一反应是:那中国是不是能趁机多卖些红旗-9、翼龙、歼-10C?

但这种思路有些短视。

中国的根本利益,从来不靠军火出口额衡量,而是战略结构的重构。

卖装备是战术,重塑秩序才是战略。

这场空袭带来的影响,不在于中国能卖几架战机,而是因为美国的安全信用已经崩溃。

几十年来,中东各国默认:只要钱到位,美国就能保护我。

但是现在这个逻辑破产了。

而中国的作用,不是取代美国成为新霸主,而是成为一个多边共处时代里的定海神针。

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并非运气好或捡漏成功。中国没有躺赢,也不是美国帮中国上了大分,这不是别人施舍出来的机会,更不是哪家出错让中国有机可乘。

真正让中国具备坐看风云而不失分寸的底气,来自长久以来的战略定力和在国际社会积累的口碑。

在中东,中国一直坚持经略而不插手、结网而不结盟的长线打法,这种克制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战略上的耐心与边界感。

不是中国躺赢了,而是中国选择了一条深耕的路线,让中国在中东乃至全世界,预发不可替代。

来源:作家陈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