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买菜遇见邻居王姐,她拎着两袋青菜健步如飞,腰身明显薄了一圈。
大家好,我是方方啊!
上周买菜遇见邻居王姐,她拎着两袋青菜健步如飞,腰身明显薄了一圈。
一问才知道,她去年减了32斤。
这让我想起自己从110斤减到90斤的经历,但40岁后的减重和年轻时大不相同——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对抗身体变化,但王姐的成功证明:找对方法,中年减重也能水到渠成。
以下是王姐的经验分享:
阶段一:把“减重”改成“生活调整”
年轻时总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现在才明白:减重是要重新梳理生活。
我把家里囤的零食换成小袋坚果,炒菜时用喷油壶替代倒油瓶,连看电视都站着活动手脚。
姐妹们,别急着追求“月瘦10斤”,先让身体适应新节奏。
阶段二:吃饱也能瘦的三餐公式
现在我的三餐遵循“两拳蔬菜+一拳主食+一掌蛋白”:早餐吃全麦馒头配水煮蛋和番茄,午餐用糙米饭搭清蒸鱼和西兰花,晚餐喝山药排骨汤配凉拌菠菜。
周末炖一锅杂粮粥冻在冰箱,加班时加热就能吃。 附上我的日常食谱供参考:
早餐:燕麦片(30克)+无糖酸奶(150克)+蓝莓
午餐:杂粮饭(半碗)+香煎鸡胸肉(100克)+蒜蓉空心菜
晚餐:南瓜汤(1碗)+白灼虾(8只)+凉拌黄瓜
阶段三:选对“偷懒式”运动
跳操、跑步不适合所有人。
我选择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后快走40分钟,手机放着评书不知不觉就走完5公里。
周末带孙子逛公园时,刻意多绕两圈健身步道。
最近发现跟着直播跳养生操特别适合关节,动作慢却全身发热。
记住:能动起来的就是好运动,比瘫在沙发上强百倍。
阶段四:和食物和解的智慧
见过太多姐妹戒碳水反弹的例子。
我现在每周留一顿“自由餐”,比如和家人分吃半屉小笼包,或是生日时尝块奶油蛋糕。
关键是要细嚼慢咽,把“解馋”变成“品味道”。
有次聚餐吃了三块红烧肉,第二天自觉多喝两杯普洱茶,体重反而没波动。
食物不是敌人,失控才是问题。
阶段五:把成果穿在身上
减掉32斤后,我把旧衣服全捐了,特意买小一码的连衣裙挂在衣柜里。
现在每早照镜子都暗喜:原来锁骨不用低头就能看见,穿牛仔裤不用憋气扣扣子。
上个月同学聚会,当年说我“胖得喜庆”的老同学,现在追着问保养秘诀。
王姐说现在逛早市,卖菜大姐都夸她“比闺女还苗条”。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改变,比体重秤上的数字更让人踏实。
来源:减了20斤的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