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树倒猢狲散”,以前总觉得这话太刻薄,直到爹妈的坟头长满了青草,我才算是咂摸出这五个字里,那股子扎心的凉意。
都说“树倒猢狲散”,以前总觉得这话太刻薄,直到爹妈的坟头长满了青草,我才算是咂摸出这五个字里,那股子扎心的凉意。
爹妈在,家就在,亲戚之间那根线,再细也有人扯着。他们一走,这根线断了,谁是真金,谁是黄铜,风一吹,立马见分晓。
第一种: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变脸大师”
这种人,演技堪称一绝。爹妈在的时候,每次见面都亲热得跟一家人似的,张口闭口“咱们是一家人啊”,那笑容,能甜出蜜来。
可爹妈前脚刚走,你后脚再遇见他,那脸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样,耷拉着,眼神躲闪,恨不得绕着你走。
你说,这图啥?以前的热络是演给谁看的?现在的冷漠又是给谁看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爹妈就是那块试金石。
石头没了,金子还是金子,但那些涂了金粉的泥胎,也就没必要再供着了,对吧?
第二种:无事不登门,登门必有事的“提款机”
这种亲戚,你家在他眼里就是个24小时营业的银行,爹妈就是行长。
今天孩子上学差钱,明天家里要盖房,后天想做个小生意……总之,理由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借钱。
爹妈在,碍于情面,多少会帮衬点。如今行长退休了,银行也该歇业了。
你会发现,他们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电话不打了,微信不聊了,逢年过节连个群发的祝福都懒得给你。
这倒好,省心!你不用再纠结借还是不借,也不用担心钱打了水漂。
这种“友谊”,断了,是对自己钱包最大的尊重。
第三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八卦中心”
这种亲戚,天生自带“雷达”,专门探测别人家的家长里短。
今天说你家孩子不听话,明天传你家婆媳不和,后天又能把你家鸡毛蒜皮的小事编成连续剧。
爹妈在的时候,还能压一压,挡一挡。现在好了,没人能镇住他了,他的“广播站”功率更大了。
你跟他走得越近,麻烦就越多。老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想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地鸡毛的狗血剧,那就继续跟他走动。
如果想图个清净,那就赶紧拉黑、远离,眼不见为净。
第四种:八百年不联系,葬礼上哭得最响的“影帝”
平时,你找他,他比国家总理还忙;逢年过节,你发消息,他已读不回。
可一到爹妈的葬礼上,好家伙,他准能第一时间出现,扑通一声跪下,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比亲儿子还伤心。
周围的人看了,都得夸一句:“看,这亲戚多有心!”可你心里门儿清,这眼泪是流给谁看的?
是给逝去的爹妈,还是给在场的街坊四邻?真心是捂不热的,假情是演不长的。
这种“感动中国”式的表演,看完就算了,千万别当真,更别因为这场戏,就把他请进你的生活里。
第五种:鼻孔朝天,谁都瞧不上的“贵族”
这种亲戚,可能家里比你多挣俩钱,或者孩子比你家考得好,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说话带刺,眼神里全是优越感。爹妈在的时候,他还能给你三分薄面,说话稍微收敛点。
现在爹妈不在了,他连这三分薄面都懒得给了,看你的眼神,就像看路边的阿猫阿狗。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咱们没必要上赶着去热脸贴冷屁股,更没必要在他面前自取其辱。
他的世界很高贵,咱不稀罕,咱走自己的阳关道。
第六种:为颗芝麻记恨你一辈子的“仇人”
可能就是十年前的一次聚会,你随口说了一句话,他听了不舒服;也可能就是去年过年,你给的红包比他家少了一百块。
这种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他能记在心里,耿耿于怀一辈子。爹妈在的时候,还能当个和事佬,两边劝劝。
现在没人当这个“和事佬”了,你俩之间的疙瘩,只会越结越大。冤家宜解不宜结,这话没错,但前提是对方也想解。
如果他只想把结打成死结,那你又何必单方面耗神费力呢?放手,让他和他的“仇恨”自个儿玩去吧。
人这一辈子,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爹妈陪我们走了最长的一段路,到站了,他们下车了。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离开,就停在原地,更不能把那些只会消耗你、让你不开心的人,硬拉上车继续同行。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那些真正在乎你、心疼你、在你需要时能给你一个拥抱的亲人朋友。
那些虚情假意的“亲戚”,就像过期的船票,看着还有点用,其实早就上不了船了。
不如就笑着跟他们挥挥手,道一声:“后会有期,不必再见。”
然后,转过身,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对爹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来源:小马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