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祝兹乡韵”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以下简称“推进区”),柏乡新村的胶河大白菜种植区里,回村任职的大学生们正跟着技术人员学习株距把控、培土固根技巧;种植区西侧的大白菜仓储保鲜库主体已建设完工,为村集体增收再添新引擎;塔桥村的农
六汪镇“祝兹乡韵”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蹄疾步稳。
胶河马铃薯仓储保鲜库让农户通过错峰销售实现产品增值。(六汪镇供图)
初秋时节,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祝兹乡韵”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以下简称“推进区”),柏乡新村的胶河大白菜种植区里,回村任职的大学生们正跟着技术人员学习株距把控、培土固根技巧;种植区西侧的大白菜仓储保鲜库主体已建设完工,为村集体增收再添新引擎;塔桥村的农文旅产业园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速推进项目施工,干得热火朝天……这片覆盖3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2814户村民的区域,正以“党建引领、沿河搭台、生态布景、产业增势”的一体化思路,通过实施38个重点项目,在1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奏响产业旺、生态美、生活富的乡村振兴乐章。
产业筑基
“一菜一薯”撑起增收大梁
“以前种白菜,储存难、销路窄。现在有了仓储保鲜库,错季出售也能卖上好价钱,合作社还帮着找销路,我们种菜更有底气了。”柏乡新村种植户的话,道出了推进区产业发展的实效。作为推进区核心特色产业,胶河大白菜与胶河马铃薯两大产业,正通过“设施完善+合作社带动”模式,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跨越。
胶河大白菜具有“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营养高”等特点,并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收入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胶河大白菜产业板块,推进区投入数百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近1200平方米的仓储保鲜库,去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已完工。该保鲜库产权归柏乡新村村集体所有,由青岛英海园胶河大白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租赁运营。“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每年可实现约80万元收益,还能带动30人就业。”柏乡新村党委书记王加英介绍,目前推进区胶河大白菜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
胶河马铃薯产业同样发展势头强劲。推进区在胶河源新村建设马铃薯仓储保鲜库,同时投入数百万元完善2000亩集中种植区的基础设施——整修排水渠、新建拦河坝、硬化田间道路、清淤排水沟,解决了农产品运输不便、汛期淹田等难题。依托青岛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与百事公司合作,辐射带动周边5400多户农户种植大西洋马铃薯,带动300人就业,每年实现约1500万元经济效益,助农增收约500万元。
此外,推进区还投入数百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覆盖胶河源、祝兹侯两个新村,硬化生产路近6000米,铺设灌溉管道超10000米,优化了粮食作物种植条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六汪镇上上新能科技产业园,2024年先建成7000平方米冷库,今年还将建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未来将成为集观光、采摘、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基地。
文旅融合
千年文脉变身“流量密码”
“周末带着孩子来做陶瓷、逛陶瓷馆,还能吃塔桥全羊,这样的乡村游很有意思。”带家人来体验乡村近郊游的新区市民李庆轩说。推进区不仅有“土味”十足的农业产业,更有“文化味”浓郁的文旅融合项目,千年文脉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拥有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祝兹故城遗址,曾出土大量汉代陶器。依托这些文化资源,推进区规划打造祝兹田园综合体,建成祝兹陶瓷馆、乡村民宿等场所,串联起美食品尝、文化品鉴、民宿体验等业态。在龙庵村,闲置民居被盘活改造成陶瓷文化工作室,工作人员恢复性研发汉代陶瓷,游客可亲手体验陶瓷制作,还能购买祝兹侯文化旅游纪念品,让“老手艺”变成了“新产业”。“不久前,我们的祝兹陶瓷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及美观的造型设计,成功入选‘青岛礼物’,这对我们是一种激励,感觉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祝兹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绪彬高兴地说。
塔桥村则凭借“塔桥全羊”的名气,走出了一条“美食+旅游”的路子。2017年实施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后,该村全面打造塔桥美食村,获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周边农家宴集聚发展,每到节假日,村里的餐馆座无虚席。
节庆活动更是为文旅融合“添柴加薪”。推进区已举办三届胶河大白菜品牌节、一届胶河马铃薯丰收节,通过采摘体验、美食品鉴、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既提升了“胶河”系列农产品的知名度,又吸引了大量游客,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朴乡村变成“网红打卡地”。
生态赋能
宜居环境擦亮“和美底色”
“现在村里的路好走了,河水更清了,垃圾也有人管,住得那叫一个舒服。”这是推进区村民对生活环境变化的直观感受。作为六汪镇的“母亲河”,胶河从鲁山流淌而来,水质清澈无污染,推进区以胶河保护治理为核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山绿水清、路畅田丰”成为现实。
在生态保护方面,新区不断加强胶河流域治理,推动“拥河发展”。如今的胶河两岸,土壤肥沃松软、矿物质丰富,既适宜大白菜、马铃薯生长,又给村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同时,推进区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补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在马铃薯、大白菜集中种植区,新修的沥青路取代了土路,整修后的排水渠解决了汛期淹田问题;在村庄里,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是为农村发展“加码”。在胶河源新村,新建的平塘、铺设的灌溉管道,让农田灌溉更高效、更节水;祝兹侯新村的生产路硬化后,不仅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也让村民出行更安全。如今的推进区,田成方、路相通、水相连,既有田园风光,又有现代乡村的风采。
幸福共享
乡村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在家门口的园区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西下泊村村民的话,道出了推进区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实惠。就业增收是最大的民生,推进区通过产业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钱包越来越鼓。
据统计,仅胶河大白菜、胶河马铃薯两大产业的仓储保鲜库和基础设施项目,就可带动周边近600人就业,助力农民增收超680万元;上上新能科技产业园建成后,还将新增约450个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务工增收约800万元。同时,村集体收入也稳步增长,柏乡新村通过出租大白菜仓储保鲜库,每年可增加约12万元收入,其他村庄也通过产业合作获得收益,为村里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改善提供了资金支持。
如今,推进区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断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产业兴到生态美,从文旅融合到百姓富足,六汪镇“祝兹乡韵”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正以坚实的步伐,探索乡村振兴的“六汪路径”。未来,这里将继续围绕“一菜一薯”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