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8绝迹后,国产暴力收敛多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0:41 1

摘要: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的数据,涉及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杀害亲属等)在过去五年间呈上升趋势,约占暴力犯罪案件的15%-20%。

这类新闻,绝对有流量。

细节很模糊,摘要很吸睛。

害怕,但忍不住看……

仿佛冷静期也无法让人冷静——

本应是避风港的家,一次次成为了风暴中心。

根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的数据,涉及家庭暴力的刑事案件(如故意伤害、杀害亲属等)在过去五年间呈上升趋势,约占暴力犯罪案件的15%-20%。

熟人作案,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占据了此类案件的绝大部分。

今天不能展开聊的。

曾经被狠狠扒开过。

只是太冷门——

命案十三宗

土?

不奇怪。

这部25年前的国产剧,即便放在当时也土。

用导演高群书的话说——

B级片都不够格,是“三等作品”。

“他们(业内)认为这是瞎胡闹。”

没有明星,大量采用非专业演员;没有预算,每集5万人民币;甚至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不涉及侦破环节,只还原案件本身的过程......

然而。

豆瓣评分8.8,好于83%犯罪片。

那些“没有”恰恰成就了它独一无二、粗粝生猛的纪实美学风格,拍出了我们不忍直视的人心。

导演高群书,在当初拍摄时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

第一,我们要让最有文化的人喜欢看;第二,也要让最没文化的人喜欢看,就不给丫中间的看!


结果如他所愿。

在北京电视台破了收视纪录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圈(如陈丹青)的追捧。

靠一个字:

像用砂轮打磨你,磨掉所有不切实际的人性幻想。

比如具体的——

这些脸。

普通人,对吧?

以上都是真实的杀人犯。

并且均已被执行死刑。

《命案十三宗》不仅所有案件源自真实卷宗,更在每一单元中插入了对原型凶手的采访。

期待看到残暴、冷漠或悔恨?

都没有。

你能读出的,是一种共通的麻木。

他们仿佛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也不懂发生了什么,讲述罪行如同复述别人的故事,说着说着便陷入沉默

这正是导演高群书把镜头对准他们的原因——

他们都是特别普通的人,在日常生活里不是整天胡闹的小流氓,他们都是好人,这些好人把别的好人给杀了。

当时我很有感触,一个好人的悲剧毁掉两家人,这些杀人犯和我以前想象的无恶不作的杀人犯特别不一样,对此我感到非常震惊,所以我选择拍摄了这个题材。

《命案十三宗》最核心的表达:

请记住那些沉默。

它们不尽是恶,更多是你我都有的自私、嫉妒、无知、狭隘、愚昧……

巧合的是——

那些令人瞠目的暴力,就是从这沉默里,悄悄生根。

01

“下面传来门关闭的声音”

童玲的第二胎终于生了儿子。

终于能让丈夫、公婆和村里等着看笑话的人满意。

听到他们满意她才敢松一口气。

丈夫:娘,咱有小子了

婆婆:有了,有了

“第一胎是女儿”,所以超生罚款掏空了夫妻的所有积蓄,两口子只能靠父母接济过日子;

公公婆婆无比嫌弃,之前提出分家,把他们赶到了漏雨漏风的老宅;

两口子盖新房的美梦破碎,丈夫脸色就再没好看过,甚至在她怀着第二胎时,丈夫当着女儿的面第一次动手打了她.....

儿子出生之后,丈夫再没心思出去挣钱,暴力变本加厉:

赌博、酗酒、打老婆。

甚至,自己拿着家里换燃气的最后40块去赌,童玲稍有顶嘴,便迎来一顿毒打。

你说她为什么不跑。

因为她也习惯了,男人打女人,天经地义——

或许结了婚的女人都会受他男人的打

我是一个没有给人家生下儿子的女人

也许本来就该打

活该?

但你也很难想象她活在怎样的地狱里。

在第一次暴力发生时,老丈人出手制止,方式是各打50大板。

一场说教结束,核心思想居然是:

女人要有个女人样子。

公公装瞎子。

婆婆真排挤。

躲起来的童玲被婆婆发现,她向婆婆求救:再被打会死的,我下辈子给您老当牛作马。

可婆婆立刻喊儿子赶快过来。

婆家如此,娘家呢?

他们都躲在“无奈的中立”里,包括童玲的母亲。

这孩子明明自己都没打过。

她却说——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等孩子稍大一点,家里富裕了

他会对你好一点的

当所有人在压迫者面前保持中立,意味着全世界都站在了压迫者那边。

直接的暴力,隐形的冷漠,反向的关怀……会让你发现“重男轻女”不过是这场规训与自我规训的借口。

也包括童玲自己。

这两集有个小标题:软弱。

你或许想象不来,童玲在丈夫面前说得最硬、也最讽刺的一句话是——

我绝对不离婚。

在她眼里,一家人如此恶劣,就是为了逼她离婚。

但她绝不。

落后的文化,塑造了童玲畸形的坚强——

她始终相信日子会变好,即便处于丈夫的拳脚下。

于是。

在童玲的忍让、环境的纵容、婆家的共谋,叠加催化下,丈夫的暴力愈发无法无天。

以至于当童玲躲回娘家,丈夫也敢带上汽油,当着丈人一家老小威胁:

不把童玲交出来,放火烧你们全家。

纷争的结局是“兔子”急了。

当同龄的弟弟将丈夫捆绑控制住,家人前去报警时,丈夫依旧喋喋不休,威胁着眼前颤抖的女人。

于是,童玲捡起了他的汽油,慢慢淋在了丈夫身上……

“你敢来真的?!”

火点燃。

可惜,先烧断的是绳子。

燃烧着的男人追赶着童玲,从院落追上了大街,像是能一直追下去。

但最后,他还是倒下了。

画外音响起:

我终于轻松了……

但代价是什么呢?

现实中——

一审中院判处死刑,被告上诉,高级法院发回重申后维持原判。

二审高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

两年后减为无期徒刑,又两年后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等......狱中罪犯因为表现良好,屡次得到减刑,最终关押24年。

理应于今年2025年6月3日出狱。

这里出于尊重,Sir刻意隐去原型姓名与照片,愿她余生获得平静。

02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但逆流而上的小舟,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卧床十年的妻子去世了,送完最后一程后,父女俩站在公交站,班车迟迟不来。

女儿一言不发。

父亲若有所思,直到他看到一辆出租车驶来。

妻子生病十年,老李悉心照顾了十年,一家人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那现在呢?

转过头看向女儿,“咱打的回去吧。”

“打的?”

如此铺张女儿不太习惯,但他坚决地带女儿坐上了车。

过去结束了,未来刚刚开始,那天经人介绍,未来的受害者与未来的凶手相遇。

90年代工厂效益都不好。

但工人阶级也能分成两种人:

一种是一个月只能拿400来块,机械厂的丧偶光棍老李。

一种是在他身边掏出大哥大的,棉纺厂的时髦大姐俊芳。

老李看到大哥大便沉默了,但俊芳对上一眼就主动解释:

“家里给的,我哪用的起这个?”

是。

不般配。

但他老实又热心。

而她飒爽又亲和。

年级都不小的两人决定细水长流,日子是过起来了,但始终没有夫妻之名。

这,将是所有矛盾的核心。

俊芳父亲支持:这人好用。

母亲反对:小工人……

一个人为了自己遥不可及的理想生活,能做出什么?

一千六的戒指买给未来妻子,一千二的手表买给未来女儿,为了给她安排工作甚至四处借钱(家里电视机都押出去了),慢慢的这个恋爱脑也成了俊芳口中的未婚夫。

只不过,女儿为了入伍疏通关系的一千块,掏不出来的他只能哭着道歉。

一切都押上去了,而俊芳始终是那句“还不是时候”。

嫌贫爱富?

的确。

但那个时代也特殊。

90年代四处大厦崩塌,每个人都在为了未来做盘算,“未来下岗了该怎么办啊?”是纺织工人俊芳三天两头念叨的话。

那天晚上老李联系不上俊芳。

因为自己家里没电视,他独自在俊芳家看,电视从《泰坦尼克号》放到了动作片、战争片,后来听到了枪响。

第二天俊芳回来,两个坏消息:

1、打麻将输钱了。

2、被通知下岗。

她急了拿老李撒气。

但老李也会急。

——这一点俊芳没想到,老李自己可能也没想到。

上一秒,老李可能用了这辈子最大的力气,把棍子敲在了俊芳头上。

下一秒,沾血的棍子从手中滑落。

画面里同时出现的,除了一片狼藉,还有老李给俊芳准备的早点,和代表老李身份的劳保靴。

说难听点,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但不全是。

正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个十字路口——

远处楼越来又高。

近处路上越来越杂。

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私家小轿车挤在一起,正如浪潮来临时浪尖的水底的人,其实都走在一条路上。

人们在被时代制造的差异中挣扎。

看到这些车轮Sir恍然大悟——

这不是犯罪故事。

也不只爱情。

老李属于中国90年代,一个破裂的泡沫,一阵扬起又隐去的尘埃。

03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杀人,是因为恶吗?

上一个故事的原型,郭玉莲,因存在防卫情节,于是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现在应该减刑出狱了)。

当时他面对镜头说:

当时我打了她我就没意识到

后来我才想起来我给了她一棍子

“没想到。”

“不明白。”

“挺后悔。”

是这些采访中出现的高频词。

整部《命案十三宗》几乎都没有出现蓄意谋杀,大部分都是一时激情杀人。

案件里,也没有正经的凶器:

徒手、水果刀、木棍、榔头、哑铃......

(当然也包括不知好歹的死者自己带来的汽油。)

没错,这些“凶器”的出场,也充满了讽刺意味——

在《外遇》中。

主角与他渴望已久的情人你侬我侬时,两个人气氛融洽,讨论起未来。

说着说着闹起来,女孩削着苹果的刀,假模假式地架在他脖子上。

“对我不好,我就把你杀了。”

但故事结局相反。

男人成了凶手。

最后他独自一人看着那把刀,和女人削了一半的苹果。

《简单杀人事件》,讲述的是一起再简单不过的校园霸凌引发的血案,最后的心理动机也是一时冲动。

但那把刀,从故事开始便打下伏笔——

男孩随手把刀放到了书页上,远处风扇帮他合上了书。

因为急着上学,男孩连书带刀装进了书包。

像极了《死神来了》,仿佛命运暗中操纵。

可有转折。

刀的事男生并不知情,而老师先发现了它,并把男生一顿教训,从学习成绩到早恋问题。

但,真实存在的校园流氓问题,被忽视了。

讽刺的是:

如果不是因为老师这通教训,男生并不知道自己带来了刀,也不会在最后攥起它。

甚至《命案》中最离谱的一场凶杀——

男子拔刀准备找人复仇。

却将当时围观路人,误会成了对方团伙,一刀毙命。

一项数据:

在世界上所有凶杀案中,激情犯罪的比重高达20%-40%,而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家庭或亲密关系中(且女性受害者远高于男性)。

可见最普遍的犯罪问题,往往不是大奸大恶。

无关贪婪、野心、斗争。

而是软弱、勉强、懦弱……

但最关键性的?

不是它们本身。

而是我们,太容易忘了它们存在。

我们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承认,它们存在于每个人心里,存在于对方或自己心里,并在沉默中不断汇集怨念。

忘了自己和眼前的人都身怀利刃。

同时,也关乎环境。

1995与2025,前者是上升而后者不太好说,但两个时代间也存在着一种手性镜像的关系。

《命案十三宗》的案例皆聚焦于90年代末(多发生于河北石家庄),悲剧频发意味着差异加剧。

到处都是钱,但患不均。

经济与欲望同时高速膨胀。

前者不可能平等地普惠众生,而后者见者有份。

叔本华说,“人的悲剧,往往始于无法实现的欲望”。

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欲望不断水涨船高,而现实只停留在原地,像渴死在海里。

如今呢?

状况大概相反,但戾气或许如同。

无论潮水上涨或下沉,人心总要接受巨大落差的考验。

美剧《心灵猎人》,专拍变态杀人狂。

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暴涨,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和高失业率。

故事主线,便是FBI早期探索犯罪心理学和罪犯侧写的过程。

为啥?

因为警察“傻”了。

他们看不懂,人们现在为何而暴力。

真正麻烦的,不是没有答案。

而是没人提出问题。

然而,如《命案十三宗》这类犯罪题材涉案剧,后来却被因为“反映阴暗”、“负能量”而失去了踪影。

这不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2013年网上出现了一份《卫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办法》,关于涉案剧,对各个电视台的要求如下:

像《918大案纪实》这样的“典型涉案剧”被完全排除出所有电视台的黄金档;像《重案六组》这样的“一般涉案剧”则只能在地面黄金档播出,无法在卫视黄金档中出现;至于《任长霞》这样的司法、普法、法治宣传类电视剧,则不受限制。

而靠《命案》《征服》打出名堂的高群书采访中谈到,在03-04年左右,涉案剧已经被踢出黄金时间。

已经写好的剧本,被迫更改背景。

上面突然下令,不让上黄金时间,很多公司钱也花了,本也写了,演员也给了订金了,怎么办呢?就改成40年代、30年代的。《刀锋1937》就是我改的,涉案片改成一抗日片,变废为宝。

如今涉案剧从屏幕在屏幕上大幅减少,热搜却仍被血案刷屏。

是有多危险呢?

不过一面镜子。

它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如何在沉默中被欲望、嫉妒或软弱吞噬,进而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不过是在提醒我们:

暴力从不遥远,它潜伏在每个人的日常里,等待一瞬的失控。

有的时候,你我该让,该忍,该跑。

今天,Sir给《命案十三宗》这面老镜子掸掸灰。

的确,它又土又老,还有点吓人。

但你想躲?

人心没变。

所以,它认得出我也认得出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