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究竟来自哪里?是老板站在企业全局角度推动的战略决策,还是员工在一线业务中的真实需求?这个问题在很多企业中并未被真正厘清,甚至成为了转型的阻碍。
一、 数字化转型,到底是谁的需求?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究竟来自哪里?是老板站在企业全局角度推动的战略决策,还是员工在一线业务中的真实需求?这个问题在很多企业中并未被真正厘清,甚至成为了转型的阻碍。
埃森哲《2024中国企业数字化指数》报告显示,59%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投资,表明企业管理层普遍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然而,真正落地时,企业却常常发现——技术部署了,员工不愿用;系统上线了,业务流程依旧靠Excel和纸质单据。这种“老板想转型、员工用不动”的困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二、管理层的“顶层设计”,是否真的理解一线需求?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往往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出发,关注市场趋势、行业竞争和业务增长。然而,很多数字化项目的失败,恰恰是因为忽略了一线员工的实际工作方式。
埃森哲的研究发现,仅32%的中国企业高管正在尝试重新设计工作岗位以适应新技术,而这一比例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6%。换句话说,虽然企业在投资数字化,但在组织变革和人才适应方面仍然滞后。
典型误区:
技术堆砌,而非业务驱动。 许多企业引入复杂的ERP、CRM或AI分析系统,却未考虑一线员工的使用习惯,导致“新系统上线,旧Excel依然满天飞”。
管理层决策与一线脱节。 老板认为数据驱动是趋势,但前线销售更希望有一个简洁易用的移动端系统,而不是繁琐的报表填报。
忽视学习曲线。 很多企业以为员工会“自然而然”适应新技术,但实际上,缺乏培训和引导的系统,最终可能变成摆设。
三、 一线员工的“痛点”,是否被真正关注?
与管理层不同,员工更关注工具是否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数字化需求往往来源于:
重复劳动太多,想要自动化。 例如财务人员每天需要手动对账,而自动化RPA工具可以减少90%的重复工作量。
信息不透明,沟通成本高。 供应链、生产车间的数据割裂,导致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效率。
移动办公需求,系统太“重”。 许多基层员工更希望有一款“简单、轻量”的移动端工具,而不是复杂的PC端软件。
制造、财务、供应链是企业数字化投资的三大重点领域,说明这些业务部门对数字化的需求最为迫切。如果企业能够真正围绕这些痛点去推动变革,转型的成功率会更高。
四、 如何让数字化真正落地?
要让数字化真正发挥作用,企业需要同时兼顾管理层的战略视角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小切口入手,快速见效。
避免“大而全”的一次性数字化改造,先解决一个具体业务问题,如先优化库存管理,再扩展到供应链。一些制造企业通过“扫码枪+MES系统”替代传统手工录入,仅用三个月就提升了20%的生产效率。
(2)让技术“适应人”,而非让人去适应技术。
设计系统时,要优先考虑一线员工的使用体验,如通过移动端、小程序等方式降低操作门槛。
例如,快消企业在销售端引入“语音录单”功能,就能使销售人员的录入效率大幅提升。
(3)组织变革与技术并行。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管理变革,企业需要同步调整考核机制、培训体系,让员工有动力去使用新系统。有的企业在推广数字化系统时,专门设立“数字化积分”机制,鼓励员工主动使用新工具。
五、数字化转型,切忌“头重脚轻”
数字化转型不能只靠老板推动,也不能完全依赖员工的自发需求。真正有效的数字化,是在战略与执行之间搭建桥梁,既能匹配企业的发展方向,又能切实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管理者的角色,是制定方向,更是创造一个让技术落地的环境;员工的需求,是改进现状,但也需要企业提供学习和适应的机会。唯有双向奔赴,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来源:汝画卿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