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宋朝有一场类似的危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6:27 1

摘要:这俩国家经历过先野蛮,后汉化的过程,最终走向了文明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前者在澶渊之盟,后者在绍兴和议后,宋与辽金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三国之间保持了长达百年无战事的记录。

两宋319年,华夏最大的边患是谁?

是北宋的辽国,还是南宋的金国?都不是。

这俩国家经历过先野蛮,后汉化的过程,最终走向了文明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前者在澶渊之盟,后者在绍兴和议后,宋与辽金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三国之间保持了长达百年无战事的记录。

但还有一个国,盘踞宋朝西北,地盘不大,冥顽不灵,始终拒绝文明开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让宋朝非常头疼。

这个国,就是西夏。

宋朝有两块“心头病”,一块是幽云十六州,一块西夏,这两块病本质上不同。

宋辽的“幽云十六州之争”是一个虚病,这块地本身不属于宋朝,是辽国人从后唐手中抢的。追溯历史,这块地经历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按照道统法理,与宋朝没有一毛钱关系。对宋朝来说,幽云十六州更像是一个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讲一句不中听的话,西夏从党项太祖李继迁时代,就是一个实打实的“祸害”般存在。从宋真宗在位时,就很想解决掉这个心头大患。

可是,西夏就跟田地里的“蝲蝲蛄”一样,咬人不疼,但吵得人心烦。宋朝出兵打它,它就逃跑服软。宋朝一收兵,它就跳出来乱叫。真宗、仁宗、英宗没有一个不想锤爆它,全都束手无策。

宋神宗登基后,这位赵宋皇族后裔中,最有雄心壮志的帝王,迫切想要在有生之年,解决掉西夏。

宋朝帝位传至神宗,不考虑辈分,按照帝位传承,已经是六代目。对待西夏,北宋已经使尽了除了“武力”以外的一切手段。

历史的经验告诉宋神宗,布施人道对西夏不仅是隔靴搔痒,更是一次次助长气焰。

这个时候,宋神宗把解决办法瞄准了诉诸武力。

要想武力解决西夏,第一步先解决“废得一匹”的宋军战斗力。

(1068年)熙宁元年,是宋神宗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的第一年。

新皇登基,必有导向变化。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定会有人抓住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这时,一个小人物登场了。

——建昌军司理参军,王韶。

王韶是一个奇人。

他是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从政十一年,混得灰头土脸。后来,参加“制科”考试,没有获得名次。一气之下,主动申请去了陕西一带放松心情。

就跟现在高考失败后,徒步318,升华精神一样。

插播一段历史常识。

北宋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类似今天的考公,制科类似体制内遴选。两宋319年,制科开了22次,总共录取了41人。

制科是秘阁考试,必须由2位重臣签字保举,再给朝廷递交50篇策论。皇帝本人亲自出六道题,参试者围绕六道题目,再写6篇策论,最后由皇帝亲自批卷,合格者由皇帝亲自面试。

难度,逆天。

王韶没考上制科,心情不好,因此去了大西北。

通过对西北的观察思考,王韶给宋神宗送上了一份登基大礼——《平戎三策》。

他的核心观点就一个——灭了西夏,一劳永逸解决西北边患问题。

具体怎么操作呢?

河湟吐蕃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正是宋朝用兵夺取之时。朝廷可两路出兵,拿下河州和湟州。一旦成功,西夏就变成了宋朝腋下,被夹住脖子的土狗。

《平戎三策》正中宋神宗心意,宰相王安石也表现出极大地政治热忱。说干就干,王韶被提拔为西北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相当于军区参谋长兼办公室主任。

北宋著名的“河湟开边”正式拉开序幕。

光嘴上说“开边”,那叫口嗨。为了支持王韶的“河湟开边”战略,汴梁内部也正在加紧一场历史变革。

——熙宁变法。

王安石启动了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改善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说,熙宁变法就是为“河湟开边,解决西夏”而设定的。

熙宁变法的思路,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核心是“释放社会活力”。两个基本点是“发展经济,整军强兵”。

你细品这事就“不对”。

赵宋不是一个缺钱的王朝,它有钱,而且有的是钱,二十四朝属它最富。那它为什么还要拼命“理财”,不要说什么冗官、冗兵、冗费“三冗”,哪个朝代没有这三个问题。

此外,“强兵”也存在很大的疑问。一般认为,熙宁变法的富国强兵是为了对抗北辽。其实不是,澶渊之盟后,宋辽早已都是“文明人”,已无仗可打。正经人都忙着赚钱,放着好日子不过,谁整天打打杀杀。强兵是为了应对谁?

很显然,“搞钱和强军”唯一的指向是西夏。

王韶不愧是写过50篇策论的大牛货。用了四年时间,筑造了渭源城,开设了熙州市易司,通过贸易招抚了一部分蕃部散户。

(1073年)熙宁六年,王韶迎来高光时刻。开春,就把河州给打了。河州首领“青海东部吐蕃首领”木征吓尿了。一没想到真敢打,二没想到宋军真能打。仓惶弃城出逃,老婆孩子被宋军一网打尽。

木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半年后,收拾残部反攻河州,还真让他反攻成功。

王韶引兵退回熙州,改从露骨山绕道攻打木征弟弟镇守的洮州。洮州藩军没料到王韶会出这一招,全被王韶围堵在城中。

木征听说弟弟所在的洮州告急,留下一部分兵马镇守河州,亲自率领主力回救洮州。王韶料定木征会来。将计就计,兵力一分为二。兵马A继续攻打洮州,兵马B在半道上拦截木征,务必将其击败。

待兵马B击败了木征后,再假扮成木征军队的模样,骗洮州以为是援军到了。

果不其然,洮州蕃将远远望见宋军假扮的木征军,以为是救兵来了。一时上头,打开城门杀奔宋军,准备给王韶来一个内外夹击。

走到跟前一看,傻了眼。我嚓,怎么是宋军。

这一战,王韶先攻下洮州,再收回河州,名扬天下。

第二年,趁着王韶回汴梁汇报工作。木征找到“唃厮啰”政权大将“青宜结鬼章”(这都啥人名)替自己出头,想再次夺回河州。白城一战,宋将景思立战死,王韶火速返回熙州,用了两个月,彻底把木征给打服了。

木征带着手下80名大酋长,到王韶帐前负荆求罪,归附大宋。

就此,河州划入大宋版图。

王韶乘胜追击,收复了宕州、岷州、迭州,打通了洮河通道。收回了五个州,版图往西拓展了两千里。

军行凡五十有四日,涉千八百里。复州五,辟地东西千里,斩首三千余级。是役也,人皆传韶已全师覆没。——宋史·卷十二

这一战,史称“河岷之战”。王韶踏出宋朝国境一千里,跟朝廷彻底断了联系,朝廷以为他挂了,国丧都给他准备好了。

收到捷报后,宋神宗简直快要乐疯了,恨不得拥抱一下王韶。

再配合七年前,治平四年十月,种世衡之子种谔的“嵬名山战役”,灭了嵬名山部落,筑造了绥州城,大宋的军事范围进驻了横山。

前有种谔,后有王韶,宋朝“河湟开边”可谓一片形势大好,已经迈出了对西夏用兵的关键一步。宋朝由战略防御转为了战略进攻。

纵然,形势一片大好。

可在这一年,王安石被罢相了。王安石虽然不通兵事,对西夏也不感冒,但对宋神宗是绝对的忠诚。王安石一走,朝廷主和派又硬起来了,反攻西夏“略无所利”的声音,逐渐占据上风。

(1085年)元丰八年,神宗驾崩,大宋再无“硬汉”。

这一年,御史中丞韩缜与宰相司马光为了西夏“是战是和”当堂对骂起来。

韩缜是新党主战派,他说:

河湟乃西北屏障,若弃之,何以御敌。

司马光说:

今欲争数尺之土,弃亿兆之命,非良策。所得极边无用之地,空竭府库,耗蠹兵民,与彼为怨,此乃其所深耻。

除了司马光,以下旧党成员也支持放弃西北。

用兵以终守其地,诚难保也。弃地而使不为患,臣虽老矣,愿保没齿不见边境之忧。——御史中丞刘挚

得地不如养民,防人不如守己,今因其有请而与之,足以示怀柔之恩,结和平之信。——左司谏王岩叟

是防是守“河湟之地”,与其说是对政治与历史的争论,不如说是司马光旧党的情绪宣泄。

最终,司马光旧党战胜了主战的新党,随着王安石被“清算”,变法和“河湟开边”退出了宋朝政治舞台。

至宋终,“主和”一直都是主流。

“河湟开边”被叫停的历史与国际后遗症,是从北宋之后,“主和的声音”中,夹杂着太多“投降的奇音怪调”。

“和”是华夏民族一贯主张的态度,“和”从来都是主流基调,这不是一个问题。

问题是“怎么和”。

读历史的人一定不难看出,我们现在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如果勠力同心,未来千年,国运不可限量。

如果思想不统一,宋朝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从考研导师张某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就能看出,“凡事言和”的牛鬼神蛇,仍然占比很大。

“承诺捐5000万”有什么可争议的?

错了吗?

把投降当作“主和”,甚至标榜成所谓的人道主义,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泛滥圣母心。

不可不防。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