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的成长中,幼儿园是与父母的第一次小别离,孩子开启一整天都在幼儿园的生活,下午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指向分离的,那就是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
在孩子的成长中,幼儿园是与父母的第一次小别离,孩子开启一整天都在幼儿园的生活,下午才可以见到爸爸妈妈。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开篇就说: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离开妈妈四海为家。
动物界植物界都是如此,我们人类也是如此,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总会长出自己的翅膀,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所以我常常说:家长们不要急,不要急着把孩子推出我们的怀抱,当他长大后,你想跟他坐下来聊几句天都很难。
前几天跟同学聊天,他在北京开了一家心理诊所,同学分享了刚刚接受的一个案例。
男孩子七岁,近期开始变得自闭,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发呆。
出现种情况已经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起因是分房睡导致的。
孩子爸爸性子比较急,也争强好胜,得知别人家孩子都是三岁分床六岁分房,而自己孩子七岁了还没成功分房,就着急了,情急之下把孩子反锁到屋里。
一开始听着孩子的哭声,妈妈很心疼,想要打开房门。
可是爸爸却说:你不能总惯着他,一个男孩子迟早要长大,都七岁了还不敢自己睡,太窝囊了!
果然,哭了一阵就没有声音了,隔了一段时间后爸爸打开门看到孩子蜷缩在小床上睡着了。
连着分了几天后,孩子终于敢自己睡了,可是孩子也开始发生变化,有点神神叨叨的。
要么自言自语,要么对着墙壁发呆,跟爸爸妈妈的话越来越少。
持续了一段时间,爸爸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带孩子来看心理医生。
同学说起这个案子的时候,一脸无奈:现在这些父母真是太焦虑了,什么都攀比,学习成绩攀比,连分房睡都攀比。
分房睡哪有什么标准?谁说的七岁必须分房睡的?总要看孩子是不是适应。
总体来说,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分床的年龄,分房的年龄,其实都没有一个标准。
比如我们提倡三岁入园,但有些孩子两周半就能上幼儿园了,而且还非常适应。
我发小家三个孩子,都是两岁半上幼儿园,而且还都是自己主动要求上幼儿园的,不哭不闹。
老三今年春天入园,也是两岁半,到今年冬天才三岁。
但有些孩子就不适应,适当晚一些入园也可以。
比如我家孩子当时三岁入园就不适应,哭闹,而且吃不下饭,关键是总生病,一上幼儿园就发烧感冒。
后来我就给孩子办了休学手续,当时身边很多宝妈都嘲笑我:对男孩子还那么宠爱呀,哭几天不就好了!
我没有解释,更没有跟别人争论,事实上证明我做的是正确的。
第二年春天再入园的时候,孩子非常适应,主动跟我拜拜,一点都不哭了,而且还喜欢上幼儿园。
一直到现在上小学都非常积极,从没迟到过,我的评价是非常不错。
而当时我的邻居,当时跟我儿子同一时间入园,强迫女儿上幼儿园,不顾女儿哭闹,一直到来年春天,甚至升大班后还会有哭闹不想上幼儿园的时候。
举这个例子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多好,因为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儿子学习也很一般。
我只是想说,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们不是机器人,上了发条就开始转动,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不必强调每一步都跟别人一样。
关于孩子分房睡,家长一定不能强迫,6岁 只是一个建议时间,而不是标准,晚一些早一些都可以。
像我们八零后小时候,很大了还跟父母在一张床上睡,长大后也没什么问题。
给孩子顺利分房睡,可以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01丨
核心准备:心理建设
心理建设很重要,只有孩子内心接受了,才能顺利分房。
可以提前沟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暗示,比如提前1-2周告知孩子分房计划,解释这是"长大的标志",强调父母的爱不会改变(如:"你有自己的房间,就像爸爸妈妈一样,这是值得骄傲的事")。
借助绘本,给孩子讲故事,讲绘本,降低孩子对独睡的恐惧。
最重要的是接纳情绪,允许孩子害怕,不要一提分房就立马让孩子分开,允许孩子表达害怕,明确"害怕是正常的",承诺父母会随时响应需求。
02丨
让孩子自己布置房间
让孩子挑选床品、玩具、装饰品,共同布置房间,打造专属空间(如贴画、手工作品装饰墙面)。
放置孩子熟悉的安抚物(玩偶、小夜灯),房门轻掩方便孩子随时找到父母。
检查防护栏防跌落,调整室温,睡前减少饮水以防夜尿(若尿床不责备,耐心引导)。
03丨
分房睡之前给孩子一个过渡期
先在大床边放置孩子的小床,培养"分床不分房"的习惯,持续至少1-3个月。
分房初期要陪伴孩子,陪在孩子房间,通过讲故事、聊天缓解焦虑,待其睡着后再离开。
建立建立睡前仪式,固定流程如洗澡→换睡衣→喝牛奶→读绘本,增强安全感。
允许弹性回调,简单来说,允许孩子偶尔想回来睡,若孩子半夜害怕,可短暂回父母房间或开门睡,逐步过渡到关门独睡。
对于家长而言,一定要有耐心,有包容性,不要急于求成,全程可能需2-3个月,允许反复,将分房视为成长必经的"心理断乳"。
若孩子长期抗拒(如持续惊恐、失眠),需排查是否安全感不足或环境不适,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
来源:世界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