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部分电动车主将智能驾驶(智驾)视为“完全自动驾驶”,出现甩手不管、聊天甚至睡觉等危险行为,其背后是技术认知偏差、心理依赖、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结合行业现状与用户行为研究,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近年来,部分电动车主将智能驾驶(智驾)视为“完全自动驾驶”,出现甩手不管、聊天甚至睡觉等危险行为,其背后是技术认知偏差、心理依赖、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结合行业现状与用户行为研究,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车企宣传的“场景化营销”误导车企为突出产品优势,常以“高速NOA”、自动泊车”、“端到端”等场景强化智驾能力,但未明确告知用户系统局限性(如复杂路口、极端天气失效)。例如,大部分电动车(智能辅助驾驶)实际仅为L2+级辅助功能,但部分车主误认为可脱手全自动驾驶。技术术语混淆
“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在消费者认知中界限模糊。调查显示,超60%用户将“L2级辅助驾驶”理解为“半自动驾驶”,甚至认为“自动变道=无需监控”。系统能力过度包装
部分车企通过算法优化降低接管频率(如自动泊车),让用户产生“系统永不犯错”的错觉。实则智驾系统仍依赖高精地图与传感器,一旦遇到施工路段或极端天气,可靠性骤降。
长途驾驶中,智驾功能可减少驾驶员精力消耗,用户为避免疲劳而主动依赖系统,逐渐形成“系统比人可靠”的惯性思维。风险感知钝化
智驾系统的高接管率让用户低估事故概率。心理学中的“正常化偏误”导致用户忽视系统失效的可能性,认为“危险离自己很远”。控制权转移的舒适区效应
智驾系统通过接管车辆控制权,让用户从“主动驾驶者”转变为“被动监管者”,这种角色转换降低了心理压力,但也削弱了风险应对能力。
80后、90后车主对智能科技的信任度显著高于传统机械操作。调研显示,25-35岁用户中,72%认为“智驾代表未来趋势”,更愿尝试新技术而非质疑其可靠性。社交媒体的行为示范
短视频平台中“智驾睡觉挑战”“自动泊车炫技”等内容引发模仿。部分用户为获取流量,刻意展示危险操作,形成不良示范效应。法律责任的认知偏差
当前法规对智驾事故责任界定尚不完善(如L2级事故仍归责驾驶员),但用户普遍认为“车企技术兜底”。例如,某车主在智驾状态下追尾后,仍以“系统应负责”拒绝赔偿。
目前车企对智驾等级(L2-L4)的标注缺乏统一标准。级别之间的实际能力差异大,但普通用户难以辨别。测试场景与真实路况脱节
智驾系统训练数据多基于理想路况,而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如乡镇道路、临时施工变道区)超出系统训练范围。例如,某品牌智驾在无保护左转时频繁退出,用户被迫接管。保险机制尚未适配
现有车险未针对智驾场景设计差异化条款。用户误以为“购买智驾险即可免责”,实则多数保险仍将事故责任归于驾驶员。
强化系统透明度:在仪表盘实时显示智驾等级、接管条件(如“当前为L2,需双手握方向盘”)。
引入“风险预警疲劳度”:当用户长时间不接管时,通过震动座椅、语音提示强制唤醒。
用户教育层面强制培训课程:购车时增加智驾功能实操测试,模拟极端场景(如传感器遮挡)下的应对措施。
案例警示传播:联合交管部门发布智驾事故纪录片,破除“技术万能”神话。
政策与法规层面完善责任认定:明确L3级以上系统的责任边界,推动保险产品创新(如特斯拉的智驾责任险)。
建立功能黑名单:对过度营销智驾功能的车企进行处罚,强制标注“辅助驾驶”字样。
电动车主将智驾等同于自驾的现象,本质是技术认知局限、心理依赖强化与行业监管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技术透明度提升、用户风险教育普及、责任界定体系完善三方面协同推进,而非单纯归咎于用户“胆大妄为”。未来随着L4级自动驾驶的落地与法规完善,此类行为或将逐步减少,但现阶段仍需多方合力引导理性使用。
来源:黑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