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为何说“明心见性”?听了这个故事,让人悟透生死轮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6 08:19 2

摘要:在佛法广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中,"明心见性"四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修行人的心灵道路。

本内容纯属虚构故事,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佛法广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中,"明心见性"四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修行人的心灵道路。

这一禅宗核心法门,不仅是古德高僧修行的指南,也是世尊留给众生的菩提妙法。

究竟何为"明心见性"?为何历代祖师不断强调此法?

有一则发生在唐代的祖师公案,或许能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这是什么样的故事,能让人对生死轮回有如此透彻的领悟呢?

金秋十月,枫叶如火,青山寺内一片寂静。这座深藏于终南山脉的古刹,自唐初建成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香火不断。

寺中住持无尘禅师乃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一生苦修,悟道甚深。

这一日,寺中来了一位面容清癯的书生,自称姓李,是京城有名的学士。他面带忧色,向寺中小沙弥询问无尘禅师的住处。

"师父正在后山石亭坐禅,我领您前去。"小沙弥道。

行至半山腰的石亭,只见无尘禅师正闭目静坐,面容祥和,宛如一尊雕塑,周身似有微光流转。听闻脚步声,禅师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如秋水般清澈。

"阿弥陀佛,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贵干?"

书生李修礼拜过后,苦笑道:

"弟子近来夜不能寐,日不思食,一心只为生死大事所困扰。听闻大师悟道甚深,特来请教。"

无尘禅师注视着李修,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说来听听。"

李修叹息道:

"弟子虽然饱读诗书,却始终不得要领。前月,家中老母过世,弟子守灵七日,目睹形骸渐渐僵硬冰冷,顿感人生如梦,生死无常。自此之后,书也读不进,官也不想做,只觉人生虚幻,不知为何而活。"

无尘禅师听罢,并未立即回答,而是指着不远处的一棵古松道:"你看那松树如何?"

李修疑惑地看向那棵挺立的青松,道:"苍劲有力,生机勃勃。"

"那松下的枯叶又如何?"

"已经枯萎,失去生机。"

无尘禅师微微一笑:"你可曾想过,为何同在一处,一生一死,判若云泥?"

李修沉思片刻,摇头道:"这...弟子实在不解。"

无尘禅师站起身,缓步走向那棵古松,拾起一片枯叶,又指了指苍翠的松针:

"松针与枯叶,本是不同。枯叶本就会凋落,而松针却四季常青。你可明白?"

李修仍是困惑不解:"禅师是说...人也有不同吗?"

"非也。"

无尘禅师目光如电,直视李修:"我问你,你的母亲死后,你可看到她的'心'随之消失?"

李修一愣:"心乃无形之物,如何能见?"

"既然无形,又如何知道它消失了?"

李修被问得哑口无言,汗水浸湿了衣衫。

就在此时,一阵山风吹过,古松沙沙作响,枯叶纷纷飘落。无尘禅师忽然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枯叶,凝视片刻后,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你知道吗?当一个人能够真正'明心见性'之时,生死对他而言,不过是如同这片树叶的飘落。"

无尘禅师的声音忽然变得深沉有力,如同从遥远的时空传来。

李修心头一震,觉得禅师话中有话,似乎蕴含着解开生死迷惑的关键。

他急切地问道:"敢问大师,何谓'明心见性'?这与生死又有何关联?"

无尘禅师将那片枯叶放在掌心,轻轻一吹,枯叶随风飘走。他转向李修,眼中含着慈悲:

"'明心'者,明了自己本心;'见性'者,见到自己佛性。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便是一瞬间明心见性的境界。"

李修低声道:"弟子读过《坛经》,六祖慧能大师也常言及'明心见性',只是不得其门而入。"

无尘禅师点头:

"六祖大师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明心见性的至理。我且问你,当你看到母亲的遗体,你认为逝去的是什么?"

李修思索片刻:"是...生命吧。"

"生命是什么?"

李修哑然。

"我告诉你。"

无尘禅师声音低沉而有力:

"你看到的只是色身的消亡,如同树叶的凋落。但树叶凋落后,生命力回归大地,来年春天,又是一片新绿。你母亲的色身虽然逝去,但她的佛性、真心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李修眼中闪过一丝领悟的光芒:"禅师是说,人有不灭的本性?"

"正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所执着的生死,不过是相的变化。当你能够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超越生死的执着,便是明心见性。"

无尘禅师忽然伸手指向远处的山峦:"你看那山,有生死吗?"

李修摇头。

"你看那水,有生死吗?"

李修再次摇头。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本无生死。只因众生执着于色身,才有生死之苦。当你能明白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佛性,便能超越生死,不再为之所困。"

无尘禅师看着李修逐渐明亮的眼神,继续道:

"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曾经开示:'即心即佛,是心是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当下一念,不被生死所困,便是明心见性的开始。"

李修似有所悟,双手合十:"禅师,弟子似乎明白了一点。我们执着于表相,才会被生死所困。若能看透这一点,便能超越生死。"

无尘禅师微笑着点头:

"不错。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你现在的疑惑,只因为执着于表相的生死,而不见自己本具的佛性。"

李修忽然想起一事:

"弟子曾读过《楞严经》,其中记载阿难尊者问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间一切有情,皆谓我死?'世尊如何回答?"

无尘禅师赞许地看了他一眼:

"佛陀回答说:'阿难,汝见变灭,名为死亡;而不知变者未尝灭也。'意思是说,你看到的变化称为死亡,却不知变化者从未真正灭亡。这正是生死轮回的奥秘。"

无尘禅师站起身,走到亭边,望着远处的晚霞:

"明心见性,不仅是禅宗的修行法门,更是超越生死的不二法门。当你能在日常中体会'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境界,生死对你而言,不过如同春去秋来,自然流转。"

李修沉默良久,忽然泪如雨下:

"多谢禅师点化。弟子终于明白,母亲的逝去只是色身的变化,她的佛性与真心永恒不灭。生死原本如此,何必自寻烦恼?"

无尘禅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已得其门矣。记住,明心见性不在言语上,而在日用中。盘中餐饭,折枝片叶,皆是向上一路,法法皆是明心见性的方便。"

晚霞映照山林,无尘禅师与李修的身影在石亭中若隐若现,宛如两尊佛像,庄严而宁静。从此,李修不再为生死所困,他明白了生命的本质——不在形骸的存亡,而在那不生不灭的本心与佛性。

来源:一路迷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