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轻热爱吧 | 干活干活 越干越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09:47 1

摘要: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对工作充满热爱,工作几乎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从休闲到社交,甚至娱乐时间也不例外。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职业,朋友圈也紧密围绕职业构建,乐于将各种资源整合进工作中,并热衷于分享职场故事。与他们相处,我深刻感受到他们生活中职业的高度渗透,职业习

我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对工作充满热爱,工作几乎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从休闲到社交,甚至娱乐时间也不例外。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职业,朋友圈也紧密围绕职业构建,乐于将各种资源整合进工作中,并热衷于分享职场故事。与他们相处,我深刻感受到他们生活中职业的高度渗透,职业习惯甚至职业病也时有显现。

相比之下,另一些朋友则将职业视为生活的配角,或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他们努力将职业与生活分离,对职业本身缺乏兴趣,偶尔提及也只是对单位人和事的抱怨。

相较于对万事皆有兴趣却浅尝辄止的业余者,那些对工作有深厚热爱的人更加有趣。他们因专业深度和聚焦而与众不同,享受挑战、探索困境、突破关键点的过程,体验紧张、挫折、兴奋、惊喜、好奇与持续挖掘的乐趣。在职业成就上,他们更有可能分泌出超越常规的多巴胺,享受其中的乐趣。他们的生活因此而更加精彩,拥有个人得意之处、核心竞争力以及作为个体的专业特色。尽管他们可能在恋爱、游玩、社交上投入较少,但我们不应轻视他们,因为他们同样出色。

创新创业的本质在于创造力的应用,这与高职高专院校关系密切。近年来,“懒人经济”市场呈现迅猛扩张态势,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懒惰,其实“懒人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走向专业化,即“professional worker”成为主流,核心在于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而高校却缺乏专业职业方向的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成为构建知识产业的关键。

个人发展创造力需具备“will”(意愿)和“skill”(能力)。意愿分为爱好和机会意愿。爱好是自然创造力的源泉,而机会意愿则源于经验积累和时势反应。老师应保护学生的爱好,尊重他们的创造原动力,并给予他们训练机会,注重经验积累而非一次成功。学生也应把自己当作社会人士,去体会市场。

能力要素包括反应力、团队力、持续力和进化力。反应力涉及理解力和判断力,团队力强调领导力和协同力,持续力是从短期到长期的坚持,进化力则包括周期力和整合力。这些能力不是瞬间形成的,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

03我们的干活哲学

对于职场养生哲学的提问,我笑答:“哪有啥养生,而是要会干活,能干活。干活就是释放,就是生活。”一位企业家朋友也曾以“干活干活越干越活,养老养老越养越老”概括我们的共识。

这或许就是60后、70后的奋斗哲学:干活成为人生路径,因为唯有干活能靠自己努力。这样的时代塑造出这样的人群,大家齐心协力,成就了改革开放的辉煌。作为转折代人群,我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外部支持,也认同干活的价值,但反对过度的利己主义。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自己的干活哲学是否成了压制新一代的借口。不同时代塑造不同的人,干活的方式、目的和成效衡量都在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尊重新一代的思维逻辑,给人空间,才能更好地与他们协调,激发其热情与积极性,凝聚出我们的最大公约数。

年轻一代的学习应勇于与新质生产力同步,因为在前沿领域,没有既定的规矩和权威指导,这为探索、学习和投入提供了超越的机会。对于缺乏探索精神的同学,则应在传统领域如消费品服务升级、工艺优化、农产品无害化种植等方面深耕细作。生活中消费单品和农副产品优化的空间巨大,亟待我们解决。若前沿无勇士,后沿缺耐心,则前无良才后无优品,仅凭投机之心难有收获。

遗憾的是,个别年轻人既不愿挑战前沿知识,又轻视后沿事物,进退失据。他们空闲时沉迷玩乐,面临抉择时依赖传统权威,如盲目听从家长或老师,而这些权威往往基于安全稳妥或教育大纲,对趋势、风险及职业爱好的重要性所知较少。因此,我们既看到游戏、抖音和自媒体的喧嚣,又感受到对前沿技术新知的无知与无奈。大学生为就业忧虑,新兴产业为人才短缺困扰,而教育体制正在逐渐跳出传统模式,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来源:袁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