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飞速流转的当下,短视频以其迅猛之势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写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娱乐时,却浑然不知,自己正一步步陷入被驯化为“无脑宠物”的陷阱之中。探究短视频时代将大众驯化为“无脑宠物”的路径,不仅能让我们看清这一潜在危机,更能促
在信息飞速流转的当下,短视频以其迅猛之势席卷而来,深刻地改写着大众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娱乐时,却浑然不知,自己正一步步陷入被驯化为“无脑宠物”的陷阱之中。探究短视频时代将大众驯化为“无脑宠物”的路径,不仅能让我们看清这一潜在危机,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浪潮中保持清醒。
迎合本能,投喂低俗
人性中有诸多本能的欲望,如窥私欲、好奇心与追求感官刺激的倾向。短视频平台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众多创作者纷纷投身制造丑陋又低俗的内容。那些毫无内涵的搞笑闹剧、充满争议的低俗挑战,甚至是毫无底线的博出位表演,大量充斥在平台之上。例如,曾风靡一时的“吃播”乱象,一些主播以夸张的食量和怪异的吃相吸引眼球,全然不顾饮食健康与社会影响。还有部分网红为了热度,编造虚假故事,自导自演冲突情节。这些内容如同精神鸦片,迎合了大众本能中对新奇、刺激与低俗的追求。
平台算法更是推波助澜,根据用户浏览、点赞、评论等数据,精准推送此类内容。当用户偶然间刷到一个低俗搞笑视频并停留观看时,算法便认定用户对此类内容感兴趣,随后源源不断地推送相似视频。如此循环,大众沉浸在低俗内容的海洋里,逐渐失去对高雅、深刻内容的兴趣与追求,思维愈发浅薄,如同被投喂垃圾食品的宠物,只知享受当下的短暂愉悦,而忽略了精神营养的摄取。
简化内容,削弱思考
短视频的时长限制决定了其内容必须简洁明了、直切主题。为了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眼球,创作者往往将复杂的信息简化、碎片化。原本需要深入思考、系统学习的知识与观点,被压缩成几句简单的口号、几个夸张的案例。比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不再是全面深入地分析背景、过程与影响,而是截取其中某个戏剧性的片段,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对于科学知识,也只是展示一些神奇的实验现象,却不解释背后的原理。
长期接触这类简化内容,大众的思维逐渐适应了这种“快餐式”的获取方式。当面对需要深度阅读、逻辑推理的长文章、书籍或复杂问题时,便会感到不耐烦与无从下手。思考能力在一次次的短视频浏览中被削弱,如同肌肉长期得不到锻炼而萎缩。大众逐渐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失去了主动思考、探索真理的能力,成为只依赖短视频“喂养”信息的“无脑宠物”。
制造幻象,沉溺虚幻
短视频构建了一个充满幻象的世界。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超乎现实的场景与生活。精致奢华的生活日常、浪漫梦幻的爱情故事、轻松实现的财富自由,这些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轻女孩刷到的是美妆博主展示的完美妆容与时尚穿搭,仿佛只要模仿就能拥有同样的魅力;男孩们看到的是豪车豪宅、潇洒创业的成功人士,幻想自己也能一夜暴富。
平台上的角色人设也多为精心打造的完美形象。从温柔多金的霸道总裁,到甜美可爱的邻家女孩,从才华横溢的创业天才,到励志逆袭的草根英雄,这些人设如同一个个虚幻的梦,让大众沉浸其中。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压力与挫折的人们,更容易在这些幻象中寻求慰藉。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刷短视频,渴望在虚拟世界中找到满足感,却越来越脱离现实。如同沉迷于虚拟游戏的宠物,忘却了真实世界的责任与挑战,只在虚幻的短视频世界中寻找短暂的快乐。
强化习惯,控制行为
短视频的界面设计与交互方式,处处都在强化用户的使用习惯。简洁的操作,只需轻轻滑动屏幕,就能不断切换新的视频,这种简单便捷的交互让用户在无意识中不停刷动。视频自动播放功能,使一个视频结束后无缝衔接下一个,不给用户思考与选择的时间。平台还通过设置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功能,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当用户的点赞、评论得到回应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带来愉悦感,从而进一步强化用户继续使用平台的行为。
此外,短视频平台还会利用推送通知,在用户可能空闲的时间向其发送消息,提醒用户打开应用。久而久之,刷短视频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一种无意识的习惯。用户在碎片化时间里,不假思索地拿起手机刷短视频,如同宠物在固定时间等待主人投喂一样。大众的行为被平台习惯养成机制所控制,自主选择与自我管理能力逐渐丧失,成为被短视频操控的“无脑宠物”。
短视频时代,大众正面临着被驯化为“无脑宠物”的严峻风险。但我们并非毫无抵抗之力,只要保持对信息的批判性思维,主动接触多元、深度的内容,合理控制刷短视频的时间,就能在这股浪潮中坚守自我,不被同化,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非被其奴役的“宠物” 。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