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在经历反复失败或挫折后,逐渐形成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消极信念,最终放弃尝试,甚至对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失去信心。它的形成与环境和个体的互动密切相关,但通过科学引导可以有效
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在经历反复失败或挫折后,逐渐形成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消极信念,最终放弃尝试,甚至对原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失去信心。它的形成与环境和个体的互动密切相关,但通过科学引导可以有效避免。
一、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当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时,他们的行为、情绪和认知会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模式。以下是具体的表现特征,家长和教育者需特别注意:
1.长期低落的情绪
常表现出沮丧、悲伤或麻木,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也失去热情。
例如:过去喜欢画画,现在却说“画了也没人觉得好看,不想画了”。
2.过度焦虑或恐惧
面对挑战时容易退缩,甚至未尝试就认定“我肯定做不到”。
例如:考试前反复说“我复习了也没用,一定会考砸”。
3.逃避尝试与放弃
遇到困难时直接放弃,不愿投入努力,甚至拒绝开始任务。
例如:作业稍有难度就丢开,说“反正我也写不出来”。
4.依赖性增强
过度依赖他人解决问题,如频繁求助家长代劳或模仿他人答案。
例如:“妈妈你帮我做这个手工吧,我做不好”。
5.被动接受失败
对失败表现出冷漠或认命态度,认为“失败是正常的”。
例如:考试不及格后说“我就是学不好,无所谓了”。
6.消极的自我评价
频繁使用否定性语言描述自己,如“我太笨了”“我什么都做不好”。
甚至将失败泛化到其他领域,例如:“数学学不好,说明我是个失败者”。
7.扭曲的归因方式
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智商),而非外部或可调整的因素(如方法、努力)。
例如:“我就是天生学不会英语,再努力也没用”。
8.对未来悲观预期
认为努力无法改变结果,形成“努力无用论”。
例如:“练习跑步有什么用?我永远跑不过别人”。
9.社交退缩
回避集体活动或竞争,担心被评价或嘲笑。
例如:拒绝参加班级比赛,说“我去了只会拖后腿”。
10.学业动力骤降
成绩下滑且缺乏改进意愿,认为“学不学都一样”。
例如:考试前不复习,说“复习了也考不好,不如睡觉”。
11.身体疲惫与注意力涣散
因长期消极情绪导致易疲劳、失眠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12.躯体化反应
可能出现头痛、腹痛等无明确病因的身体不适,尤其在面临压力时。
二、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机制
1.核心原因:不可控的负面体验
反复失败的经历:当孩子多次努力后仍无法成功(如成绩不提升、社交被排斥),且找不到原因或解决方法时,会逐渐认为“努力无用”。
不可预测的反馈:环境中的奖惩缺乏规律(如家长时而严厉、时而忽视),孩子无法通过行为预测结果,感到失控。
归因方式偏差:孩子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稳定因素(如“我笨”)而非外部或可变因素(如“方法不对”)。
2.外部诱因
过高压力与批评:家长/老师频繁否定结果(如“怎么又考这么差”),忽视孩子的努力。
过度保护或替代: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如代写作业),导致孩子失去自主尝试的机会。
竞争性环境:过度强调排名和比较,让孩子认为“只有赢才有价值”。
3.生物学基础
长期压力会导致大脑前额叶(负责决策)和杏仁核(情绪中枢)功能失衡,加剧消极情绪和放弃行为。
三、如何避免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
1.构建“可控感”环境
任务难度阶梯化:将挑战分解为小目标,例如:
学习:从“每天读1页书”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作业”;
社交:从“和1个同学打招呼”到“参与小组活动”。
提供清晰反馈:明确告诉孩子“成功需要什么”(如“多练习计算速度就能提高”),而非空洞批评。
2.培养积极的归因模式
引导正确归因:
✅积极示范:“这次没考好,是因为题目类型不熟悉,我们可以多练习这类题。”
❌避免消极归因:“你就是粗心/笨,所以做不对。”
用“暂时性”语言替代“永久性”标签:
将“我学不好数学”改为“我暂时没找到学数学的方法”。
3.强化“过程价值”而非“结果评价”
表扬努力与策略:
“你花了半小时反复修改作文,这种坚持很棒!”
“你用画图法解题,这个思路很巧妙!”
弱化结果比较:减少“别人比你强”的言论,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
4.赋予孩子自主权
有限选择权: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做决定,例如:“你想先做数学还是语文作业?”,“周末想去公园还是博物馆?”。
鼓励试错: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尝试,即使可能失败(如手工做歪了),事后引导复盘而非指责。
5.营造支持性情绪环境
接纳负面情绪:当孩子沮丧时,不说“这有什么好哭的”,改为:“你觉得很难过对吗?可以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
家庭中的“失败分享”:家长主动谈论自己如何面对挫折(如工作失误后如何解决),示范积极态度。
6.避免“习得性无助”的陷阱
❌过度保护:“你别做了 ,我来帮你!”
❌贴标签:“你就是胆子小/反应慢!”
❌空洞鼓励:“你肯定能考第一!”(可能加重压力)
四、关键原则:从“无助”到“自主”的转变
神经可塑性:大脑可以通过积极体验重塑,持续的小成功能重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长期主义:避免急于求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一致性: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反馈需一致,避免孩子陷入混乱认知。
五、真实场景应用示例
案例:孩子数学考试屡次不及格
1.错误做法:
批评:“你怎么每次都考不好?是不是没认真学?”
替代:直接帮孩子写作业。
2.正确做法:
共情:“数学题难住你了,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卡住了?”
拆分任务:每天练习2道基础题,熟练后逐步增加;
记录进步:用表格标记“今天独立解出了方程题”;
关联生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折扣),让孩子感受“数学有用”。
六、家长如何初步判断?
关键区分:习得性无助vs普通挫败感
普通挫败感:短暂情绪,通过鼓励或休息可恢复,孩子仍愿尝试。
习得性无助:长期、泛化的消极模式,孩子从“不想做”发展为“相信自己不能做”。
1.观察孩子是否在多个领域(如学习、社交、兴趣)均表现出消极态度。
2.记录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典型反应(如放弃频率、语言模式)。
3.对比时间线:消极状态是否持续超过23个月且逐渐加重?
注意:
若孩子同时出现情绪持续低落、自我否定、社交隔离等表现,需警惕是否合并抑郁倾向,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评估。
通过识别这些表现,家长可以尽早介入,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重建自信,打破“无助感”的恶性循环。
总结:
习得性无助的本质是孩子对“自我能力”和“环境可控性”的认知扭曲。预防的核心在于:
1.让孩子体验“努力→方法调整→进步”的正向循环;
2.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环境设计,帮助孩子建立“我能影响结果”的信念。
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不是为孩子扫清障碍,而是教会他们面对障碍时的思考方式和行动策略。
来源:一心一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