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7日,新华社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指出美国利用“思想殖民”手段,通过价值观输出、舆论操控和认知战,逐步渗透并影响他国,特别是中国的舆论与文化认知。这篇报告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新型冲突形式——认知战,深刻剖析了
9月7日,新华社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指出美国利用“思想殖民”手段,通过价值观输出、舆论操控和认知战,逐步渗透并影响他国,特别是中国的舆论与文化认知。这篇报告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新型冲突形式——认知战,深刻剖析了信息时代如何通过操控认知来影响国家的内政与文化认同。
然而,虽然报告内容充满警示,但却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尽管这一研究出自新华社研究院,并未受到平台删除的限制,但其传播范围却异常有限——即便在国内的转发量上高达1.3万次,但相较于那些负面舆情炒作的“全民热议”,这篇报告显得有些“冷清”。这一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层更为复杂的舆论博弈。
报告首先提到,美国长期通过“思想殖民”手段,维护全球霸权地位。这种认知战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冲突,它更为隐蔽且具有渗透性,常通过三种方式展开:“白色传播”(公开的文化输出)、“黑色传播”(秘密的政治操控)、以及“灰色传播”(伪装成民间力量的干预)。这种多层次、跨领域的手段,通过文化、媒体、教育等方面的输出,逐渐重塑他国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
具体到中国,认知战的形态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近期围绕中国企业家董明珠的恶意攻击,背后显然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纠纷。攻击者通过社交平台发起集体攻击,试图通过网络舆论削弱公众对本土企业家的信任。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企业界,也渗透到文化、教育领域。例如,鲁迅墙画事件背后的暗藏力量,显然有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诋毁,通过碎片化的解读来干扰社会认同。
这些看似“孤立”的争议事件,其实是认知战的一部分。它们试图通过扭曲和误导,分裂社会认同,削弱民族自信心,进而达到支持亲西方力量的目的。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挑战,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侵蚀。
与传统的军事冲突不同,认知战直接瞄准的是公众的思想和认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这种隐形战斗通过操控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舆论、文化产品的包装和传播,逐渐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举例来说,某些事件表面看似个别人物或地方的争议,实则在背后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对抗和意识形态博弈。
例如,针对鲁迅墙画的攻击事件,看似是一次简单的文化争议,但深层次上,这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符号的有意识拆解。鲁迅作为民族精神象征,其形象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承载着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精神力量。将其作为目标,意图通过政治化解读和负面舆论,进一步撕裂社会的文化认同。
这种对文化标志性符号的攻击,并非偶然,而是认知战的一部分。通过对历史人物、文化符号的攻击,认知战实际上是在通过文化削弱社会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和价值观。
新华社的报告指出,认知战之所以危险,正是因为其隐性且渗透性强。它通过“客观讨论”或“文化解读”的面具,掩盖其背后的政治动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需要提高媒介素养,保持清醒头脑,学会辨别信息背后的意图。
国家层面,已经逐步意识到认知战的威胁,从九三大阅兵到近期反制“汉奸”言论的反击,都说明中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上的防线逐步强化。然而,在信息流动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确保文化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主性,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是对抗认知殖民的最有效武器。
与此同时,公众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辨识能力,识别那些背后潜藏的认知战术,避免在无意识中成为认知战的参与者或受害者。社会应加强共识教育,筑牢思想防线,既要保持开放心态,也要坚定维护自身文化安全。
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日益严峻的认知战,中国如何保持文化自信,避免沦为思想殖民的受害者,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提升全社会的认知防御能力,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国际舆论的掌控,我们能够在全球化的信息浪潮中稳固自身的文化立场与价值观。
那么,你认为我们应如何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文化认知挑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意见。信息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或过时的情况,转载仅用于传递信息,不代表本人立场。若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信息来源:新华社,大公报。
来源:追个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