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宏”心 | 说说“有一种饱叫妈妈觉得你没吃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5 12:25 6

摘要:当前,人们在尽情享受着衣、食、住、行、娱乐等优越现代生活的同时,也饱受着各种不良疾病的折磨。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使得患病的风险性大大增加。为让您有一个健康愉悦的身心,武汉科技报特约请曾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病区主任,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武汉设计工程学

编者按:当前,人们在尽情享受着衣、食、住、行、娱乐等优越现代生活的同时,也饱受着各种不良疾病的折磨。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及工作压力,使得患病的风险性大大增加。为让您有一个健康愉悦的身心,武汉科技报特约请曾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病区主任,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亚心护理学院教授,泰康医疗集团心脏外科专家,泰康同济医院心脏专家教授周宏开辟《医科“宏”心》专栏,不定期重点科普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医学常识。

有一种饱叫做“妈妈觉得你没吃饱”,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往往体现了家庭对亲情团聚和营养关切的传统观念;而“央妈”(国家机构)呼吁减体重,则源于肥胖问题对国民健康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严峻挑战。

肥胖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若不有效干预,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70.5%,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可能攀升至31.8%。肥胖与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密切相关,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加重医疗负担。

减重方法五花八门,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

科学减重的必要性

有人减重发生低血糖而出现生命危险,因此要认识极端减肥的普遍性与危害性:如过度节食、生酮饮食等短期方式可能导致代谢损伤、肌肉流失,甚至引发月经紊乱、酮症酸中毒等问题。前一段时间减肥神针“司美格鲁肽”相信有些人已经尝试过,但是,通过减少饥饿感的方法,停药后无效减重与反弹:研究表明,其他方法减肥,仅依赖短期极端手段(如过度运动、代餐)的减重者中,体重反弹率高达80%以上,多因基础代谢率下降和未形成健康习惯。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的健康政策与指南的决心推动“全面控制体重运动”。2024年国家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中国居民运动减重专家共识》等多项文件,强调“热量适度赤字+营养均衡+行为习惯优化”的科学模式,并提倡个性化饮食和运动方案。

传统家庭饮食的特点

高热量与高碳水倾向:家庭餐食常以精制主食(如白米饭、面食)、高油烹饪(如红烧、油炸)为主,易导致热量超标。地域文化影响:例如广东老火汤含较多脂肪,北方饮食偏好重盐重油,可能增加肥胖风险。火锅烧烤等宵夜的习惯,往往让夜跑的人“功亏一篑”。

中国人的聚餐常伴随“多食为敬”的文化心理,但过量进食可能引发大餐后体重短期飙升(因盐分导致水分潴留、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因此,需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蔬菜、优质蛋白比例)和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主食)来平衡亲情与健康。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超过50%。肥胖不仅是体型的改变,更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在这背后,血脂异常往往是加速血管损伤的“隐形推手”。

肥胖与血脂异常:心血管病的双重威胁

内脏脂肪的“无声攻击”

肥胖者体内堆积的内脏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因此很多肥胖的病人,也会出现血糖异常。

许多人认为“体重下降,血脂自然会正常”,实则不然。研究发现,部分人群即使体重达标,仍可能存在血脂异常。这是因为血脂水平受遗传、饮食结构、肝脏代谢等多因素影响,单纯减重无法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科学减重:循序渐进,避免误区

饮食管理:控热量,更要控“质”

热量控制:女性每日建议摄入1200-1500 kcal,男性1500-1800 kcal,通过“211餐盘法”(2份蔬菜、1份蛋白、1份低GI主食)实现均衡。

减少精制糖和反式脂肪:如糕点、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这类食物会直接升高甘油三酯和LDL-C。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豆类、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减少胆固醇吸收,帮助调节血脂。

优质蛋白不可缺:多吃白肉,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等提供饱腹感,同时避免肌肉流失。

限制饱和脂肪:红肉、黄油等动物性脂肪摄入量需控制在总热量10%以内;

增加不饱和脂肪:橄榄油、坚果、深海鱼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可降低甘油三酯;

避免误区:如不吃主食可能引发低血糖,过度限制脂肪会破坏激素平衡,水果中糖分也不少,需要控制,科学研究表明水果摄入增加100克,体重会增加70克。

运动与习惯调整 :有氧+抗阻,双管齐下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加速脂肪燃烧;

配合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哑铃),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

利用碎片化运动:如办公间歇拉伸、通勤时快步走等,减少久坐危害。

行为干预:养成长期的健康习惯

记录饮食和运动日记,避免情绪化进食,偶尔聚餐社交活动,要增加运动来“消耗”;

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睡眠不足会扰乱身体瘦素分泌,加剧饥饿感。

管好血脂:从“监测”到“干预”

即使体重正常,也应定期检测血脂四项(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若发现异常,需分情况应对,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控制。

接纳体重波动:避免因短期平台期放弃,需通过睡眠管理(每天7小时)、压力调节(如冥想)维持减重动力。

长期目标设定:减重速度建议每周0.5-1公斤,并持续1-2年巩固成果。

戒烟限酒:吸烟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影响脂质代谢。少油少盐,充足睡眠。

普通人药物辅助治疗

心理与行为干预

“妈妈喊吃饭”与“央妈喊减重”的并存,反映了个人健康需求与社会公共责任的交织。通过科学饮食结构调整(如减少精制碳水、增加膳食纤维)、合理运动规划,以及家庭饮食文化的渐进改良(如用杂粮替代白米饭、减少高盐高油烹饪),可以在享受亲情的同时实现健康目标。国家政策的引导与个人行为的协同,是应对肥胖挑战的关键。

作者:周宏

编辑:陈丽萍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