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的”口水“风波:不止限于预制菜,另伏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9:43 1

摘要:2025年9月10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个人社媒发文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他表示好久没吃西贝,下飞机后与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让他感觉“实在是太恶心了”。同时,罗永浩还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一言论迅

2025年9月10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个人社媒发文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他表示好久没吃西贝,下飞机后与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让他感觉“实在是太恶心了”。同时,罗永浩还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这一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相关话题很快冲上微博热搜,截至发稿,阅读量达到2367.6万,互动量也高达1.7万。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西贝迅速做出回应。客服人员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不存在预制情况,炒菜则是每天新鲜蔬菜到店现场炒制。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更是亲自回应“预制菜风波”,他手持罗永浩昨日消费小票,在媒体见面会上激动地表示:“西贝的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预制是提前加工,而预制菜是提前把它做成成品。”“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他还强调罗永浩说西贝恶心“非常伤人”,并宣布从9月12日开始,370家西贝门店将全部开放后厨,同时直言“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此外,西贝全国所有门店还会上架“罗永浩同款菜单”。

9月11日,在回应“预制菜”质疑的新闻发布会后,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问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

“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他的决心。他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对于贾国龙的表态,罗永浩在其微博账号@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上回应称:好,来吧。

这之前,针对西贝的回应,罗永浩在个人社媒发文再怼西贝预制菜:哈哈,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准备好的话术现读。

他还表示:总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强调预制菜的卫生,即便它真的卫生,也非常荒唐,正规厂商生产的罐头最卫生,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

罗永浩还表示想请教相关行业的专家,希望能购买或租到能检测出食物是否为预制菜的设备,把用了预制菜后不肯说实话的餐馆横扫一遍。

罗永浩还称: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在罗永浩的评论区,网友们也“炸锅”了,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阵营。一部分网友情绪激动,认为餐厅如果售卖预制菜,就应该保障顾客的知情权,而且预制菜价格还贵,这让他们难以接受。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西贝有其特殊性,像羊腿羊排肯定得提前烤半熟,杂粮筐也得提前蒸出来,牛肉提前炖出来摆门口,现做确实来不及,不过莜面鱼鱼应该是现搓的,汤底可能算预制。

争议的核心焦点

预制菜行业引发的争议一直存在,尤其这次罗永浩与西贝的公开对峙,将原本分散的消费者疑虑集中引爆,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场争论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折射出预制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可以将这些争议归纳为4个核心维度:预制菜的界定问题、知情权与透明度问题、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度以及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隐忧。

1,预制菜的界定

围绕预制菜,争议的根源在于——顾客端和餐厅端,对于预制的定义、理解不太一样。

公众认为的预制菜,是广义的,很多人认为只要不是现炒现做的,是事先经过热加工后冷藏的,不论是成品还是半成品,哪怕有中央厨房,都是预制菜。公众认为的预制菜与国家相关部门、餐厅定义的预制菜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大家还记得全国多地的校园食堂预制菜风波吧?根源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理解不太一样,对健康要求不一样。

预制菜作为一种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形态,其定义和范畴一直是行业争论的焦点。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被明确界定为“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按照国家最新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最大的争议来了,中央厨房制作向自有门店配送的菜肴从国家的界定来说不算预制菜,但对部分公众从广义来说就是预制菜。

2,知情权与透明度

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成为预制菜争议中最突出的诉求。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强调:“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共鸣。调查显示,65.6%的消费者认为饭店、餐馆使用预制菜应当提前告知,53.2%的消费者明确反对餐馆使用预制菜,理由是他们支付正餐的价格期望获得新鲜制作的菜品。这种情绪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真实性和透明度的强烈渴望,他们不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消费选择。

然而,现实情况却充满模糊地带。按照国家最新规定,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为西贝等连锁企业提供了辩解依据,但与公众的常识认知存在明显落差。消费者通常难以区分“预加工”与“预制菜”的技术界限,当他们发现餐厅菜品并非“现做现炒”时,难免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预制菜的隐蔽性使用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许多餐饮企业出于对消费者抵制的担忧,刻意隐瞒使用预制菜的事实,甚至采取营销话术强调“新鲜现做”。

某杭帮菜老字号餐厅老板直言:“我们店里绝对不用预制菜的,大家来吃饭,吃的是菜的新鲜,也是我老公的手艺。”这种对“手艺”和“锅气”的强调,恰恰反衬出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替代传统烹饪的文化抗拒。

当隐瞒行为被揭露,如某婚宴被曝“6000元一桌里有七成是预制菜”时,消费者的负面情绪便会集中爆发,演变为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3,价格与价值的匹配

围绕预制菜的第三个争议焦点是其定价合理性。罗永浩批评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一评价获得了大量网友附议。

消费者普遍质疑:既然预制菜大幅降低了餐厅的人力成本和食材损耗,为何终端价格却与现制菜品相当甚至更高?这种价格与价值的感知失衡,使得许多消费者将预制菜称为“餐饮刺客”,认为其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超额利润。

从产业经济角度分析,预制菜确实为餐饮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据业内人士透露,使用预制菜能使餐厅利润率提升7个百分点,在人力、店面租金和能耗方面节约大量成本。连锁餐厅更是依赖预制菜实现标准化运营和快速扩张。

市场数据揭示了消费者对预制菜价格敏感的态度。在B端市场,预制菜因能帮助餐饮企业降本增效而广受欢迎;但在C端市场,消费者仅愿为预制菜支付远低于现制菜品的价格。

某超市试点“预制菜专柜”后,相关产品销量下降30%,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价值认可度有限。

这种价格双轨制现象表明,预制菜在餐饮产业链中的实际价值与消费者感知价值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而企业试图将B端成本优势直接转化为C端溢价的做法,正是引发争议的关键所在。

4,安全与营养的隐忧

第四个争议维度集中于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问题。

尽管罗永浩承认“正规厂商生产的罐头最卫生”,但他同时质疑:“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这一反问精准击中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心理矛盾——即便安全达标,其与“新鲜现做”的象征价值差距仍难以弥合。

从安全角度看,预制菜确实面临独特的风险挑战。由于其生产、储存和运输环节复杂,存在微生物污染、冷链中断、添加剂滥用等隐患。

市场监管部门抽检显示,15%的冷藏预制菜在运输途中温度超标,微生物滋生风险显著增加。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长期冷冻的“僵尸肉”或违规添加亚硝酸盐等高风险物质,进一步加剧了公众担忧。

虽然这些问题并非预制菜独有,但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得风险一旦发生便具有规模性和系统性,这是消费者特别警惕预制菜的重要原因。

在营养健康方面,预制菜的加工工艺可能导致维生素流失、蛋白质变性等问题。检测显示,某速食汤品的维生素C含量仅为现制汤品的20%。此外,预制菜普遍存在高盐、高脂、高热量倾向,医学研究表明,每周食用预制菜超过5次的群体,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18%。

这些数据强化了消费者对预制菜“不健康”的认知,尤其当“预制菜进校园”提议出现时,家长群体的抵制情绪尤为强烈。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与营养问题不仅关乎科学事实,也与心理感知密切相关。消费者对“看不见的厨房”存在天然的不信任感,预制菜生产过程的物理距离和知识门槛放大了这种疑虑。正如学者指出的,消费者要的“不是绝对新鲜,而是知情权与控制感”。

西贝的公关得失

西贝对危机的响应速度值得肯定。在罗永浩发难后,企业迅速组织了多层级回应:先是客服层面解释具体菜品的制作流程,然后是创始人亲自出面召开媒体见面会,最后还宣布了开放后厨、起诉维权等具体措施。

这种快速响应机制符合危机公关"黄金时间"原则,避免了舆论真空期的形成。

1,情绪化回应

然而,西贝的回应在速度与分寸之间失去了平衡。

贾国龙"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的强硬表态,虽然展现了企业捍卫声誉的决心,但却将产品争议升级为个人对抗,使企业陷入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正面冲突。

在危机公关中,过度情绪化回应往往会使企业显得防御性过强,反而加深公众疑虑。

更为恰当的做法可能是:在坚持事实基础上保持开放态度,邀请罗永浩和消费者参观中央厨房和生产流程,将对抗转化为对话,展示企业透明化的诚意,而非直接威胁法律行动。

2,预制菜的定义权争夺

西贝坚持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认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而公众则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预制菜,认为只要不是现场从头制作的就属于预制范畴。

西贝在回应中陷入了试图用专业定义说服公众的陷阱。

在公关沟通中,技术正确不等于沟通有效。当公众认知与专业定义存在差异时,企业需要做的不是教育消费者接受专业定义,而是理解并回应消费者的真实关切——无论是否符合预制菜的专业定义,消费者关心的是食品的新鲜度、健康性和制作过程的透明度。

西贝更好的策略可能是:承认消费者对"新鲜现做"的期待,详细解释自己的菜品制作流程与传统预制菜的区别,强调自身在保持口味一致性和食品安全方面所做的努力,而非简单否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

3,情绪管理与公关语调

贾国龙在回应中表现出的激动情绪——"罗永浩说西贝恶心,这个词语真的非常伤人"——虽然真实地反映了企业家的感受,但在公关传播中却可能适得其反。

危机公关中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企业代表需要保持冷静、专业的态度,避免将个人情绪注入公共沟通。

西贝的回应语调从最初的解释说明,迅速升级为对抗性的法律威胁,这种策略在大多数危机情况下并非最优选择。

更为有效的做法是:表达对消费者反馈的重视,承诺进一步改进沟通和透明度,甚至感谢罗永浩提出的问题让企业有机会澄清误解。

在社交媒体时代,公关回应需要考虑其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效果。简短、激烈的表态更容易被截取和传播,解释难以获得同等关注。西贝"一定会起诉"的表态虽然获得了瞬间的关注,但可能长期损害品牌形象,使企业显得霸凌而非包容。

从对抗到对话的公关哲学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反映了当代企业面临的全新公关环境:社交媒体放大了个别批评的声音,消费者对透明度要求更高,专业定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鸿沟。

在这场争议中,西贝的公关回应虽然展示了快速反应能力和捍卫品牌的决心,但在情绪管理、定义权争夺和法律策略选择上存在改进空间。

最根本的是,企业需要从对抗哲学转向对话哲学,将批评视为改进机会而非单纯威胁。(文/左前锋)

来源:经理人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