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少说:国产CAD悄悄蚕食达索、西门子的“蛋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9:56 1

摘要:IDC的最新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CAD市场规模约为54.8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到61.2亿元。在整体扩张的同时,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从25%提升至27%,而达索系统、西门子、Autodesk等国际巨头的份额则出现明显下滑:达索由18.0%降至16.5%

中国设计研发类工业软件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悄然但深刻的变革。

IDC的最新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CAD市场规模约为54.8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到61.2亿元。在整体扩张的同时,本土厂商的市场份额从25%提升至27%,而达索系统、西门子、Autodesk等国际巨头的份额则出现明显下滑:达索由18.0%降至16.5%,西门子由13.2%降至10.7%,Autodesk由11.6%降至9.3%。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3D CAD已成为制造业的主战场。2023年3D CAD市场规模约为38.7亿元,占制造业CAD的70.6%;2024年则增长至43.2亿元,占比稳定在70.5%。在这一主战场上,国产三维CAD正在快速崛起,其中以华天软件旗下的皇冠CAD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在航空、汽车、石化等关键行业中实现落地。



巨头份额下滑,国产逐步上升


过去十余年,达索、西门子和Autodesk几乎牢牢掌控着中国CAD市场。然而,根据IDC的连续调研,国际厂商在中国的份额正在逐年下滑,而国产厂商正在逐渐填补空白。


以华天软件为例,其CAD收入在2023年约为8750万元,2024年增长到1.068亿元,市场份额从1.6%提升至1.7%,同比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背后正是皇冠CAD的市场渗透力在增强。与其他仍主要停留在二维产品的国产厂商不同,皇冠CAD作为少数完全自主内核的国产三维CAD,在3D主战场上直接对标国际巨头,显示出更强的战略意义。


如下表显示,除了皇冠CAD之外,中望、新迪等品牌渗透率也在同步增强。可见,国产CAD正在“边缘切入、逐步扩张”,在国际巨头的腹地抢占用户,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国产CAD崛起的背后逻辑


国产CAD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政策和采购倾向为国产化创造了窗口。央企与重点行业在合规与安全考量下更倾向本地化解决方案,为国产厂商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机会。


其次,云化与协同办公的需求正在改变采购逻辑。企业越来越重视多人协同、版本管理和云端共享,这些能力在传统国际软件的本地化版本中往往不够灵活,而国产厂商更能快速迭代。


第三,AI的应用正在放大差异化价值。从生成式设计到智能巡检,能将智能功能嵌入工程流程的厂商更容易赢得客户。IDC的调研也指出,本土厂商在行业适配与服务弹性上的优势,是其市场份额提升的直接原因。


更具突破性的变化正在发生在汽车行业。长期以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是达索和西门子的优势地带,但皇冠CAD已经在大正东智、吉林金越等企业完成落地,并实现规模复制。这不仅证明了国产CAD在高壁垒行业的可行性,更意味着“蚕食”已经从边缘走向了国际巨头最强势的领域。



皇冠CAD依托自主几何建模内核DGM和约束求解器DCS,结合云端协同与行业模板,能够贴合本土企业的研发流程,为汽车研发带来更高效的协同与成本优势。


CAD是数据主线的切入点


CAD是PLM的起点,也是制造企业数字化的源头。工程数据的生成、管理和传递,决定了PLM与MOM系统能否高效运行。IDC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设计研发类软件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国产CAD的突破,正在为国产PLM和MOM的发展铺路。比如,皇冠CAD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三维CAD的突破,更在于它能够输出符合国产生态的标准化工程数据,成为国产PLM的“数据入口”。随着更多企业选择以国产CAD为源头工具,未来从CAD→PLM→MOM的国产化路径将更加顺畅。


华天软件的产品布局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从三维CAD(皇冠CAD)切入,逐步延伸到PDM/PLM,再到MOM和更广泛的工业软件体系,形成了“从设计源头到制造执行”的完整产品组合。这种体系化能力,使其不仅能与国际巨头对抗,更具备构建本土闭环生态的潜力。


当然,国际巨头的优势依旧存在:成熟的生态网络、顶级曲面建模和大装配性能,仍是国产厂商需要持续攻坚的方向。但趋势已经很清晰——国产CAD正在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稳步蚕食全球厂商在中国市场的蛋糕。



国产CAD从量到质的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国产CAD在夺取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还面临“从量到质”转化的挑战。IDC明确指出:尽管本土厂商在2D、轻量化与部分行业模板化场景取得显著进展,但在A级曲面建模、百万级大装配响应、成熟生态与跨行业长期耕耘方面,达索、西门子、Autodesk等国际厂商仍然占优。


因此,国产厂商的下一阶段任务不是“再拿一个小客户”,而是用技术(几何内核、稳定性)、生态(第三方工具与上下游集成)和可复制的交付能力去支撑从样板项目向行业标配的晋级。


所以,国产CAD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国产CAD要想真正改写未来格局,必须在自主内核、生态建设与行业交付上持续突破。而对制造企业而言,今天选择国产CAD,不只是选择一款设计工具,更是为未来能否构建完整国产化数字化体系奠定基础。

来源:三维CAD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