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大报》纵览 | 2088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06:37 1

摘要:为深化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坚持高起点谋划、体系化设计、精准化落实,扎实推动以聚焦“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为统揽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胡青贵)

一版 校内要闻

铸牢政治忠诚 打好攻坚之战

● 聚力体系抓教 助推“三全育人”

为深化拓展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近日,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坚持高起点谋划、体系化设计、精准化落实,扎实推动以聚焦“铸牢政治忠诚、打好攻坚之战”深化教育实践活动为统揽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胡青贵)

近日,外国语学院组织2024级本科学员赴南京某地区,开展“煅镝-2025A”野外综合训练。图为学员学习无人机操作。(郭峻铭、张钊源)

二版 综合新闻

科技新锐

● 在雷达与电离层之间“乘风破浪”

在距离地面约60至1000公里的高空,漂浮着一片神秘的电离层。它如同一层薄纱,既为极光的舞动提供了舞台,又像一道屏障,遮蔽了雷达的“视线”。在这片充满未知的区域,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计一飞展开了一场跨越十余年的探索之旅。他的研究成果不仅突破了雷达与电离层相互作用的诸多难题,更为国防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的计一飞,收到了导师董臻研究员的一份特殊任务——研究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中的电离层传播效应。这个课题涉及雷达成像和电离层电波传播的深度交叉领域,理论复杂度极高,是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面对这一挑战,计一飞没有退缩。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科研攻关,更是一次服务国防科技建设的重要使命。

在接下来的硕士和博士生涯中,计一飞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究中。他坦言,那段时光既充满艰辛,又充满希望。他常常熬夜查阅文献,反复推导公式,甚至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研究成果最终获得了全军、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以及学校的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并在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得理工类综合排名第一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成果为我军某卫星型号立项以及我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陆探四号”卫星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

博士毕业后,计一飞顺利留校任教。面对已取得的成绩,他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渴望在更广阔的领域开疆拓土。导师董臻的一句话点醒了他:“面向更多雷达系统迫切需求开展电离层研究。”这句话成为计一飞新的航向。

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某大型空间目标监视雷达正在进行电离层误差修正试验。计一飞主动请缨,奔赴试验现场。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几乎从零做起,完全不知所措。为了集中精力攻关,他干脆吃住都在基层连队,每次一待就是半个月。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将该雷达的空间目标定位精度提升了10%以上。这次经历让计一飞更加坚信,电离层研究在雷达“跨界”应用中大有可为。

博士后期间,在合作导师宋君强院士的指导下,计一飞将目光投向了天波超视距雷达。他发现,与此前研究的雷达系统不同,电离层对天波超视距雷达而言既是“朋友”又是“敌人”——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天波信号,成就了超视距探测,但同时也导致雷达“看不清、测不准、辨不明”。计一飞敏锐地察觉到电离层信道与雷达回波信号模型之间的天然壁垒,并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构建天波雷达全链路模型及系统,将电离层传播与天波雷达回波统一起来。这一突破性成果为停滞三四十年的电离层对天波雷达影响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随着研究的深入,计一飞逐渐意识到,电离层对雷达的消极影响或许可以反向指导对电离层空间天气的认知。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最初研究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在电离层空间天气观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二维高分辨”和“几分钟即可实现上千公里的观测”能力,足以颠覆传统观测手段,带来电离层观测革命式的技术进展。目前,计一飞正在这一方向上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工作,有望揭示电离层空间天气的新现象和新机理。

“创新来源于交叉。”这是计一飞常说的话。近年来,他已在《IEEE GRS Magazine》《Engineering》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1篇曾一度进入ESI前0.1%热点论文,目前仍稳居ESI前1%高被引论文层次。他还入选了国家“博新计划”、军队青年英才、博士后创新人才、湖南省优青、湖湘青年英才等人才计划,并获得第二届全国十大“雷达未来之星”荣誉称号。

就在去年,《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25)》将电离层空间天气研究上升到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层面。得知这一消息的计一飞倍感振奋。他相信,雷达与电离层的深度交叉,必将碰撞出更多灵感的火花,更好服务于国家和军队的战略需求。

从最初的迷茫到如今的自信,计一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创新精神。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雷达与电离层交叉研究的前行之路,也为中国国防科技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未来,他还将继续在这片神秘的电离层中探索,书写更多属于中国雷达人的辉煌篇章。(涂成毅)

科教动态

● 学校团队在材料AI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空天科学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组成的材料AI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机器学习赋能的材料显微结构解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者围绕卷积神经网络处理多样化材料显微结构时,面临的训练成本高、模型泛化能力弱、过拟合现象严重等问题,开发了基于等变图神经网络的轻量化模型架构,实现了小样本训练下对空位、掺杂、晶界、空位线等多形态缺陷的一揽子精准指认,模型计算参量相较卷积神经网络减少8000倍,推理效率提升近4倍。这一成果以“Exploring Structure Diversity in Atomic Resolution Microscopy With Graph”为题,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27.4)。

学校为该论文的第一单位。空天科学学院王珊珊研究员、计算机学院许可乐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张锦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空天科学学院罗政助理研究员、计算机学院博士生高梓健、同济大学博士生冯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计算机学院王怀民院士、冯大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主要共同作者。该研究由空天科学学院王珊珊研究员团队牵头完成。近年来,该团队在校自主创新基金专项工程支持下,在材料AI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王珊珊、罗政)

● 以考促训砺尖兵

近日,理学院某学员大队在长沙校区三号院演练场组织开展了2021级生长军官本科学员毕业联合考核军事基础部分的模拟考核。该大队领导介绍,此次考核不仅检验了学员的日常训练成果,更为后续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提升训练质效。

考核中,学员们面对“单个障碍”“武装奔袭”等课目表现出色,但也暴露出部分学员在障碍间动作衔接和体能储备方面的不足。考核结束后,他们随即召开“复盘”讨论会,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该大队领导指出:“模拟考核的目的在于找差距、明方向。后续将根据考核结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施训,切实提升训练质效。”

为确保训练效果,他们从思想发动、战术制定、一日生活制度落实等多方面入手,归纳整理“制胜要点”。大队领导靠前指挥,坚持一线帮带;通过日常教育和战前动员相结合的方式,将战斗精神培育融入日常工作;严抓训练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把好训练标准关,注重“全面均衡发展”与“个人查补短板”相结合;同时,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干部事业心、责任感教育,激励干部用一流工作业绩说话。

针对学员训练中的薄弱环节,他们还制定了专项补差方案。组织专项强化小组对“联考困难户”进行重点帮扶;优化“一对一”“点对点”结对子模式,让劣势科目不同的学员组成“互补”对子;抓好伤病号和体能基础薄弱学员的辅导工作,开展常态化谈心交流,并邀请专业教员和康复理疗专家提供科学指导,帮助他们恢复体能、顺利达标。

经过一系列改进措施,学员的训练热情持续高涨,训练质效显著提升。据了解,下一步,该大队将继续推进训练的科学化、实战化,提升整体训练质效,促进相关成果向学员队制胜打赢能力转化。(金梦、马琢璇)

思政大课堂

● 群众登台唱主角 人人参与引共鸣

“老刘,咱们几十年的老同学,这次的器材采购,就靠你了啦。”“按照程序来!”……前不久,计算机学院某研究所会议室热闹非凡,一身“大款”装扮的教员与另一名身着军装的教员在台上进行演出。该研究所政治协理员牛剑光介绍,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性生动性,配合典型违纪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该研究所教职工共同打造这场别出心裁的廉洁主题情景剧,巧妙融入违规喝酒、兼职取酬、基层微腐败、违规招标采购和虚报冒领等典型问题以及“三万元红线”等规定要求,让观众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警醒。

“这种教育模式让大家参与其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打破了我讲你听、我打你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直观可感,激发教员参与教育的热情动力。”今年初,该研究所党委在研究部署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刻感到,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单向灌输多、互动交流少,面对高知高智的教员群体,难以启发思想共鸣,教育效果打折扣。他们调研中了解到,教员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政力量,只有把大家充分调动起来,群众登台、人人参与,才能最大程度激发教育活力。

为此,他们重点实施了三项创新举措:人人登台教育授课,精心组织“鲲腾”讲堂活动,每周五下午固定时间,让每一名教员登台授课,围绕银河精神、科研攻关、团队协作、读书心得等方面分享感悟,促进思想交流。人人开展谈心交流,深入开展“大谈心、深交流、真关爱,做阳光向上鲲腾人”活动,通过领导与教员、老教员与新教员、教员与员工、导师与学员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交流,增强了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人参与单位建设,发动师生提报工作需求,制定办实事计划,稳步推进办公条件提质和文化环境建设,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营造齐心聚力奔强军的良好氛围。

群众课堂形式鲜活、内容丰富,贴近教职工需求。“鲲腾”课堂首讲,由见证银河事业发展近40年的研究员唐玉华担任,以《我们的银河》为题,深情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科研历程,寄望年轻一代传承老一辈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教员刘雍听后十分感慨:“唐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讲述银河事业的人和事,深刻阐释了银河精神的深邃内涵,让我们很受教育触动,我们新一代银河人要接好老一辈的接力棒,让银河事业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下一步,该研究所还将扎实组织“奋进攻坚怎么看、岗位建功怎么干”群众性讨论活动,围绕“涵养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气节风骨”开展群众性辨析,着力推动教育回归本真、发挥威力,启发教职工铭记初心使命、矢志奋进一流的思想和行动自觉。(郭佳)

科大要论

● 军校学员要主动吃苦

习主席在回忆自己的知青岁月时曾说:“正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了我不折不挠的意志,坚定了我为国为民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军校学员,我们更应该主动吃苦,在吃苦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青春力量。

博学精研,主动吃学习之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军事竞争本质上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军校学员,我们肩负着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贡献力量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吃学习之苦,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攻克难关。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博览群书,刻苦钻研,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夯实科学文化基础。同时,要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项目,在赛场上磨练意志,查漏补缺,不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面对国防科技攻关时游刃有余,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勤学苦练,主动吃训练之苦。“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在军校,训练是磨练意志、锤炼作风的重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必须要主动吃训练之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积极投入训练。在训练场上,我们要强化体能素质,提升战斗本领。现代战争是高强度、高烈度的战争,对军人的体能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流汗,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多一份打赢的把握。因此,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训练中的困难,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坚韧不拔,主动吃成长之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军校生活是成长的熔炉,只有主动接受挑战,才能在困难中不断突破自我。作为军校学员,我们要主动吃成长之苦,勇于挑重担,敢于啃硬骨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常怀忧患意识,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要气馁,而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练意志,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真正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精神的升华。

吃苦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个人价值、履行强军使命的必经之路。习近平主席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磨砺自己,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作为军校学员,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主动接受挑战,在吃苦中成长,在奋斗中成才。让我们以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在强军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曾凡银)

3月29日上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受邀做客学校“高地讲坛·蕙风讲坛”,开展主题为“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文化讲座。(杨文佳、郑莉湘)

校园短波

近日,为期一个月的2025年全军战场环境保障专业春季军士任职培训班在气象海洋学院某学员大队开班,来自陆、海、空、火箭军等不同军兵种的初、中、高级晋升军士参加。(周富敬)

四版 科大文苑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