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无知无识就是野蛮生命。可怎么也没有料到,知识不仅不传播文化,反而制造心灵的荒漠!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无知无识就是野蛮生命。可怎么也没有料到,知识不仅不传播文化,反而制造心灵的荒漠!
知识绝不只是告诉孩子,世界是什么样子,更蕴含逻辑和文化。
知识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可以证明的,蕴含思维,这是无可质疑的。
同时,知识也蕴含创造知识的文化,凝聚创造者丰厚的自我认知的智慧。比如,日心说蕴含反抗野蛮宗教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力定律蕴含探索世界奥秘的热情。
科学指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指认识自我的智慧,二者是人类文明的双璧。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不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反而用毫无意义的题海战术制造愚昧。
多年来,我们有几个重大问题被忽略,教育不仅不培养孩子文化素养,反而制造生命荒漠,以致四个孩子就有一个患有心理疾病,不是太荒唐吗?
1 是知识神圣还是生命神圣
教育的使命是塑造心灵,知识是塑造心灵的手段和路径,而不是目的和律法,禁锢心灵制造愚昧。
教师不是教知识,而是用知识教孩子,知识是孩子探索自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如果知识对塑造生命还有益处,那是成为孩子探索自我天赋,启蒙生命觉醒的路径。
知识教育颠倒知识与生命的地位,制造愚昧。
知识从天而降,失掉亲切的文化面庞,远离孩子。
孩子是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被迫接受知识的口袋,必须以孩子视角编写教材,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知识不应太难,必须尊重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应以拦路虎的姿态与孩子对峙,而应唤醒孩子的探索热情。
不是知识强迫我学,而是我要学知识,因为知识不仅平易近人,而且充满神奇的魔力。
2 知识是用来塑造心灵,还是用来制造心灵的荒漠
知识是塑造心灵的一种路径,而最佳路径是把知识化为行动,在创新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索自我的人格天赋和思维天赋,塑造自我,追求超越自我的快乐。
教育的责任在于,在知识与孩子间搭一座虹桥,教材也好,教师也罢,都必须充分发掘知识内蕴的文化趣味。
知识的文化内含既指知识诞生过程蕴藏的人文精神,又指知识诞生的逻辑历程,让孩子深刻感知知识创造的过程,从而抵达自我生命的殿堂,培养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牛顿创造引力定律的过程充满魅力,用引力定律解题却难以产生兴趣,用无法渡越的题海扼杀孩子的求知欲,还有教育吗?
刷题海训练的是技能,是反复操练形成对知识的敏感性,是典型的模仿思维,不仅毫无意义,反而制造愚昧,扼杀对知识的兴趣。
用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力是综合思维,是用思想的智慧解决问题,哪里是用技能?
只要调查高分孩子就清醒,孩子既不热爱知识,又对自我的思维天赋一无所知,哪来远大理想?
3 是知识用于实践重要,还是用知识解题重要
运用知识解题是技能操练,与创新无缘,随便多难的难题都不过是用现成的知识解决。
用知识培养创新力,主要指两大方向,一是知识诞生过程是创新思维的生动示范,二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培养创新力。
知识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孩子探索知识诞生的过程,挖掘知识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及思维历程。诚然,不是让孩子去发现浮力定律,而是演绎阿基米德探索的过程,从而启蒙探索热情的觉醒。
阿基米德当初的求索挫折是极有意义的科学启蒙,而超越挫折是极有价值的创新思维的生动示范。
只有在创新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创新力开发。
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跟解难题本质不同,实践中的问题是综合性的,运用各种思维才能解决问题,而且解决问题最富有创新价值的是思想,一种策略或方法提炼成具体的思想,就是答案。
解决问题的思想不是唯一答案,不同思想都可是标准答案,越富有个性的思想越有价值。
因此,要选拔有创新潜力的人才,显然不是考技能难题,而是考知识里蕴含的文化,以及运用知识于创新实践的能力。#鸿蒙5大有不同#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