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 遇鉴赛罕 | 非遗风筝:筝影摇曳 翱翔千年的文化印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03:53 1

摘要:赛罕沃土之上,非遗瑰宝熠熠生辉——风筝纸鸢乘风翱翔,剪纸镂金绘就山河,马头琴弦震颤千年牧歌……今起开设“北疆文化 遇鉴赛罕”专栏,我们将以笔为舟、以镜为帆,穿越时光长河,探秘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密码。在这里,您将触摸古老技艺的温度,聆听文化传承的脉搏,见证传统与

— 开栏语 —

赛罕沃土之上,非遗瑰宝熠熠生辉——风筝纸鸢乘风翱翔,剪纸镂金绘就山河,马头琴弦震颤千年牧歌……今起开设“北疆文化 遇鉴赛罕”专栏,我们将以笔为舟、以镜为帆,穿越时光长河,探秘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密码。在这里,您将触摸古老技艺的温度,聆听文化传承的脉搏,见证传统与现代的交响。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精神根脉,让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彩!

风筝,古称“纸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风筝不仅是传统手工艺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从军事通讯到民间娱乐,从祈福象征到国际文化交流,风筝始终在时代的风中舞动,讲述着属于东方的故事。

风筝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传说墨子用木材制作了“木鸢”,这被认为是风筝的雏形;鲁班进一步改良材质,使用竹子制作骨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轻便的纸张替代了昂贵的丝绸,纸鸢因此逐渐普及开来。

早期风筝多用于军事侦察和信号传递,到了隋唐时期,放风筝成为了宫廷里贵族的娱乐活动,并逐步传播至民间,成为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宋代时,放风筝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热衷的户外娱乐活动。明清时期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尺寸、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及放飞技巧上都有显著进步。当时的文人不仅自己亲手制作风筝,还会将它们送给亲朋好友,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行为。

放风筝既是一项广受欢迎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客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宋朝周密在《武林旧事》里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非遗风筝的制作讲究“扎、糊、绘、放”四大技艺,需经过36道复杂工序,精选三年生桂竹,经浸水软化、破篾成条,再以毫米级精度对称扎制骨架,确保飞行平衡,传统使用宣纸或丝绸,现代创新采用混合化纤材料,兼具轻薄与韧性,裱糊水温需严格控制在60℃左右,以防颜料晕染。非遗风筝不仅是中华吉祥文化的载体,其图案往往蕴含美好的寓意,如蝙蝠象征福气,仙鹤寓意长寿,龙凤代表着尊贵。

非遗风筝,是匠心的传承,是诗意的飞扬,更是文化自信的缩影。从春秋木鸢到现代文创,从田间地头到浩瀚太空,它始终以轻盈之姿,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保护非遗风筝,不仅是留存技艺,更是守护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让传统与未来,共乘东风,翱翔不息。

春和景明,纸鸢翩跹。4月4日,呼和浩特第二届风筝艺术季在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主题是“不负春光·有你筝好”,并设置了巨型软体风筝表演、风筝文化科普、亲子风筝DIY研学工坊、演艺巡游等互动环节,让广大市民、游客朋友们亲身感受风筝的制作与放飞的乐趣,重拾“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童趣,重建与自然的亲密连接。当这些满载创意的风筝缓缓升起于春风中时,定会奏响一曲美妙动人的春日乐章。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