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灵台独店三月三古会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精彩篇章,周边县市许多游客前去"跟会",人们被戏台上的秦腔表演所深深折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灵台的秦腔艺术殿堂之中一探究竟。
最近,灵台独店三月三古会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精彩篇章,周边县市许多游客前去"跟会",人们被戏台上的秦腔表演所深深折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灵台的秦腔艺术殿堂之中一探究竟。
灵台地处陇东南部,南及西部与陕西毗邻,历史上曾属秦昭王灭义渠戎国后置的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前,在今邵寨镇曾置鹑觚县。秦人秦风的引导熏陶,使灵台成为秦腔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地区,最终形成了丰富而灿烂的灵台秦腔文化。
灵台有专门班社演唱秦腔的历史始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灵台独店人王天虎自筹资金创建了“王家班”,因箱具简陋,人称“一台笼戏班”。主要艺人有吴金民、熊娃、于水娃、冯老五等。演出剧目有《十万金》、《破宁国》、《上煤山》、《铁兽图》等十余本,1929年散班。
1949年7月20日,灵台解放,灵台原有一些私营剧社多数解散,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艺术陷于停顿状态。1951年,县政府文教科决定成立灵台县文艺实验社,派小学教员姚忠义、张效贤两同志进行筹备工作,从社会流散艺人中挑选出30名人员,接收旧班社马玉堂的箱具,暂作演出之用。1952年1月,灵台县文艺实验社正式成立,由张效贤同志负责,当时主要是配合农村政治运动在本县进行义务演出。1953年县文艺实验社与本县龙门区组织的文艺社合并,改组后仍定名实验社,吸收了原文艺社李新林、胡玉兰、柳玉兰、董仲民等演员,使演职人员增加到51人,队伍壮大,行当齐全,除在本县各地巡回演出外,还在邻县的泾川、长武、崇信等地演出。
1954年前季,随着实验社的发展和壮大,收入不断增加,于是购回一批新箱具,开始在县城修建的露天舞台售票演出,生意红火,誉满县城。8月,实验社更名灵台县秦剧团,随着剧团工作逐渐走向正规,演出业务日益增多,在改善演职人员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扩大公共积累,利用这些积累充实家底,改善演出的配套设备。1955年,剧团又增加了近5000元的箱具、布景等,从而成为平凉地区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一流剧团。至1958年,灵台秦剧团上演的大型历史剧达100多本,折子戏80多折,并排演了《穷人恨》、《血泪仇》、《白毛女》、《梁秋燕》、《半夜鸡叫》等现代戏。1976年以后,灵台县秦剧团逐渐恢复,先后排练上演历史剧《逼上梁山》、《十五贯》等大型剧目。进入八十年代,先后排练上演大型历史剧四本,折子戏42折,现代剧6本,曾多次赴兰州、陕西一些市、县演出,颇受观众好评。
在多年的秦腔演出中,灵台一批比较有艺术风格的秦腔演员,徐彦州、王栓梅、柳玉兰、朱桂兰、强新彦、赵文忠、孟新民、曹天兴、刘斌、邹刚等都逐渐成为全县群众公认的秦腔艺术表演“大家”,在这里我们也由衷地希望灵台秦腔发展越来越好。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