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男孩确诊尿毒症!妈妈崩溃:马桶里看了一眼傻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9:30 2

摘要:一个15岁的阳光少年,被确诊为终末期肾衰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毒症”。送他去医院的导火索,竟然是妈妈在清洁马桶时无意看到孩子排的尿液颜色怪异。

一个15岁的阳光少年,被确诊为终末期肾衰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毒症”。送他去医院的导火索,竟然是妈妈在清洁马桶时无意看到孩子排的尿液颜色怪异

这个看似偶然的瞬间,背后却藏着一个漫长而隐蔽的健康危机。

我们总觉得,尿毒症是老年人的“专属”,它应该离青春期的孩子很遥远。

现实却一次次打破这种想当然。慢性肾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悄然盯上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甚至儿童。根据2022年《中国儿童慢性肾脏病现状调查》

18岁以下人群中,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经接近1.5%,这意味着每100个孩子中,就可能有1~2人正默默承受肾脏的损伤。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连串被忽视的信号——从尿液的颜色、泡沫,到孩子总喊累、脸色发黄、成绩下滑。当我们把这些症状归咎为“长身体”或“青春期叛逆”时,肾脏已经在默默“抗议”了。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尿液中有泡沫,会以为是没有及时冲厕所,或者水压太大,但真正危险的泡沫尿,是那种久泡不散、像啤酒泡沫一样挂壁的泡沫

它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提示肾小球功能受损。

而蛋白尿,是慢性肾病早期最常见、也最容易忽视的信号之一。孩子不痛不痒,也没有明显不适,只有尿液悄悄“变味”。但这恰恰是肾脏正在走向衰竭的前奏

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高盐高蛋白饮食、频繁熬夜、久坐不动、饮水不足,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正在慢慢耗尽肾脏的储备功能。

肾脏是人体中最“安静”的器官之一。当它受损时,不像心脏会胸闷、胃会疼痛,而是悄悄减少过滤效率。哪怕功能只剩下30%,很多人仍然没有明显症状。

这也是尿毒症可怕的地方。

很多孩子被确诊时,肾功能指标已经接近崩溃,只能依赖透析维持生命

而透析并不是“治愈”,它只是一个生命的缓冲带,真正的解决方案是肾移植,这对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沉重的现实与挑战。

2023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发布的多中心研究指出,近三年青少年尿毒症的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而且确诊时大多数已是第四期以上。研究结果强调:早筛查、早干预,是改变结局的关键。

很多家长在孩子确诊后第一反应是:“我们家没有肾病史,怎么会这样?”但超过70%的儿童尿毒症患者,没有明确的家族史。诱因更常见的是后天生活习惯。

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尤其是重口味、快餐、腌制食品;高蛋白饮食(比如长期摄入大量牛奶、肉类、蛋白粉等)也会让肾小球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而近年来,儿童肥胖率上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肥胖不仅是代谢问题,也会增加肾脏“过滤”的工作量,长期下去容易发展成肥胖相关性肾病

2022年《国际儿科肾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BMI指数超过正常范围的儿童,其患微量白蛋白尿(肾损伤早期标志)的风险提高了2.3倍

这说明肥胖和肾病之间,已经不是“可能有关”,而是实锤的因果链条

15岁这个年龄,本该是精力充沛、运动活跃的阶段。但这个患病男孩早在半年多前就常常喊“没劲”“头晕”“脑子不清醒”。家人以为是青春期的“懒”和“浮躁”,甚至鼓励他“多运动、别偷懒”。

殊不知,肾功能下降后,体内毒素无法有效排出,会导致贫血、代谢紊乱、酸碱失衡,大脑供氧不足,自然就会出现这些“精神不集中”的表现。

更细思极恐的是,孩子学习成绩的突然滑落、脾气变差、注意力涣散,有时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理健康出了问题。如果我们只看到表象,去“批评”“纠正”“激励”,反而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

肾病的早筛并不复杂,一次尿常规就能发现大部分早期异常。可现实是,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又不疼不痒,没必要查”,即使学校体检发现“微量蛋白尿”,也不以为意。

但肾病的特点就是:早期可逆,晚期难挽。只要在蛋白尿阶段发现,控制饮食、调整作息、规范生活,大多数孩子都可以避免走向终末期。

家长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健康结局

别觉得尿液颜色不重要。如果孩子出现深黄、发泡、带血、尿量少、尿频等情况,哪怕只有一次,也值得留意观察。

别忽视孩子说“累”。如果长期体力差、学习困难、面色蜡黄、眼睑浮肿,建议做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肾功能。

别拿“孩子食量大”当作骄傲。如果孩子摄入大量肉类、蛋白质补剂而缺乏运动,肾小球就可能超负荷工作,形成“高滤过状态”,这是慢性肾病的前兆。

也别认为“水喝多了没用”。对于青少年来说,良好的水摄入习惯可以稀释尿中毒素,减少肾脏负担。建议每天按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喝30~40毫升水,是基础守则。

一个健康的孩子,是家庭最大的财富。而肾脏病,并不总是“命运”使然,更多源于日常生活的慢性透支

我们没法替孩子做决定,但我们可以帮他们建立节制、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的爱,不是给他最贵的营养品,而是在他还健康的时候,守住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身体信号

就像那位妈妈在马桶里看到的“泡沫”,它不是脏东西,而是警钟,是肾脏对家庭发出的求救信号。

愿我们都能听懂。

参考文献

1. 徐丽,李文霞,等.《中国儿童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22,60(8):748-753.

2. ZhangY,WangJ,etal.ObesityandRiskofProteinuriainChildren:ACross-SectionalStudyinChina,国际儿科肾病杂志,2022,37(4):512–518.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