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护士小陈马上查看患者手背皮肤,发现患者手背皮肤呈撕脱伤,破损面积达4cmx5cm,伤口还在渗血。
案例回顾
「 护士,你拔针的时候,把我的皮撕下来了!」夜班护士小陈听到 40 床患者这么说道。
护士小陈马上查看患者手背皮肤,发现患者手背皮肤呈撕脱伤,破损面积达4cmx5cm,伤口还在渗血。
图源:作者提供
护士小陈用碘伏棉球消毒后,无菌纱布紧急包扎,安抚患者后报告医生及护士长。
回忆经过:当班护士小陈为夜班,听到呼叫铃后,查看患者已经没有剩余的瓶后,考虑到患者留置针已有少许渗血,便决定给患者拔针。
由于拔针时病房没有开灯,只是借着昏暗的走廊灯,护士一只手直接撕起一侧的留置针敷贴,另一只拿棉签,按压留置针伤口。
由于针眼本就有少许渗血,加上昏暗的灯光,护士并没有察觉到已经撕破病人的皮肤,患者当时也是没有明显的感觉。
后续:患者伤口少许渗血,无明显出血,每日予以碘伏换药一次,保持干燥,纱布覆盖,避免感染的发生。
第4天患者手背创面渗出物明显减少,第10天创面面积缩小、无疼痛、无瘙痒,第14天患者新皮生成。
但肉眼可见与周围皮肤明显不同,对患者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创面愈合较慢,半月后结痂渐愈。
所幸该护士性格开朗与患者平日关系不错,向患者道歉后,并积极处理患者伤口,患者并没有予以追究,表示理解。
经评估,该皮肤问题考虑为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
本案例原因分析
1、操作方法不当。动作较快,角度较大,动作不规范,采用撕、扯等方法导致病人皮肤破损。且操作过快过猛容易导致大片皮肤被带下撕脱。
2、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手背皮肤反复黏贴。
3、老年人皮肤干燥、松弛、弹性差。皮肤表皮层变薄易损伤,细胞层次变少,再生缓慢 [3]。
4、护士操作时,没有打开室内灯导致病室昏暗,如果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皮肤撕脱,及时补救,不会导致这么大的创口。
5、患者较为消瘦、营养差。
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定义
(Medical adhesion/sive 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 指其为移除医用胶粘剂后, 局部出现的持续30min甚至更长时间的红疹或皮肤异常症状, 如水疱、糜烂、皮肤撕脱、浸渍等。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分为三类:
① 机械型:表皮剥脱、张力性损伤、水疱、皮肤撕脱。
② 皮炎型:刺激性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③ 其他型:浸渍、毛囊炎。
MARSI属于急性损伤,此类皮肤损伤的诊断标准为:Ⅱ度指皮肤出现水泡,水泡破溃后显露潮湿红润创面;Ⅲ度指表皮破溃扩大,真皮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浅层组织疼痛、坏死。
常见原因分析
医用胶布引起的皮肤损伤是MARSI的主要类型,胶布导致患者出现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有过敏反应、胶布张力性损伤。胶布中所含有的乳胶颗粒等粘性物质会使患者伤口周围、各类导管固定处及外围的皮肤发红、瘙痒、甚至溃烂等反应。其中留置针固定处发生的MARSI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中也较为多见,常见原因如下:
1、贴膜选择不合适
2、固定贴膜和揭除贴膜技术不当
3、贴膜固定前消毒剂未自然待干或消毒不彻底
4、患者自身因素
我们如何做好对MARSI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留置针穿刺部位.2016INS及我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就指出,穿刺部位首选前臂,强调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部位,同时应避开关节等高风险解剖位置.
2、选择合适的贴膜.根据留置针的保留时间(行规建议72-96小时),应选择透气性好,具有一定延展性,温和的透明贴膜.对于有皮肤疾病的患者,应选择筒状纱布;出现张力性皮肤损伤的患者,应选择无菌纱布覆盖
一次性使用无菌敷贴(透明型)
透明I型
透明II型
透明III型
透明IIII型
3、规范贴膜固定和揭除的手法.固定时单手持膜,采用无张力手法固定,先塑性,后抚平,边按压边去除边框.使贴膜延展性和皮肤纹理呈现最佳结合.贴膜揭除时,采用0°或180°揭除手法.应避免在同一个部位反复粘贴/去除贴膜.
4、正确的消毒.消毒应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用力擦拭,至少消毒两边(顺逆),保证消毒不留死角,必要时可先剃除毛发.要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再固定,同时消毒面积直径要大于等于8cm,要大于贴膜的面积.
5、新生儿/早产儿,老人等患者为MARSI发生的高危人群,患者的皮肤状况(如有皮炎,湿疹,大疱性表皮松懈,慢性渗出性溃疡等),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免疫抑制,感染)等为MARSI发生的内在因素.要做好全面的评估,评估MARSI的风险性,以预计可能的损伤程度,并做好预防指导措施.如有过敏,则不可再使用同类产品.
6、应定期巡视,对于新生儿/早产儿或危重病人,应保证至少每小时或更高的巡视频次,注意观察并评估贴膜下皮肤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使损伤降到最低。
来源丨丁香护士 作者丨陈钰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精选
来源:甫哥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