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美关系这几年真是让人捏把汗,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军事对峙、经济博弈、地缘政治的角力,搞得全世界都跟着提心吊胆。
中美关系这几年真是让人捏把汗,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军事对峙、经济博弈、地缘政治的角力,搞得全世界都跟着提心吊胆。
要是真打起来会怎么样?
不少美国专家和智库已经开始分析这个问题,他们的预测挺让人深思:美国要么选择和解,要么可能打输,而中国这边呢,很可能会借机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尤其是台湾问题。
美国一直是全球老大,军费开支常年占世界一半以上,2023年都快8000亿美元了,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全球军事基地网,哪个不是顶尖?
但中国这20年追得太猛了,军费虽然只有美国的1/3左右(2023年大概3000亿美元),可花得精打细算,重点投在关键领域,比如海军、导弹和无人机。
美国智库在2016年出了一份报告,叫《与中国开战:不可想象的思考》,里面就说得很清楚:美国要是跟中国打仗,尤其是在西太平洋靠近中国的地方,比如台湾海峡,已经没法像以前那样轻松碾压了。
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特别强,啥意思呢?
就是他们有东风-21D这种“航母杀手”导弹,能打几千公里外的美国军舰,还有东风-26,能直接威胁关岛的基地。
再加上潜艇、隐形战机和电子战技术,美国舰队想靠近中国海岸线,风险高得吓人。
不过,美国有11艘核动力航母,中国目前才3艘(而且 tonnage 和技术上还有差距),加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些盟友的支持,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还是占优。
更别提美国在人工智能、太空武器上的领先,这些都是长期优势。可RAND的报告也提醒,仗要是拖久了,美国的补给线拉得太长,国内工业产能又没中国那么能扛,可能会吃亏。
中国这边呢,优势在于主场作战。后勤近,人口多,工业能力强,能快速造船造飞机。
而且中国还有个杀手锏:核武器。虽然数量比美国少(估计几百枚对美国的几千枚),但够用就行,真打到那一步,谁也不敢赌。
专家们都说,这仗打起来,胜负不好预测,但肯定是两败俱伤。
要说中美为啥可能开打,十有八九是因为台湾。
中国一直把台湾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国家领导人多次讲过,统一是“历史必然”,哪怕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美国这边呢,虽然没正式承诺保卫台湾,但通过《台湾关系法》卖武器、派军舰过台海,摆明了不让中国轻易得手。这就是个定时炸弹。
2023年,美国智库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搞了个模拟战争游戏,假想2026年中国入侵台湾,美国和日本出手干预。结果咋样?
中国可能会输,但代价太大了。台湾经济直接崩盘,基础设施被炸得稀烂,美国和日本也得搭进去好几艘航母、几十架飞机,甚至上千条人命。CSIS管这叫“惨胜”,意思是赢了跟输了差不多。
为啥台湾这么关键?对中国来说,统一台湾不只是领土问题,更是民族复兴的象征,政治上输不起。
对美国来说,丢了台湾就等于亚太防线塌了一半,日本、韩国这些盟友会慌,全球霸主地位也得动摇。所以,这地方一旦擦枪走火,双方都很难退让。
除了台湾,南中国海的岛礁争端、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也有可能点火,但台湾的概率最高,影响也最大。
专家们预测,要是真在这儿打起来,美国不一定能保住台湾,而中国哪怕暂时没赢,长远看也能借乱局推进自己的目标。
表面上看,中美关系糟透了。美国这边,拜登政府老拿“中国威胁论”说事儿,国务卿布林肯2022年在演讲里直接点名中国“破坏国际秩序”。
中国也不甘示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王毅外长轮番反击,说美国搞霸权、干涉内政,台湾问题上中国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
但私底下,两边也不是完全不谈。2023年,美国财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都跑去中国访问,聊经济合作的事儿。
两国贸易额一年6000多亿美元,谁也不想彻底翻脸。可这些接触顶多是缓和气氛,核心矛盾——台湾、军事竞争、科技封锁——一点没解决。
中国驻美大使馆2022年发过一份声明,批美国“歪曲事实”“渲染威胁”,说美国得为当前局势负责。美国这边呢,觉得中国崛起威胁了自己的地位,双方互相看不顺眼,误判的风险越来越高。
专家们担心的是,这种针锋相对的氛围下,一个小意外——比如军舰撞了、飞机逼近了——就可能升级成大事。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报告就说,中美现在缺的是信任机制,像冷战时美苏那样的热线电话都没有,沟通不畅太危险了。
中美要是开战,战场之外的损失可能更吓人。
两国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互相依赖得厉害。2022年双边贸易额超过6500亿美元,中国造的电子产品、衣服,美国的农产品、飞机,断了谁都受不了。
真打起来,全球供应链得瘫痪,芯片、能源、原材料短缺,物价飞涨,股市崩盘,经济学家估计全球GDP可能缩水10%以上。
南中国海是全球贸易的大动脉,40%的海运从这儿过,打仗了油价得飙,通胀得失控。美国国内工业空心化严重,仗一拖长,造不出足够装备,中国却能靠制造业硬撑。
社会层面呢?战争动员会让两国民众日子不好过,美国可能重演越战时的反战潮,中国则可能靠民族主义压住内部不满。
全球其他国家也跑不掉。欧洲、日本得站队,发展中国家会被迫选边,联合国、WTO这些机构估计得瘫痪。专家们都说,这仗打不起,谁输谁赢都不好说,但肯定没赢家。
面对这么大的风险,美国专家的看法分成两派。一派觉得美国得找条和解的路。老外交官基辛格就说过,中美得学会“共存”,别老想着斗倒对方。
他提了个“共同进化”的概念,意思是双方都得接受对方的存在,慢慢磨合。这想法挺理想,但现实操作起来难,美国国内反华情绪高涨,政客谁敢示弱?
另一派就悲观多了。军事专家安德鲁·克雷皮内维奇2024年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写文章,说美国已经在为跟中国的长期冲突做准备,但未必打得赢。
他觉得中国经济、军事越来强,拖下去美国可能撑不住,最后让中国完成统一目标,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
中国自己的学者也有类似看法。2025年,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的报告提到,中国靠“战略耐心”和“综合国力”,能在长期竞争中耗赢美国。
但CSIS的模拟又给了个不同结论:中国就算输了台湾之战,美国和盟友也会被拖得筋疲力尽,战后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反倒可能上升。这种“输了也赢”的说法,挺符合中国一贯的战略思维。
还有人提了个折中的可能:美国打一半发现代价太大,主动停手,转向谈判。这也不算输,但肯定得让步,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松口。
专家们争来争去,核心就一句话:美国要么硬拼到输,要么早点和解,不然主动权就没了。
美国这边,民调显示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越来越多,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数据说,70%的美国人把中国当“威胁”。媒体天天炒作“中国挑战”,政客也顺着民意喊打喊杀。
可真到开战,年轻人愿不愿意上前线?越战那会儿的反战游行可不是说着玩的。
来源:粤城旧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