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对一”帮扶到“心连心”成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8:50 1

摘要:早上7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的晓乐家亮起了灯。13岁的少年熟练地做好早饭,轻轻推开母亲的房门,叫母亲吃饭——这是家庭教育志愿者入户指导半年后,这个离异重组家庭的新日常。一年前,晓乐还因厌学逃学、父子冲突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如今,他成了老师管理班级的得力助

转自:中国妇女报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志愿者赵文晶入户了解困境儿童嘟嘟的学习生活情况。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志愿者小组对个案进行分析研判。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早上7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的晓乐家亮起了灯。13岁的少年熟练地做好早饭,轻轻推开母亲的房门,叫母亲吃饭——这是家庭教育志愿者入户指导半年后,这个离异重组家庭的新日常。一年前,晓乐还因厌学逃学、父子冲突被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如今,他成了老师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曾服刑的父亲学会了用“非暴力沟通”,母亲的语言暴力也一天天减少。

在玉溪,像晓乐这样的103户困境家庭,正在妇联主导的困境家庭家庭教育入户指导下悄然发生改变。2023年2月,为解决涉法、监管缺失、病残等儿童的家庭教育难题,玉溪市妇联在澄江市启动困境家庭家庭教育支持项目,通过专家指导当地30名志愿者入户帮扶16户困境家庭,帮助他们重建和谐亲子关系,走出困境。截至2024年,该项目从澄江市扩展到红塔区、江川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77名志愿者用“脚底板工作法”走进87户特殊家庭,累计服务1300多次。一年服务期满,97%的家庭实现既定目标,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家庭越来越和谐。

入户:从“门难进”到“心敞开”

“第一次见面,孩子躲在房里不出来。”志愿者普婧记得,晓乐的父亲刚出狱时“离婚不离家”,暴力管教让亲子关系剑拔弩张。这种场景在103户家庭中并不罕见——新平县的嘟嘟因父母离异后母亲改嫁、父亲失联导致三年无人照管,和80岁的老祖生活在一起;红塔区的小美因母亲被家暴改嫁,导致她性格大变,啃咬指甲;新平县新化乡的杨小花面对酗酒的父亲,开始自残、自我认知极为负面。

入户的关键在于“破冰”。志愿者带去了三件“法宝”:保密协议、优势视角和非暴力沟通手册。在澄江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吉最初拒绝交流,长期生病导致他与同龄人隔离,自卑而又孤独。志愿者商议建立关系的策略,以他爱好的葫芦丝入手,帮他找视频教学资料、一起交流经验。“等返校后我一定要给同学、老师演奏一曲。”三个月后,小吉主动提出要返校学习并制订了学习计划。如今,小吉不仅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互动,还当上了班长,自信且阳光。

“不是志愿者改变了家庭,而是这些家庭自己找到了光。”来自昆明市官渡区致行儿童中心的项目专家和督导李娟总结道。项目要求志愿者前三个月只做三件事:与家庭建立信任关系,摸清儿童和家庭的服务需求,与儿童和家庭一起制订适配的目标和计划。江川区10岁男孩小琪,因重组家庭更多关注1岁的妹妹而自暴自弃,志愿者用角色扮演让家人看到孩子的需求,也让孩子理解了母亲的辛苦。

入户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小美家庭曾让志愿者几度想要放弃。“第一次去的时候,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志愿者刘会颖回忆说,小美蜷缩在堆满杂物的角落,对任何问话都报以沉默。直到第三次入户,志愿者发现小美在照顾三只小猫时眼里有光,便教她记录宠物日记。渐渐地,小美开始用画画表达情绪。

织网:多部门联动“兜住”坠落的孩子

9岁男孩在学校被欺负,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在志愿者第二次入户时他向志愿者倾诉,志愿者启动强制报告程序,妇联、公安、教体局等部门及时介入,施暴者被严肃处理,学校强化防欺凌课程——这是玉溪市探索“妇联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缩影。

资源链接往往能“四两拨千斤”。志愿者及时反馈嘟嘟监护人父亲长期失联,母亲改嫁且重病的实际情况,新平县妇联、民政、街道召集会议协商,解决了嘟嘟低保的问题;红塔区精神分裂症少女小可家通过项目争取到1万元救助,缓解了经济压力。数据显示,103户家庭中,一半以上的家庭得到低保、医疗或教育救助。

一套运作机制已经建立。澄江市组建8人县级督导团队,形成“市级专家—县级督导—志愿者”三级支持网络;玉溪市四个项目县均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学时,激励基层教师参与。“过去各部门像打地鼠,现在是一盘棋。”新平县妇联副主席赵丽说。2025年项目结案评估显示,项目家庭亲子冲突频次下降超70%,家庭成员学会了沟通和交流。

项目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网格员工作职责,定期入户回访;峨山彝族自治县、江川区将困境家庭服务流程和方法、志愿者培训内容延伸到云南省爱心妈妈项目,让更多志愿者学会识别困境儿童信号。最令人惊喜的是澄江市的变化——首批30名志愿者有17人加入2024年的项目服务中并成长为县级项目督导。

“我们培养的不只是帮扶力量,更是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来自玉溪师范学院的项目专家马晖说,“项目一直以来践行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家庭教育入户指导陪伴,教会家长看懂孩子的需求,适时给予孩子支持。基层妇联干部、社工、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服务团队,能够协助家庭为孩子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

点亮:从“微光”到“星火”的传递

“孃孃,我考上玉溪工业财贸学校了!”2025年中考放榜日,小美给志愿者普玉莲发来信息。这个曾因自卑休学一年的女孩,在志愿者12次入户陪伴后重拾画笔,将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情感、想象通过画笔一一展现,并将最美的一幅画送给了志愿者。她的转变印证了项目理念:不是填补缺陷,而是激活内在力量。

“微光时刻”儿童成长营成为不少孩子的转折点。在两期各为5天的儿童成长营中,46名孩子和9名家长通过游戏、户外历奇、情景剧等活动学习情绪管理、团队合作、亲密关系建立、抗逆力、职业规划等能力,孩子和家长学会沟通、表达和分享。曾自残的小茗第一次上台演讲:“谢谢老师教我写优点日记,我现在知道我是独一无二的女孩。我的成长之路我要自己努力去走。”

社区干部马瑜原以为“帮扶就是送米送油”,参与小成案后考取了社工证;中学教师鲁爱爱将困境家庭入户工作法融入学生家访工作……更大的辐射在志愿者队伍中发生,项目形成的《典型案例集》收录了残障、涉法等5类服务模板。

改变也悄然发生。晓乐的母亲从“焦虑的照料者”转变为“智慧的守护者”;曾经内向的小吉在老师的协助下成立了“心灵互助小组”,相互分享成长中的经历和经验,彼此激励,健康成长。这些细微的变化,正如玉溪市妇联项目负责人所说:“我们播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项目评估方复旦—东芬儿童保护研究中心认为:从预防针对儿童暴力的目标来看,玉溪市妇联立足“基于儿童保护的家庭教育”这一定位,创新性地搭建了一级学校介入、二级社区支持、三级入户陪伴的三级家庭教育综合体系,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新模式。

“这不是施舍,而是让爱循环起来。”一位社区干部解释。最动人的反馈来自孩子们:在结案问卷中,孩子们写下“长大后也要当志愿者”。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