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高端美妆零售巨头丝芙兰交出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依然揪心:总营收为34.44亿元,同比下降12.3%,合计净亏损1.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0.94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群狼环伺之下,曾经的美妆零售霸主又双叒亏了!
来源 | 聚美丽
作者 | Jia
近日,高端美妆零售巨头丝芙兰交出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依然揪心:总营收为34.44亿元,同比下降12.3%,合计净亏损1.2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0.94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而丝芙兰从2022年陷入亏损以来,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已达10.96亿元人民币。
就在财报公开后不久,今年8月底丝芙兰再传高层变动消息:丝芙兰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COO)周影衍(Lily Zhou)卸任,其职位由此前担任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中东首席财务官Christophe Ravier接任。
近两年,丝芙兰中国的高层换血实属频繁。2024年1月19日,前丝芙兰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冰正式离任。2024年4月15日,丝芙兰宣布任命丁霞为大中华区总经理;2024年底,丝芙兰亚洲区总裁Alia Gogi辞职;2025 年 3 月 13 日,丝芙兰首席执行官Guillaume Motte宣布亲自负责中国区的运营。
丝芙兰的低迷早有迹象,2024年8月,丝芙兰在中国裁员120人,约占中国市场全体员工的3%。对此,丝芙兰公关团队回应媒体称:裁员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变化”。而在此之前,2023年1月,丝芙兰关闭了营业时间仅为三年的天猫海外旗舰店;另有消息称,过去数年丝芙兰有近30个品牌退出合作,仅2024-2025年间就有约10个品牌退出。
社交媒体上,也有消费者盘点“丝芙兰退出的独家品牌,哪个是你的意难平”。细数那些白月光与朱砂痣,许多人都还记得丝芙兰在中国曾受到的热捧。而丝芙兰这家代表时尚与潮流的“美妆糖果店”如何沦为今日的气象?事情也许要从丝芙兰在中国开设首家零售精品店的那一年说起。
2005年,在日本市场受挫撤离的丝芙兰,进驻中国看作是开拓亚洲市场的“背水一战”。当年的4月,丝芙兰在与上海家化达成协议之后,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在上海淮海中路开设了首家中国零售精品店。2009 年,丝芙兰在北京前门大街开设了中国首家旗舰店,该门店也成为了继巴黎、纽约之后的第三家旗舰店。
彼时中国本土美妆品牌并未形成规模优势,外资品牌则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加速抢占份额。在化妆品零售仍以百货商场和超市卖场为主导的时期,丝芙兰是千禧年消费者触及雅诗兰黛、迪奥、香奈儿这类“奢侈品”美妆品牌的主要渠道。
当时的美妆零售霸主,究竟风头多盛?
高端定位、稀缺性的选品以及独特的零售模式,是初进入中国的丝芙兰一举拿下市场的“三把斧”。
时间回到2005年,定位于高端的丝芙兰,恰好补位了当时国内高端美妆零售领域的空白。LVMH集团的丰厚资源,为丝芙兰中国在品牌供应端提供了绝对的竞争优势。凭借集团影响力,众多国际一线美妆品牌入驻,独家合作的优势,让丝芙兰的部分品牌新品上架速度甚至快于国内专柜。
同时,独家品牌是丝芙兰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仅供、限定等形式的稀缺性和独特性,在满足消费者对于小众美妆品牌价值需求的同时,也以“物以稀为贵”刺激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2023年,丝芙兰新引入的 12 个独家品牌贡献了当年28%的销售额增量。长期以来,独家品牌为丝芙兰贡献的销售额约占总额的三到四成,印证了其高端+稀缺性选品策略的有效性。
△2024年丝芙兰参与品牌矩阵
乘着中国CS渠道兴起的东风,丝芙兰吃到了国内美妆市场消费升级的红利。不同于百货,丝芙兰的美妆产品丰富、独具特色,能一站式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与此同时,丝芙兰的会员体系、体验式购物场景、专业的美妆咨询与产品推荐,也为当时国内美妆集合店提供了差异化的路径。
据了解,从进驻中国的第一年起,丝芙兰便开始了全渠道的布局战略。在进入中国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上线了线上商城与官方APP,并且早早就开始了私域的运作。私域对于丝芙兰来说是掌握用户特征的重要渠道,能构建用户画像,打造出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提升复购率。对于早期的美妆零售业来说,丝芙兰的渠道运作无疑是创新的、具有前瞻性的。
凭借着独特的品牌优势,成熟的渠道运作,丝芙兰的竞争模式一直难以被复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始终顺风顺水。
一切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
1、后起之秀的来势汹汹,丝芙兰接不住了?
一方面,2015年到2020年间,国货美妆品牌经历了从萌发到与资本狂欢的快速发展阶段。完美日记、花西子、薇诺娜、花知晓等等知名国货品牌的亮眼表现,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同感,使“国潮”消费逐渐成为主流风尚。
另一方面,2020年前后,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H.E.A.T 喜燃、HAYDON 黑洞等新型美妆集合店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后起之秀们迎合着Z世代日益挑剔的购物需求,有着和传统美妆集合店迥然不同的鲜明特质。
基于对Z世代消费者的洞察,新型美妆集合店们灵活制定着营销策略:1,主打“平替”,满足年轻消费群体追求高性价比的消费趋势;2,设计迎合年轻消费群体喜好的主题化、个性化的体验式购物场景;3,推崇自主购物模式,如WOW COLOUR提倡“轻BA化”服务,符合新生代消费群体需求趋势。
资本同样也对新型美妆集合店们敞开了怀抱。2020年初,美妆集合店WOW COLOUR获得赛曼基金10亿元战略投资;2020年7月,KK集团完成10亿元的E轮融资,据悉,这笔E轮融资使其累计融资超过20亿元,估值超10亿美金;同年,以极简工业风独树一帜的美妆店HARMAY话梅获得钟鼎资本和黑蚁资本的投资。
国货美妆发展史上的绚烂一章,丝芙兰却平淡地揭过了。浪潮来临之时,丝芙兰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建立与国货美妆品牌的合作关系。也正因如此,在与新型美妆集合店们争夺Z世代消费者心智之时,丝芙兰落后了这关键的一步。
2、 昔日美妆零售霸主 已风光不再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线下零售受到冲击,国际美妆品牌开始加大对电商渠道的投入,在2020年的天猫双十一美妆TOP榜前十品牌中,外资品牌占据九席。丝芙兰所依赖的独家品牌战略也变得“不再独家”,即使是丝芙兰独家合作的品牌,如FENTY BEAUTY、Drunk Elephant等,也纷纷开设自营渠道。种种现象表明,丝芙兰曾引以为傲的品牌架构,正在逐渐丧失竞争优势。
对比价格竞争力,电商平台、品牌专柜,尤其是新型美妆集合店等渠道的影响,消费者在购买美妆产品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多样。除此之外,丝芙兰还面对着直播间带货而掀起的低价促销风潮的挑战。因丝芙兰的日常售价较高,促销活动有限,难以在多元化的渠道竞争中成为新生代消费者的首选,在价格竞争力上的优势也进一步被削弱。
内外承压之下,丝芙兰中国2020年的业绩开始出现波动。2020年丝芙兰(上海)化妆品销售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 75.43 亿元,丝芙兰(北京)公司营收为 17.21 亿元,两家公司总营收为 92.64 亿元,同比下滑 3.4%。
如果说2020年的营收只是潜伏在水下的冰山露出一角,从2022年开始,丝芙兰将撞上这座冰山,面临三年亏损近10亿的搁浅困境。
2021年,“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新型美妆集合店迎来“闭店潮”,而丝芙兰中国也在这一年里短暂找回了增长。财报披露,丝芙兰中国2021年营收突破108.76亿元,虽然利润同比微跌却相对稳定。
与此同时,2020年遭受竞争加剧、渠道多元化冲击、消费者需求转变等多重压力的丝芙兰,也开始了积极求变的自救之路:
1、全渠道转型。2020年5月,丝芙兰天猫国际海外旗舰店上线。在这一年里,丝芙兰构建了包含官方网站、官方 APP、微信小程序、抖音小店、天猫旗舰店等9大平台的全网电商矩阵。
2、自降身份下沉市场。2021年,美妆集合店在中国迎来了关店潮,而定位高端的丝芙兰却逆势而行,加速下沉三四线城市,抢占增量市场,完成了全年开设至275家门店的拓展目标。据统计,2021年,丝芙兰新开门店数达38家,而2005年-2020年,丝芙兰在中国年均开店数为18家。
3、主动拥抱国货。新生代消费者对国际大牌已然祛魅,丝芙兰境遇尴尬,于是放开怀抱,开始布局中国品牌。2022年,丝芙兰开展“就耀中国造“中国品牌发光计划,计划在3年内扶持5个本土高端美妆品牌,助推其成为销售过亿的高端美妆代表。因此,除了最早和丝芙兰有合作的佰草集之外,还能看到玛丽黛佳、相宜本草、毛戈平等国货品牌的身影。
高傲的丝芙兰,面对市场的重重压力也不得不俯身下凡,但这一系列的变革之后,是真正有效地贴近了中国消费者,还是曲高和寡的自我感动?这是市场才能给出的答案。
从财报数据来看,丝芙兰中国加速开店的策略,确实为2021年带来了销售额的增长,但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丝芙兰在应对上仍然棋差一着。
2022年,丝芙兰中国营收和利润均出现暴跌,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1.91亿元。2023年营收虽较2022年有所回暖,但仍远不及2021年,且亏损情况仍在持续,亏损1.41亿元。2024年丝芙兰中国的业绩进一步恶化,全年营收71.4亿元,同比下滑 18.49%,净亏损扩大至6.46亿元。
回看丝芙兰在华20年大事记,其下坡之路似乎还在继续。从惨淡的财报数据,频繁的高层变动,我们虽能一窥丝芙兰的自救变革,但其增长乏力的境况并未迎来实质性扭转。
1、于内,价格博弈仍处下风。
一直以来,丝芙兰在价格竞争上都不具备优势。
据了解,丝芙兰日常售价高于品牌专柜,且促销活动受会员等级等限制,导致客户群体流失。不仅价格劝退,会员的赠品和积分服务也不如其他线下渠道。近年来线上渠道促销呈现常态化趋势,价格差异一目了然。比价之下,消费者不愿沦为“多花钱的冤大头”,丝芙兰的进店客流也进一步减少。
再加上丝芙兰虽然努力在中国“接地气”,但受其高端选品策略所限,积极接纳的国货美妆定位于高端,数量上寥寥无几,远不及国际品牌在店内的占比。从客单价来说,丝芙兰动辄上千,而调色师、KKV 客单价多在百元左右,在消费决策日趋理性的当下,后者显然对愿意“低成本试错”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吸引力更大。
丝芙兰也意识到了这一局限性,2024年,新锐科技护肤国货美妆品牌优时颜入驻丝芙兰全国50家门店,这也是丝芙兰在中国向大众美妆市场迈出的第一步。
2、于外,口碑崩盘,公域营销欠缺。
在本就理性和节制的消费欲望下,丝芙兰线上线下的口碑问题却接踵而来,形成火上浇油之势。
2023年,丝芙兰相关投诉内容就多达到2571条,不少涉及未履行7天无理由退货、货不对板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丝芙兰线上购物渠道的投诉内容更常见,包括天猫旗舰店、官网及APP等。
线下,丝芙兰的门店体验亟待优化。对于Z世代的年轻人来说,柜哥柜姐的贴身服务令他们压力倍增,以往美妆BA专业性强、推荐个性化的优势,也渐渐被消费者在购物上的主体性需求所冲淡,反而容易对品牌口碑形成负面影响。
品牌口碑对于品牌认知、消费者决策、市场竞争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是品牌的重要资产,尤其Z世代的消费动因受情感驱使,提升品牌口碑,也是现阶段品牌营销的重要课题。
想提升口碑,绕不开公域营销。而丝芙兰虽然开通了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账号,但在营销上依然欠缺。
可以观察到,在上述年轻人聚集比较多的社交平台,丝芙兰主要是发布品牌TVC内容,这类内容单向传播,很难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再者,丝芙兰对于店内现有的品牌及产品缺乏体系化的介绍。现阶段消费者更看重信息的透明化,例如成分党的兴起,公开的、便捷的科普方式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这一点也是丝芙兰在消费者洞察上的不足。
消费祛魅,理性觉醒……丝芙兰与高端美妆市场一同跌落,这是宏观经济泡沫的整体消散,也是丝芙兰正在面临的客观挑战形势。
据高盛研究最新发布的《The Rise of Chinese Beauty Brands IV:Framing thepremiumization opportunity》报告显示:2021-2024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复合增长率为-3%。其中,2024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规模为2364亿元,相比2021年的2578亿元下跌了214亿元。
但挑战总与机遇并存。从市场周期来看,新兴与传统的交战总在周期更迭的各个时期内激烈上演。以高性价比和潮流体验场景崛起的新型美妆集合店们,在挤压丝芙兰、屈臣氏、莎莎这类传统美妆集合店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来自线上渠道高便捷性、低价内卷的竞争。
渠道布局根基深厚,高端选品壁垒仍在,这也是丝芙兰在2021年部分美妆集合店“闭店潮”中能稳住阵脚的原因。只是曾经依靠渠道差异化和品牌稀缺性打下的江山,在多元化美妆渠道兴起之时,已摇摇欲坠。
品牌矩阵如何创新,零售体验如何优化,品牌叙事如何构筑,丝芙兰或许该从这些问题入手,放下姿态,向美妆零售的后起之秀学习如何把握年轻消费者的“欢心”。
消息来源:上海家化财报、丝芙兰官网、公开信息等
视觉设计:筱情
责任编辑:高高
尘埃落定!韩妆巨头爱敬集团将以25.7亿元人民币甩卖其核心业务爱敬产业63%股权,买家由泰光产业牵头的三方财团,交易年底完成。
来源:聚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