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国审判》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舆论主阵地作用,在杂志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司法宣传大家谈”栏目
司法宣传大家谈
我与《中国审判》杂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让蕴含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中国审判》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法院舆论主阵地作用,在杂志创刊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刊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推出“司法宣传大家谈”栏目,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院、部分中院新闻宣传部门有关负责人围绕“我与《中国审判》杂志”畅谈深活兼具的新时代法治故事,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以推动司法宣传工作迈上新台阶,更好服务司法审判工作,助推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建设。
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联合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邀请留守儿童走进法庭,与“法官妈妈”“法官爸爸”共度“六一”国际儿童节 供图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教育培训处处长 朱蓓蓓
新时代人民法院宣传工作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既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保司法宣传的权威性、专业性、准确性这一生命线不动摇,又必须直面传播格局巨变,以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打破圈层壁垒,让法治精神、司法公正深入人心。作为人民法院新闻宣传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常常思索,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浪潮中,如何紧跟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找准人民法院宣传工作的破圈之道、创新之路、发展之机?实践证明,守正是根基,创新是驱动,科技则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引擎。陕西法院在司法宣传实践中牢牢坚持以守正固本、以创新破局、以科技赋能,在破壁融合中开辟司法传播新局面,让法治强音穿透圈层、跨越边界、激荡人心,在时代浪潮中奏响公正与创新的交响乐章。
01
坚持内容为王
传播司法强音
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传播手段如何多样,深活兼具的优质宣传内容始终是核心竞争力。陕西法院宣传工作坚持以内容为本,有机融合“专业深度、人文温度、法治态度”,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穿透力、群众共鸣力、社会影响力的司法传播体系。
紧扣中心大局,突出专业深度。在新闻宣传工作中,陕西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深挖法院审判执行工作这一源头活水,打造有高度、有深度的内容产品。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聚焦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在官微、官网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宣传栏目,积极转发权威报道,及时发布院党组“第一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举措,教育引导法院干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围绕“抓前端、治未病”、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部署,加强与《中国审判》杂志合作,邀请记者实地采风,推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陕西法院将解纷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陕西法院以高质量司法交出一份“陕西答卷”》等深度报道,展现司法服务大局的创新举措。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邀请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台、《法治日报》等媒体记者深入基层开展行进式、体验式采访报道,以一个个生动现场、鲜活案例展现陕西法院贯彻落实举措和成效,产生良好舆论反响。
服务人民群众,传递司法温度。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用群众语言讲好司法实践中体现人文关怀、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故事,让司法温度可触可感可及。陕西高院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执行难”问题,联合《瞭望》杂志开展采访报道,积极展现陕西法院坚持善意执行、不断破解执行难取得的显著成效,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针对民法典普法宣传,陕西高院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民法典“三讲三进”活动,干警们采取多种形式宣讲法治理念、法律规定、典型案例,让民法典走近群众、融进网络,引导群众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法典的重大意义、精神原则、具体规定;联合《陕西日报》策划“群众说事,老秦说法”“群众身边的‘民法典’”等栏目,邀请资深法官结合具体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把民法典送进群众心里。聚焦青少年学生群体,联合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厅等创立全国首档全媒体“红领巾法学院”模拟法庭普法栏目,在央视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平台播出节目4季42期,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优秀少儿电视节目”。
把准时机节点,彰显法治态度。法院宣传要善用时间维度强化传播效能,在关键节点发出权威声音,彰显法治立场。陕西高院注重打造节点传播的“仪式感工程”,在宪法宣传周、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做到不缺位、不失声,主动策划主题宣传活动,集中力量形成宣传声势。对社会关注的涉法院舆情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通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引导舆论,稳定社会预期。构建全媒体时代的“权威信息源”,通过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法‘现’媒体互动日”等活动,发布司法审判白皮书、工作通报、典型案例等,将司法数据转化为社会治理的“风向标”,让法院宣传成为引领法治风尚的“定盘星”。
02
坚持形式突破
讲好司法故事
法院宣传的终极目标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让法治声音穿透信息屏障,成为社会共识的“催化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用户思维”重构表达逻辑,让司法故事从“文件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真正实现“入耳、入心、入行”。
用“小案件”讲述“大道理”。近年来,陕西法院审结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小案”,比如涉隔代探望权案、女职工产假扣薪案等,都蕴含着深刻的法治意义、社会价值和道德启示。我们在宣传工作中,注重精心挖掘、提炼、宣传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社会关注度高、能诠释法律精神、弘扬法治风尚的精品案例,讲深讲透案例事件背后的法、理、情,先后在《法治日报》《陕西日报》刊发《买一包过期零食 索赔一千元不支持》《朋友圈里开盒挂人 侵害名誉赔礼道歉》等案例报道,弘扬公平正义的司法正能量。
用小视角表现大主题。司法工作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司法工作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案件组成的。宣传报道人民法院工作,要发挥“以小见大”的智慧与能力,由点及面、深耕细作,真正作出具有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的主题报道,让新闻宣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具说服力和穿透力。今年以来,全省法院在新闻宣传中注重转变文风,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到一线采访,撰写了《734户业主的房产证终于拿到了!》《春满千阳:苹果花海里的重生》《一条短信挖出欠薪的“根”》 《“七只羊”搬新家了》等一批小切口优质通讯稿件,通过运用典型案事件进行还原式、过程化且富有现场感的详细描写,使读者能够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人民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用小故事反映大情怀。新闻宣传工作要敢于打破“文件体”“通稿腔”的传统束缚,将“善于讲故事”“一事一文”作为转变文风的关键突破口,聚焦人、关注事、呈现情。在先进典型人物宣传中,陕西法院通过细节刻画现场调解、巡回审理、判后回访、善意执行、普法宣传等一个个小故事,让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背后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深刻领悟法治的力量和意义。今年,先后发表在《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陕西日报》等媒体上的《青翠秦岭一棵“杉”》《“三秦最美法院人”的“解题方程式”》《把老百姓的事扛在肩上》等作品,让全国模范法官周梦琳、陈晶及全国先进工作者纪胜利等一个个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法官形象跃然纸上。
03
坚持科技赋能
打造法宣品牌
在数字化浪潮下,法院宣传需主动拥抱“技术革命”,以“人工智能+5G+大数据”为引擎,重构内容生产、传播场景与用户连接方式,让法治宣传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单向传播升级为双向互动。陕西法院探索用人工智能赋能案例宣传,用短视频创新表达,用精品栏目打造品牌矩阵,以期实现破圈出圈、出新出彩。
AI赋能,让案例“活”起来。陕西高院积极运用AI技术赋能典型案例宣传,让案例成为法治版“故事会”。在微信、微博双平台推出“漫说·案例”“法官答‘案’”两个专栏,把民事纠纷、环境保护、刑事案件变成“法治连环画”,用漫画让离婚案变成“婚姻避坑指南”,用长图把环境资源案件画成“青山保卫战攻略”,通过SVG(可缩放矢量图形)互动让网友化身“云法官”断案。把庭审现场搬上手机屏幕,让当事人“现身说法”,再配上法官出镜“以案释法”,开启“沉浸式普法”新模式。多篇作品被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平台、群众新闻网、搜狐陕西等转发推介,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短视频表达,让传播“动”起来。短视频以其丰富的传播内容、直观的传播形式、个性化的算法推送等特点,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流方式。今年以来,陕西法院不断加大视频创作力度、加强视频内容供给、加快视频人才培养,在重要宣传节点、重大主题宣传中创新视频表达方式。比如,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策划推出微视频《劳动有光 法护微芒》,全网播放量破50万次;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上线微视频《守护希望》,被最高人民法院等“央媒”集体打call;在“七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全省三级法院齐开视频创作“派对”,近20部作品花样上新,从微电影到微动漫,应有尽有。在去年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金法槌奖”微电影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中,陕西法院5部作品获得7项大奖。其中,石泉县人民法院的微电影《寻匿》获得评委会特别奖,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律动心弦》更是一举斩获微电影类二等奖。目前,第二届全省法院优秀“三微”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从微电影到微视频再到微动漫,“三微”作品早已成为陕西法院的“爆款制造机”。
精品“栏目+活动”,让法治IP“燃”起来。如果说,一个个新媒体作品是增强粉丝黏性的“点”,那么,专栏化、系列化、品牌化运营的精品栏目和品牌宣传活动,是让粉丝持续关注的“面”。陕西高院聚焦陕西法院八项重点工作,推出“法护绿水青山”“陕亮执行”“回眸2024”“干字当头·2025我们这样干”等10余个专栏,滚动推送图文、视频内容,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宣传,展现陕西法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生动实践。聚焦人民法庭,开设“法庭影像”“法官风采”“凡人小事”等专栏,将镜头、笔端、触角聚焦基层一线,讲述人民法庭和辛勤耕耘在各个岗位上的干警为民司法的温情故事。强化活动牵引,联合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开展文物保护、司法守护美丽中国等直播活动;会同陕西省委宣传部开展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马锡五式好法官”评选宣传并制作大型融媒体节目《三秦楷模发布厅——致敬法院英模》;联合法治网、群众新闻网、西部网、陕西网等开展“三秦最美法院人”网络宣传活动,110名基层法官用真实案例传递法治温度,让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宣传矩阵引爆全网。这一个个品牌活动,不仅擦亮了陕西法院新闻宣传的“金名片”,更开创了全省法院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格局。
让判决书变成“法治漫画”,让司法公开从“可看”升级为“可感”,让法治精神从专业走向大众,站在数字时代的潮头回望,陕西法院的司法宣传工作在“守正创新 科技赋能”的双向驱动下,已经迈开了强劲的探索之步。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守正创新,以“守正”为锚,以“创新”为帆,以“科技”为桨,探索更具活力的创新路径,让法治的声音被听见,让司法的温度被感知,让正义的力量被传递,努力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陕西、法治陕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本期封面及目录
>
来源:中国审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