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耕特教26年来,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海鸿,坚持以汉字为桥、以非遗为媒,带领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认识汉字、品读经典,更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让特殊孩子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成为了非遗文化温暖的传承者。
深耕特教26年来,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陈海鸿,坚持以汉字为桥、以非遗为媒,带领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认识汉字、品读经典,更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让特殊孩子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成为了非遗文化温暖的传承者。
9月9号下午,在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室里,一场安静的“对话”正在进行。记者看到,陈海鸿老师在黑板前,一边比画着手语,一边引导学生观看屏幕上的视频教材,孩子们的目光在陈海鸿老师的手势和屏幕之间流转,小脸上满是专注。这场安静的“对话”,没有喧嚣的语言,却有着最真挚的交流,陈海鸿将一个个汉字、一个个词语,一点点传递到孩子们的心里。
学生 石薇薇
陈老师平时非常关心我们,常常给我们带一些零食,还经常带衣服给我们,我们都非常喜欢陈老师。
除了课本知识,陈海鸿更在意发掘听障孩子的手工制作潜能,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从而助力他们未来就业。陈海鸿老师利用自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在学校的支持下,2017年把非遗项目景泰蓝掐丝珐琅画制作技艺引进校园,成立了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社团。
社团刚成立时,不少孩子对铜丝、釉料感到陌生。陈海鸿就握着他们的手一遍遍示范,用手语耐心讲解。为了让特殊孩子更好地理解技艺精髓,陈海鸿将传统图案改为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花草,让抽象的“非遗”变得可触可学。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不断创新,陈海鸿自己和指导学生的多幅作品还先后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比赛中参展,获奖六十余次。
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肖玲
作为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非遗传承人,她对学生也非常的热心,同时她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并且学习这项非遗技术,我觉得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今的非遗传承课堂成为了陈海鸿的“招牌课”,喜欢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陈海鸿始终将特教理念融入非遗传承的每一个细节,针对不同程度障碍类型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想法,在她看来,让特殊孩子通过非遗感受到“我能行”,比复刻技艺本身更重要,而这份融合了理解与尊重的传承,也让古老的技艺焕发了更温暖的生命力。
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陈海鸿
对我自己来说,就想一直做那个“陪跑者”,陪着他们一点点突破他们自身的局限。另外,我也希望自己在特教领域,能保持学习的热情,精进专业方面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的障碍类型、程度不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更精准地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
来源:射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