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蒙古国的历史课本中,会将匈奴、突厥的历史作为蒙古国甚至蒙古族历史的一部分。但我们常规的认识是蒙古的族源来自于东胡系的鲜卑、乌桓、契丹、室韦等。那蒙古国的这种历史叙事是否客观呢?
在蒙古国的历史课本中,会将匈奴、突厥的历史作为蒙古国甚至蒙古族历史的一部分。但我们常规的认识是蒙古的族源来自于东胡系的鲜卑、乌桓、契丹、室韦等。那蒙古国的这种历史叙事是否客观呢?
其实,任何民族的族源都是多源的,蒙古族也是如此。东胡系民族是蒙古族的主要族源,而匈奴、突厥也是蒙古族的祖源。因此,以上的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说匈奴是蒙古的祖先,但不能说匈奴的后裔就是蒙古,匈奴只是蒙古的祖先之一。
匈奴,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在匈奴统一之前,蒙古高原就生活着各种部落,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风俗,甚至不同的种族。从出土的材料来看,2000年前的蒙古高原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人种。匈奴统一后,以上的所有部落都自号为匈奴,成为了匈奴的别部。所谓别部,就是民族上不同种,但政治上有隶属关系的部落。
而匈奴王族的墓葬基本属于欧罗巴人种,匈奴贵族墓葬的父系Y染色体大多是R系。东汉时期,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臣服于汉朝,南迁到了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一带,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内迁到了山西、关中一带。
东汉永和年间,北匈奴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周边部落趁机发动进攻,“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导致北匈奴由盛转衰。公元87年,鲜卑再次进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导致匈奴大乱。而东汉也趁机在89年、91年两次出兵,击败了北匈奴的残余势力。
此后,匈奴要么西迁、要么融入鲜卑、要么南迁加入了汉朝。91年,北单于之弟左谷蠡王於除鞬在蒲类海自立为单于,请求归附汉朝。92年,东汉正式接受了於除鞬的归附。东汉原本想护送他们返回漠北,建立亲汉政权以抗衡鲜卑。可没想到在第二年,他们就背叛了东汉,逃到了漠北。汉朝发兵追击,但没有追上。
当时,北匈奴大批贵族虽然西迁,但大部分普通民众并没有迁走。此后,鲜卑族崛起,占据了蒙古高原。《后汉书》记载“帝永元中……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也就是说,鲜卑征服蒙古高原后,原本生活在这里的部落又加入了鲜卑群体了,其中鲜卑中比较有名的宇文部就是从匈奴部落转化而来。
还有一部分匈奴部落生活在漠北,没有加入鲜卑,他们直到南北朝时期才被新兴的柔然吞并。《魏书》记载“西北有匈奴余种,族仍富强,部帅拔也稽举兵击社仑,社仑迎战于颇根河,大破之,后尽为社仑所并。”实际上,柔然也是拓跋鲜卑的分支,《魏书·蠕蠕传》记载柔然是“东胡之苗裔”、“先世源由,出于大魏”。
鲜卑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下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是突厥语系民族。突厥语系民族的父系族源主要来自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曾经隶属于匈奴。匈奴崩溃后,大量的匈奴部落南迁加入了鲜卑,漠北出现了大片空地,于是丁零大量南迁,和停留在漠北的各部落继续融合,形成了铁勒民族。南北朝时期,铁勒已经强盛,被北朝称之为“高车”。北魏时期,高车一支还迁徙到了西域北部,建立了高车国,和嚈哒、柔然等争雄。
而突厥,原本是高车的别部。《突厥史》认为突厥是高车民族和中亚塞种人融合而成的部落,他们居住在天山一带,后来被柔然征服,于是帮助柔然炼铁。552年,突厥灭柔然,以前活动于蒙古高原各地的高车部落纷纷加入了突厥。但,还有部分铁勒部落还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他们虽然被突厥征服,但未加入突厥。
隋唐之交,铁勒民族在漠北反抗突厥统治,建立了薛延陀汗国,后来被唐朝所灭。此后,唐朝扶持铁勒之一的回纥(安北都护府)来羁縻漠北。682年,突厥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745年,回纥又灭后突厥,回鹘汗国开始统治蒙古高原。840年,回鹘汗国解体,回鹘贵族去处有三:一是西迁到西域,形成了西州回鹘、黄头回鹘;二是南迁唐朝,融入汉族;三是留在大漠。西迁西域的回鹘,成为了当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铁勒各部分布
铁勒、突厥的祖源大体一致,都是丁零的后裔,因此双方语言都一致,古代的阿拉伯人将他们统称之为突厥人,而现代语言学界将他们的语言统称之为突厥语族。又经过几百年的反复战乱、融合,突厥和铁勒基本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也就是融合了,在蒙古史中提到的各种突厥部落都是铁勒、突厥的融合体。
在两宋时期,蒙古从开始从呼伦贝尔草原向大漠扩张,而此时的大漠正生活着大量的突厥部落,比如中部有克烈部、北部有林中百姓、西北有乃蛮部、南部有汪古部(突厥沙陀后裔)。后来随着蒙古将他们全部征服,这些部落也就都成为了蒙古的主要组成部分了。
蒙古部落属东胡系部族,其祖上就是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鲜卑南迁,最终这些鲜卑基本融入了其他民族。还有一些部落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到南北朝称之为“室韦”。室韦是一个地区的部落的统称,实际上他们内部也由多种不同源的部落,有的库莫奚、契丹和豆莫娄同,这一类属于东胡系;有的是“丁零之苗裔”,这部分应该居住在比较黑龙江西北一带。直到明清时期,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落和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科尔沁部落都是同源的。还有的“其语言,靺鞨也”,可见早就和肃慎民族有关联。
两宋时期,漠北真空,于是许多室韦部落西迁到了克鲁伦河一带,契丹人称之为“阻卜”。而当时的突厥各部将这些室韦部落称之为“鞑靼”(塔塔尔),突厥人的《阙特勒碑〉碑文中提到突厥附近有三十姓达怛,也就是室韦。后来受到突厥的影响,西方国家都将蒙古称之为“鞑靼”。金国也称呼室韦各部为“鞑靼”。
室韦之中有一支是“蒙古部”或者“萌古”,可能是唐朝时期的“蒙兀室韦”。蒙古部,最早在辽国就出现。《辽史·道宗纪》的记载:“太康十年二月庚午朔,萌古国遣使来聘”。《契丹地理之图》上标记有“蒙古山”“蒙古”“萌古司”等地名。
后来,蒙古部落在铁木真的带领下强大起来,他不仅统一了鞑靼各部,还将突厥各部和契丹人都统一了。契丹族也是东胡后裔,和蒙古风俗、语言一致,辽国灭亡后,大量的契丹人被金国压迫,为金国养马。蒙古崛起后,契丹族基本融入蒙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蒙古族统一后,蒙古高原的所有部落自然也都叫做“蒙古”了,这和当年匈奴十万落都自号鲜卑是异曲同工的。蒙古部落之中有许多的部落,虽然相互通婚,但直到明清时期还有突厥系和鞑靼的系两大集团区别。突厥系,就是乃蛮部、林中百姓、汪古部、克烈部等融入而来的蒙古部落,他们就是西蒙古,明朝时期的瓦剌就是其中最强的一支。清朝时期,西蒙古形成为卫拉特蒙古,建立了准噶尔汗国。而东部的蒙古各部,明朝统称为“鞑靼”,基本继承了金国对蒙古的称呼。
清朝时期,乾隆灭准噶尔汗国,对准噶尔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使其人口几乎灭绝,但依然有许多生存下来。而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几大部落之一,后来土尔扈特部东归,乾隆将之安置在西北各地。青海也生活着许多蒙古部落,他们基本是明朝时期鞑靼越过甘肃征服青海而形成的。而全国各地都有蒙古人,他们基本是元朝时期在全国驻军留下的后裔,虽然身份证上标记为蒙古族,但实际上已经完全融入汉族。
综上所述,可知蒙古族是多族源的民族,主要的祖源有匈奴、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突厥铁勒等民族。我们可以通过蒙古族的Y染色体基因来分析各大祖源的比例。蒙古国的蒙古人的父系Y染色体中59%为C系,也就是东胡系,N系(铁勒—突厥系)为11%,R系6%,O系也高达13%。有意思的是契丹王族也是N系。而中国的蒙古族的C系为24%,O系却高达51%,N系为10,R系为5%。可见,蒙古高原历史上和汉人通婚或者融合的情况也被严重低估了。
来源:北斗维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