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蝗灾几乎是每个朝代都要面对的噩梦,《史记》里记载的“七年大旱,民多相食”,《汉书》中“蝗虫蔽天,白日晦冥”的描述,无不让人毛骨悚然。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当铺天盖地的蝗虫袭来,吞噬了农民辛苦种植的庄稼
蝗虫明明就在眼前,数量庞大,抓来吃不就解决了饥饿问题,为何人们不转而捕捉这些蝗虫来填饱肚子呢?
可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的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蝗灾几乎是每个朝代都要面对的噩梦,《史记》里记载的“七年大旱,民多相食”,《汉书》中“蝗虫蔽天,白日晦冥”的描述,无不让人毛骨悚然。
这些铺天盖地的小东西,能在短短几天内让一片绿油油的田野变成光秃秃的荒地,蝗灾那场面就像是天空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黑压压的虫子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最早的时候,人们把蝗灾当成是天谴,是上天对统治者不修德行的惩罚,《周易》里就有“天降蝗虫,君不修德”的说法。
老百姓遇到蝗灾,不是想着怎么对付,而是赶紧去蝗神庙烧香拜佛,祈求蝗神高抬贵手,这种迷信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直到北宋时期,范仲淹写了一篇《灭蝗策》,才开始从科学角度分析蝗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他观察到蝗虫喜欢在干旱的土地上产卵,建议在蝗虫产卵的季节灌水淹没虫卵。
到了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更是详细记录了蝗虫的生长周期和活动规律,他发现蝗虫在早晨露水未干时行动迟缓,这时捕杀最为有效。
历代王朝对付蝗灾也是各显神通,汉代甚至有了“官府出钱收购蝗虫”的政策,每斗蝗虫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唐朝时更是组织专门的捕蝗队,由官府统一指挥,大规模捕杀蝗虫。
清朝时期,官方编纂了《治蝗全书》,里面汇集了历代防治蝗灾的经验和方法,成为当时最系统的灭蝗指南,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老祖宗对付蝗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预防到应对,再到灾后恢复,考虑得相当周全。
不过,即使有了这么多防治手段,面对蝗灾时,人们还是很少选择捕捉蝗虫来充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说到吃蝗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恶心”,可很多人不知道,蝗虫不仅看着吓人,它们在大量聚集的时候还真的会变得有毒。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当蝗虫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它们体内会开始分泌一种叫做苯和氢氰酸的物质,这些毒素随着蝗虫的聚集而浓度越来越高。
这种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足以让食用者中毒,轻则腹痛呕吐,重则危及生命。
那些蝗虫,聚集起来后身体会变黄,精神变得亢奋,体型也会变大,还会散发出一股怪味,这些变化都是毒素在作祟。
它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啃咬一切能啃的东西,体内的毒素也越积越多,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科学仪器,但他们通过长期观察,也发现了这一点。
《本草纲目》里李时珍就记载“蝗虫聚而色变,食之伤人”这说明老祖宗早就知道蝗虫聚集后会变毒。
再说了,蝗虫飞得贼快,蝗虫群的迁徙速度能达到每天几十公里,比人走路快多了,等反应过来组织人手去捕捉,它们可能已经飞到天边去了。
要是遇到过蝗灾,村里人组织起来去捕捉蝗虫,忙活了一整天,结果可能连一顿饭都不够吃,而且捕捉过程中消耗的体力远远超过了从蝗虫身上获取的能量。
古代的加工条件也是个大问题,现在我们有电饭煲、微波炉、高压锅,烹饪方便得很,古人可没这条件,他们做饭主要靠明火,燃料多是柴草。
蝗灾来临时,连庄稼都保不住,哪有多余的柴火去烤虫子?《救荒本草》里记载了不少野生可食植物,但很少提到食用昆虫,就是因为相比之下,采集野菜更省力、更安全、更可靠。
除了这些实际困难,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儒家文化对饮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礼记·内则》详细记载了什么人该吃什么食物,蝗虫这种东西,在传统食物体系中根本没有地位。
民间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蝗虫的迷信说法。有的地方认为蝗虫是“虫中之皇”,是带着天意来的,吃了会招来更大的灾难,这些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在信息闭塞的古代,这种心理障碍足以让人对食用蝗虫望而却步。
还有一点很关键,蝗灾和饥荒在时间上是错开的,蝗虫来的时候,农民家里多少还有些存粮,不至于马上挨饿,等到真正饿肚子的时候,蝗虫早就飞走了,想吃也吃不到。
说到底,我们的老祖宗不是不会吃蝗虫,而是他们早就想明白了更好的生存之道,与其冒险去捕捉有毒的蝗虫,不如把精力放在更可靠的救灾方法上。
翻开《救荒本草》这本明代的“荒年生存指南”,里面详细记载了近四百种可食野生植物,从野菜、野果到树皮、草根,每一种都有详细的辨认方法和食用指导。
这本书在古代可是救命宝典,比起捕捉蝗虫,采集这些植物要安全可靠得多。
老一辈能认出各种各样的野菜,知道哪些能吃哪些有毒,这些知识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在灾荒年代帮了大忙。
古人的粮食储备意识也很强,《齐民要术》里就有详细的粮食储存方法,教人怎么防虫、防霉,让粮食能存放更久,家家户户都有粮仓,平时多存一点,灾年就不至于立刻断粮,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比起临时抱佛脚去捕蝗要实际多了。
从现代角度看,蝗虫确实是高蛋白食物,泰国、墨西哥等地已经把蝗虫等昆虫做成了美食,甚至出口到欧美国家。
不过,现代人吃蝗虫和古人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有完善的捕捉工具、充足的烹饪条件,还有科学的加工方法去除毒素。古人可没这些条件,他们的选择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最优解。
来源:闲娱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