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的重要路径。9月11日,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与会人员围绕“推动我市优势产业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主题,立足市情实际,抓住融合重点,深入协商交流,部分政协委员
编者按: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实现新突破的重要路径。9月11日,政协铜川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与会人员围绕“推动我市优势产业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主题,立足市情实际,抓住融合重点,深入协商交流,部分政协委员结合工作实际和实地调研情况,就西安都市圈的“所需”与“所溢”,我市优势产业的“所有”与“所能”,建真言、献良策,助力我市“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
着力完善三项机制助推优势产业融入协同发展快车道
市政协委员、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郑升明
一、着力完善区域协同机制。完善党委研究融入西安都市圈发展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战略规划、政策举措、决策部署的堵点和问题。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围绕融入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精准对接、全面衔接,聚焦做强我市铝基新材料、汽车配套、食品医药、光电子等新兴产业链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形成既密切关联又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布局,突破市域界限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
二、着力完善要素共享机制。加快延西高速改扩建,推进区域路网融合发展。加快西延高铁建设,争取中省支持对咸铜铁路轨道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将富平经照金至马栏城际铁路作为红色旅游线路纳入《西安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加快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融合共享和跨区域延伸,全面加强养老设施建设,更好承接西安都市圈城市核心区人口外迁。深挖西铜廊道历史文化,将线性文化遗产廊道打造成铜川向南融入西安都市圈的文化展示、传播窗口。深入挖掘照金精神的时代价值,做大做强陕西照金干部学院,打造西安都市圈红色教育高地。优化人才聘用、流动、待遇保障全流程服务工作,扩大优质人力资本的存量和增量。加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与各类城市应用场景深度结合。
三、着力完善创新协同机制。通过“创新飞地”“人才飞地”“总部+基地”等有效途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合机制,持续释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创新活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开展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深入推进“陕西制造、铜川配套”“西安研发、铜川转化”“陕北原料、铜川制造”产业培育模式,组合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增加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支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专精特新”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奖补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以光电子新材料为纽带共筑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支点
市政协常委、铜川科达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彦江
一、强化产业规划与集聚发展。尽快制定详细且具前瞻性的光电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柔性电路板、磷化铟、氮化镓等核心材料产业化,加快形成产业优势。与西安、咸阳错位发展,光电子产业可确定以超高精密柔性电路板为特色,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聚焦高性能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等优势领域,集中突破关键技术,形成竞争优势。绘制精准招商图谱,重点引进承接西安研发成果转化的配套企业。依托全省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培育政策,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补贴奖励,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二、提升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设立光电子、新材料产业研发专项资金,对企业研发给予补贴奖励。充分利用西安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深化与西安高新区战略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支持企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深化与西安高校院所合作,开设半导体材料、光电工程等定向培养课程,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重点培育既懂技术研发又通生产管理的全能型人才。从住房、子女入学、科研经费保障等方面,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光电子、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铜就业创业。
三、完善配套设施与优化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强化要素分配,建立和完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全面保障重点企业和项目需求,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光电子、新材料企业信贷支持。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措施拓宽融资渠道,组织银企对接会,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完善园区标准化厂房、双回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增设人才公寓、商业配套等生活设施,构建宜居宜业的产业社区。
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集链成群 促进横向联合纵向协同
市政协常委、市国资委一级主任科员 柳同洲
一、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我市“十五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持续在车桥总成配套、车轮总成垂直配套、挂车及专用车生产基地建设以及前沿产业谋划布局等方面发力,推动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集链成群。制定并完善支持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其横向联合和纵向协同。
二、聚焦省内需求,强化集成配套。结合我市在建的玲珑轮胎、德沃智达重卡车轮、吉雷隆刹车片背板等项目和已建成的达美轮毂、特必克刹车片等产业基础,聚焦陕汽供应链需求,积极争取承接陕汽配套项目,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尽快形成与陕汽相匹配的稳定配套。加快碳基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围绕汽车合金车身板、车身骨架和发动机缸体、缸盖、散热器零件及轮毂、制动器等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布局乘用车一体化压铸、发动机及变速箱壳体、铝合金油箱、汽瓶等项目,力争成为陕西汽车轻量化先行试验区。持续深化拓展与比亚迪、吉利等乘用车配套空间,拓宽产业链辐射范围。
三、瞄准短板弱项,持续优化结构。抢抓新能源等未来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综合利用,推动安泰集团、声威集团加快项目实施。加快推进王益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和卡美特绿岛项目建设,吸引紧固件、内饰件等项目落地我市,打造省内最大的绿色表面处理示范基地。
四、激活创新动能,夯实人才支撑。强化与西安高校人才交流及科技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坚持“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发展思路,推动高校实验室与本地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引进高校专家团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破解材料、工艺等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质。深化我市重点企业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及售后维修等领域,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模式,培育一批懂技术、善实操的技术人员,推动产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 增强产业协同支撑
市政协委员、铭帝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肖优胜
一、聚焦铝链价值延伸。依托新能源优势,推广绿电生产低碳铝,探索再生铝高效利用,打造循环经济模式。对标国际标杆,推动再生铝与加工产业深度融合,降低碳足迹,为接入国际供应链奠定基础。加快高端产品开发,推动铝材向铝制品、生产端向应用端延伸,跳出同质化竞争。龙头企业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材料与应用深度融合,实现从“量增”到“价值创造”的转型。
二、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依托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优势,用好都市圈高校科研资源,加快推动“三个共建”:与西安高校科研机构在我市共建联合实验室、中试基地,攻关高端铝材研发,加速成果转化;支持龙头企业与都市圈企业组建创新联盟,突破“卡脖子”技术;鼓励高校教师、研究生驻企研发,推行“技术入股+项目分红”模式,让人才共享发展收益。
三、强化产业协同支撑。依托都市圈高端制造需求,积极承接西安航空航天、汽车、电力电子等产业的铝材配套业务,生产精密零部件等产品。在都市圈核心区设立研发、营销总部,实现“西安研发、铜川转化”的分工格局。补全产业链配套,引进辅料等配套企业入驻,缩短交货周期、降低成本。积极对接西安国际港务区,探索建立“铜川—西安”物流专线,整合零担资源降低成本。在我市各工业园区建设物流集散中心,依托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供需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确保我市货物快速直达西安各园区,消除地域时效性制约。
四、强化专项政策支持。争取省级设立“铜川铝产业协同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改造、研发创新和人才引进。推动融资、土地、能源保障等政策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铝加工领域,激发市场活力。建立“链长+校长+厂长”联动机制,精准解决产业链堵点。加快推进铝加工产业技术标委会和西北铝检测中心建设,以先进行业标准和精准检验检测赋能产业升级。
培育创新动能 推动建材产业绿色发展
市政协常委、陕西运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陈运耀
一、明确战略定位,强化区域联动。依托现有建材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通过整合石灰石、陶瓷等传统资源与3D打印建筑构件等新兴技术,打造涵盖绿色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文创建材、光伏建材的全产业链体系。实施“西安建设、铜川增材”合作模式,加快西安、渭南、咸阳等市现代建材业的整合重组,充分发挥我市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省级层面全力争取将我市打造成为渭北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二、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供给结构。向省级层面呼吁,制定产能总量“天花板”,暂停新增传统水泥、混凝土产能审批。实施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错峰生产政策,建立错峰生产奖惩机制,强化全流程动态监管,对违规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并公开结果,确保错峰生产执行到位。明确落后产能标准,通过补贴引导企业主动淘汰,推动产能向高效、绿色生产线集中。依托西安都市圈建设需求,推动企业与都市圈内基建项目、建筑企业对接,加强长期供应合作,消化本地富余产能。
三、规范市场秩序,破解内卷困境。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建立价格监测机制,严厉打击恶意压价、串通投标等行为,对违规企业依法处罚并公开曝光。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大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组建建材产业联盟,制定自律公约,明确合理价格区间、质量标准,通过联盟内部监督与奖惩机制,引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服务”竞争。
四、培育创新动能,推动产业升级。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研发低碳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等绿色建材,争取纳入西安都市圈绿色建材采购目录。加快布局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依托现有水泥、混凝土产能,与设计、施工企业合作,形成“原材料+预制构件+安装服务”一体化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支持发展水泥窑固废协同处置项目,对西安及周边城市市政污泥、危险废物、一般固废等固体废物提供兜底式处置服务,开辟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处理新赛道。积极创建全省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基地,鼓励企业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废弃物作为原材料生产商混,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打造“无废城市”铜川样板。
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入西安都市圈协同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栓兴
一、加强产业资源整合与互补。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建立两地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的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构建从“铜川种植”到“西安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并借助西安市场网络和销售渠道将中药材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强化功能互补,将我市打造成为西安都市圈的康养基地。做精文化旅游产业,整合我市和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等元素融合一起,推出“历史文化游+康养体验游”多条旅游线路,打造跨区域的“西安—铜川文化之旅”,让游客在一次旅行中体验到不同类型的文化魅力。
二、擦亮中医药康养与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深挖“药王”名典、药方、养生方资源,深入研究其中包含的养生理念、方剂药材等价值,开发适应现代医疗救治和健康养生新产品。将中医药康养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融合,以药王康养文化为核心,打造统一的品牌标识,优化康养旅游路线,丰富游客体验项目。加强与全省旅游机构联系合作,将我市的中医药康养和文化旅游线路纳入其推荐产品中。
三、加强景观业态协调推进,内涵外延统筹谋划。发掘文化内涵,走差异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把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注入景区景点,讲好铜川历史文化故事。加大力度推进显性景观工程建设,精心打造“旅游+”系列业态,发展“旅游+演艺”“旅游+文博”“旅游+康养”等个性化、专业化旅游业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文物保护和现代科技融合创新,通过情景再现、情景模拟、情景复原、体验互动等方式,让游客入耳入眼入脑入心。
四、强化人才与技术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机制,鼓励我市与西安的专业人才进行交流任职,邀请西安中医药专家到我市医院、药企坐诊、讲学和技术指导,委派我市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到西安旅游企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技巧。加强两地在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创新,开展中药材质量检测技术、新药研发技术等创新,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康养技术和产品,开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应用。
打造能源转型样板 加快储能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审计局审理稽核科科长 郑利君
一、夯实能源产业支撑地位,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煤电并举新能源补充发展优势、采空废弃矿井储能优势,将能源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渭北能源供给节点城市。力争将我市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全省“十五五”发展规划,支持具备条件的秀房沟煤矿、乔子梁煤矿申请周边资源,支持金华山煤矿恢复生产项目,允许对关闭矿井剩余资源重新整合利用,增加我市煤炭储量,延长服务年限,同时为我市与西安都市圈的“绿电直供”和“电厂余热直供”提供立项保障。
二、积极打造能源转型样板,融入全省千亿光伏产业集群。发挥我市隆基光伏的技术优势,鼓励企业研发多层光伏板发电技术,推进平面光伏发电向立体光伏发电转变,解决光伏产业发展地理空间受限瓶颈。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对企业厂房、公共建筑、机关单位实施光伏发电自用改造及矿山、垃圾填埋场“光伏+”治理,为光伏发展提供更多空间。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布局光伏电池回收利用项目,积极发展光伏服务业,提升光伏电站建设、运营、管理能力。
三、加强能源通道建设,畅通能源外送路径。加快宜君县330kV变电站建设,推动西安—铜川特高压通道纳入省级电网规划,保障在建新能源项目并网外送。与西安共建绿电输送专用线路,实现我市再生能源有计划地接入西安适用性园区,实现绿电直供,共享绿电溢价。建设市内绿电使用平台,通过市内专用电网,让屋顶光伏电能就地优先用于空调负荷、充电桩用电等,解决电网季节用电高峰难题。
四、强化专项政策支持,加快储能产业发展。以我市开工建设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为契机,争取省市共同设立“储能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对储能量大的企业进行投资补贴,对取得突破性技术发展的企业进行研发奖励,从政策层面推动我市新能源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利用废弃矿井资源,储备汽油、柴油、石油、天然气等国家战备资源,建设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基地。
做强特色现代农业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市政协副秘书长 赵晓军
一、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继续在特色现代农业特别是苹果、种源和畜牧业上下功夫,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一村一企业、一镇一站点、一业一协会”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渭北苹果产业带,大力推广青砧技术,着力建设优质苹果苗木供应中心;扩大大樱桃设施栽培面积,实现对西安市场的错峰供应;依托“耀芩1号”黄芩品种,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对接西安中药企业开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加快补齐加工流通短板,布局建设铜川农产品加工基地,发展苹果汁、樱桃酒等深加工产品,做好西安的“酒瓶子”“果篮子”;将“秦川黑猪”深加工为高端产品,进军西安高端商超,培育规模型电商企业,做好西安的“肉墩子”。
二、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创新发展。积极对接西安、杨凌等农科资源,共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旱作农业研究院”,攻关旱地小麦抗逆育种等技术,在秦创原创新谷设立“飞地孵化器”,实现“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加快建设铜川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接西安都市圈农产品追溯系统,在示范园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开发“铜川农鲜达”APP,构建高效配送网络。
三、加强品牌建设,创新消费场景。整合地理标志产品,打造“铜川塬上”区域公用品牌,强化品牌司法保护。构建智慧监管溯源体系,与西安高校共建检测中心,确保产品符合高标准。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消费场景创新,通过“线上直播+电商销售”,让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源头品质;结合文旅资源,开发“农产品+文旅”深度体验游项目。推动循环农业消费场景创新,建设绿色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开发“科技+农业”研学旅游线路,举办“农业科技之旅”活动。
四、优化协同机制,强化保障支持和载体引领。加快建立农业发展协调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争取将农业协同发展纳入西安都市圈统一规划体系。强化金融赋能,探索设立跨区域产业协作基金。强化质量检测,与西安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认协议。发展“飞地经济”,利用相关政策,争取将我市农产品加工项目纳入西安相关区域的产业支持范围,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