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本土化”浪潮下,餐饮人如何借“文化混血”破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5 21:48 1

摘要:每个城市都有几家藏在巷子里的"正宗"异国料理店,它们可能装修考究,菜单上满是外文,人均消费动辄300+。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些餐厅曾是"打卡胜地"。

每个城市都有几家藏在巷子里的"正宗"异国料理店,它们可能装修考究,菜单上满是外文,人均消费动辄300+。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些餐厅曾是"打卡胜地"。

不过,最近一年,餐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在地化革命"。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改良版的异国料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均消费降到100元左右,却依然保持着"异国风情"。

"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去那些接地气的融合餐厅。"在北京经营日料店的张老板告诉记者,"我们推出的贵州酸汤寿喜锅,比传统寿喜烧便宜30%,销量却翻了3倍。"

美团数据显示,2024年改良版异国料理复购率比传统版高出42%,而客单价平均下降28%。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用本土食材和烹饪方式重新诠释异国风味。


01

异国风味“中国化”逆袭

反向本土化成餐饮破局关键

2024 年 1 月至 10 月,餐饮行业收入增速跌至十年最低,整体发展陷入瓶颈。

然而,在市场寒冬中,一股新生机正在悄然崛起—— “反向本土化”趋势正推动餐饮品牌从异国风味中找到“中国解法”。通过深度本地化改造,“反向本土化”不仅重塑着消费者的饮食体验,更引领着行业新一轮的竞争格局。

反向本土化的本质,就是用本土饮食文化重新解构异国风味,让消费者既能“尝新”,也能“尝惯”。其核心在于通过适口性的改良,降低尝鲜成本;通过鲜明的本土符号,增加情感链接,最终实现高复购率。

如黄油年糕就是江苏南通的一间烘焙工作室对法式甜品可露丽进行大胆改造,以糯米粉替代主料,辅以黄油制成。

产品兼具西式烘焙的“脆”感与中式年糕的“糯”劲,用“60%法式工艺+40%中式改造”实现口感创新,在年轻消费群里迅速积累口碑。据品牌创始人透露,该单品复购率高达62%。

在“洋快餐”领域,“本土风味”的改造更是全面开花。肯德基与长沙文和友合作打造“香辣小龙虾烤鸡堡”。湖南人爱吃的夜市爆品——小龙虾与西式快餐碰撞,直接拿下南方市场的“夜宵订单”。

而麦当劳从贵州酸汤中汲取灵感,将传统酸辣酱汁融入板烧鸡腿堡,酸辣微发酵的风味精准狙击西南消费者的味蕾。

在日韩料理市场,“反向本土化”现象同样普遍。鉴于传统日料以生鱼片、寿司等冷食为主,而中国消费者更偏爱热食,许多日料店推出热食菜单。

例如,寿司郎增加火炙寿司、关东煮等热食;一绪寿喜烧推出贵州酸汤寿喜烧、麻辣锅底等中式风味锅底,淡化日式标签。

更有部分日料店直接转型为融合餐厅,弱化“日韩标签”。摩打食堂将粤菜与日料结合,推出爆汁走地炸鲜鸡、凤梨烤牛肋条等菜品;鮨浅草君更名为“洋风料理”,淡化日式标签。

摩打食堂不再将自身定义在日料赛道,而是以炸鲜鸡、凤梨烤牛肋条等粤菜风味产品加入战局。

当品牌直接将“日料”标签从菜单上抹去——顾客反而更主动地带入对比心智,从粤菜+日本改造的双重体验中寻求价值感。

咖啡和披萨这两个“外来物种”,则在2025本土化风潮中玩出童年记忆杀的改造策略。

2025年,星巴克计划正式上线“驴打滚咖啡”,将中国传统小吃豆面做成咖啡表面涂层。不少消费者调侃,“终于能吃到‘第一口咖啡里的饺子’。”

达美乐通过制作奥利奥碎火山披萨,打造“现点现吃+甜咸中和”的产品策略,车达芝士化作“岩浆”融入餐品核心,迎合中式偏咸饮食需求。

截至今年底,该品类的复购率已达到38%,比同门店意式标准披萨高出11个百分点。

若观察市场,会发现不少东南亚菜系融入了“贵州元素”。例如,贵州酸汤泰式火锅用贵州酸汤取代泰式冬阴功汤基底,保留酸辣主味的同时增强了木姜子风味,并推出“酸汤+贵州黄牛肉”“酸汤+海鲜”等组合;贵州风味越南粉则在Pho汤底中加入贵州糊辣椒,搭配折耳根、酸萝卜等本地小料,成为北上广白领喜爱的午餐选择。

同样的,一些主打贵州菜系的品牌,也反向用贵州菜系的制作方式,定义“异国菜系”。

例如,Ameigo梅果推出的洱海手撕海鲈鱼,采用云贵特有调料去腥增香;

山野板扎则运用西南山区食材,结合西式烹饪手法,加入木姜子油等特色食材,

再如滇南杂菌配酸面包,将杂菌酱与酸面包巧妙搭配,发酵的麦香与浓郁的菌香交织,入口浓香四溢。

“反向本土化”并非新概念,但其成功关键是深挖消费者认知资产——用最熟悉的口味激发情感链接,用更适配的产品形式适配消费场景。

无论星巴克的“驴打滚咖啡”,还是肯德基的“香辣小龙虾堡”,这一策略无不在回答一个重要逻辑:消费者的胃可以国际化,但舌头永远更信本土化。

它不是简单照搬外国菜,而是把外国菜当橡皮泥,揉进咱们熟悉的味道和吃法。既满足你想尝鲜的猎奇心,又不会因为太陌生而不敢下嘴。


02

为何“反向本土化”成为新机遇?

在餐饮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内消费者对“异国风味”的需求已从单纯猎奇转向“精细化体验”,催生出“反向本土化”趋势:即通过本土饮食文化对异国风味进行二次解构,以降低尝鲜门槛、提升复购黏性。

这一趋势既是消费需求迭代的产物,也是餐饮品牌应对成本上涨、竞争白热化的破局路径。

1、一方面,用本土食材替代进口,优化成本结构,省出利润空间。

2024年,餐饮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成本高压与消费理性化的双重夹击,成了压垮不少门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少头部品牌利润大幅缩水,而异国料理因为“高食材成本+高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更是在生存线上挣扎。

以日料为例,进口海鲜、和牛这些“标配”占整体采购成本超40%,但其面向的客群却仅有整体消费市场的8%。

这种高投入低覆盖的现状,直接导致许多日料品牌在2024年陷入生存危机。

但这并不意味着餐饮行业没有出路。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困境中找到了新解法,餐饮品牌不再将创新仅限于“微创层面”,而是逐渐用“本土食材”替代“进口食材”,以降低成本结构。

如麦当劳推出了“贵州酸汤板烧鸡腿堡”,直接采用贵州本地发酵酸汤替代进口酱料,采购成本显著下降,助力其在西南市场迅速拓展份额;

达美乐的“火山熔岩披萨”,通过使用国产奥利奥碎和车达芝士,替换昂贵的进口车达奶酪,在保留原有风味的同时,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而这种方式之所以可以降低成本结构:

一是用本土食材替代进口,意味着直接对接产地,省去进口关税、物流代理费等额外费用;

二是用“熟悉的味道”做嫁接,大幅拉低了消费者的接受门槛;

三是缩短供应链长度后,食材从产地直供门店效率提高,损耗率进一步下降。

2、另一方面,反向本土化直接击中Z世代的双重消费需求:既要“尝鲜的猎奇感”,也要“被文化认同的满足感”。

Z世代消费者的饮食消费观正在升级,层次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一边追求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感,一边渴望新鲜有趣的食物体验。

这种消费逻辑的双重叠加,正好倒逼餐饮行业开启一场“反向本土化”创新实验。

首先,Z世代的“国潮情结”,不止体现在新中式服装和新中式茶饮的爆火,连食物也要“沾点中国味儿”。

肯德基“香辣小龙虾烤鸡堡”,一口咬下去满手流油,年轻人刷短视频时狂炫,边吃边评论:“这才是长沙夜宵的灵魂!”湖南小龙虾+西式炸鸡,西南市场订单量直接疯涨51%。

当这些具有强烈中华标签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嫁接进异国风味,就像给食物贴了一层滤镜——不仅是味蕾在尝新,是整个认知体系在“认同+体验”。

其次,Z世代喜欢“新”,但拒绝“怪”。比起纯粹异国口味的“盲盒体验”,他们更偏爱那些“60%熟悉的配方+40%冒险的改造”。

比如泰国冬阴功汤,原来得用香茅、柠檬叶和一大堆进口调料,酸得冲、辣得呛,很多中国胃招架不住。

经过“贵州化”改造,酸汤做基底,撒上一勺贵州糊辣椒,再放些金针菇和豆腐泡,网友评论:“这哪是泰式火锅?分明是贵州味儿+泰国魂,还挺接地气的!”

最后,“好看+刺激”才是流量密码。Z世代不仅用味觉定义“好吃”,还要用视觉和情绪定义“值不值得发朋友圈”。法式可露丽变身黄油年糕,一口下去既要弹牙触感,也要童年“糯叽叽年糕”的味觉记忆。

众网友说:拍照自带故事性,“这不是面包,是‘儿时长大后的味道’!”复购率直接窜上62%;星巴克的驴打滚咖啡咖啡表面裹着豆面涂层,评论区炸锅:“能喝的驴打滚!我吃了饺子味的咖啡!”

这种“自带梗”的产品设计,直接戳中Z世代“既要尝鲜,也要发圈”的心理诉求——不仅用“本土感”制造认同感,还要用“创意感”撬动社交价值。

因此餐饮品牌对异国美食进行“反向本土化”改革可以归纳为三点:

降低尝鲜门槛。直接上纯外国菜很多人不敢试,但做成麻辣蜗牛烤串就容易接受多了。

省钱又讨巧。用本地食材替代进口原料,既控制成本又能打家乡牌。

制造社交货币。这种混搭菜品自带话题,年轻人拍照发朋友圈能收获一堆“这是什么黑暗料理?”的评论。


03
“反向本土化”浪潮下,

餐饮人如何借“文化混血”破局?

如今,餐饮市场从追求“异国正宗”转向“在地重组”,从单纯的文化猎奇迈向“适口优先”的务实路线。在这股汹涌的“反向本土化”浪潮下,餐饮人该如何借“文化混血”破局?

1、基底替换:以本土风味解构异国菜系的核心元素,通过“基底替换+食材跨界”平衡新奇与熟悉感平衡新奇与熟悉感。

如好利来别出心裁地将湘辣腊肉嵌入法式可颂。高温烘烤时,腊肉油脂缓缓渗透进酥皮,瞬间形成“酥脆 + 烟熏辣香”的奇妙复合口感。这款创新产品单月销量突破 200 万只,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打工人的续命面包”。

麦当劳大胆用贵州酸汤替代进口酱料,一位消费者幽默地评价:“洋快餐终于学会说方言了。”

类似的精彩案例不胜枚举。泰式贵州酸汤火锅用贵州酸汤替代泰式冬阴功的香茅椰浆,在保留酸辣主线的同时,借助木姜子增强发酵层次,形成 “60%异国工艺 + 40%本土改造” 的精妙融合模式。日式拉面用东北酸菜替代笋干,法式可颂嵌入湘辣腊肉丁,皆是这一创新思路的生动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进行食材替代时要选择高认知度的本土食材对于降低尝鲜门槛至关重要。

例如韩国烤肉卷饼搭配韩式辣酱与山东煎饼、意大利披萨配四川腊肠,以及越南粉汤底加入贵州糊辣椒与折耳根。

在烘焙领域,“黄油年糕”将法式可露丽的主料替换为糯米粉,外脆内糯的独特口感完美融合东西方特色。

这场革命绝非仅仅是食材的简单替换,更是烹饪技术的深度融合。云南乳扇与意大利马苏里拉奶酪的创新结合,诞生了兼具拉丝质感与乳香风味的“云南披萨”,甚至入选联合国饮食创新案例,堪称饮食创新的典范。

2、用符号混搭与仪式创新降低认知门槛,营造出一种“无国界归属感”。

与此同时,餐饮场景也在经历着全方位的升级。贵州酸汤火锅品牌“黔山婆”将苗绣图腾融入现代极简空间,非遗银器餐具与工业风吊灯形成强烈反差,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贴合年轻审美;

有的韩国料理店别出心裁地将泡菜坛与景德镇青花瓷混搭陈列,用中式器皿承载韩式辣酱,巧妙形成“东亚饮食共同体”的隐喻。

除了装修场景的创新,不少品牌还将本土化饮食仪式纳入其中。泰式火锅引入贵州“酸汤开锅仪式”,服务员敲击铜锅并高喊“酸汤开运”,借助声光互动强化仪式感,消费者评价:“明明是泰国火锅,却吃出贵州村寨的烟火气。

”西餐品牌以“中式茶歇”改造下午茶场景,用盖碗盛装提拉米苏,搭配竹编点心架,将欧洲甜点与东方禅意完美融合。

在这场餐饮变革的浪潮中,有一个重要注意事项:要避免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通过符号组合传递深刻的价值主张。

例如“黔山婆”的苗绣图腾,它不仅是装饰元素,更紧密关联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与酸汤发酵工艺共同形成独特的味觉叙事闭环,赋予品牌深厚的文化内涵。

结语:

“反向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文化妥协,而是通过“文化混血”实现双向赋能。

餐饮企业需在保留核心文化基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本土化策略、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构建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壁垒。

正如肯德基的实践所示,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才能在多元市场中实现“味蕾征服”与“价值认同”的双赢。

-END-

作者 | 小贝出品 | 餐饮O2O

4月15-17日,餐饮O2O标杆餐饮研学营,第6次走进胖东来总部,学习这位中国零售业创奇的人生智慧和创业思考 ,学习成功背后的哲学,“中国零售神话”的极致服务与体验!

来源:餐饮O2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