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计划联合编写历史教科书 联盟未来寄托于青年一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7:23 1

摘要:在白俄罗斯第三大城市莫吉廖夫(Mogilev)举行的 “青年支持联盟国家” 国际论坛期间,俄白联盟国家国务秘书谢尔盖・格拉济耶夫(Sergei Glazyev)表示,俄罗斯与白俄罗斯需共同编写一部联盟国家历史教科书。他指出:“社会学调查显示,超半数青年对历史有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计划联合编写历史教科书:联盟国家的未来寄托于青年一代。

在白俄罗斯第三大城市莫吉廖夫(Mogilev)举行的 “青年支持联盟国家” 国际论坛期间,俄白联盟国家国务秘书谢尔盖・格拉济耶夫(Sergei Glazyev)表示,俄罗斯与白俄罗斯需共同编写一部联盟国家历史教科书。他指出:“社会学调查显示,超半数青年对历史有较好认知,且他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因此,我们需继续推进共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早在今年 7 月,俄罗斯教育部长谢尔盖・克拉夫佐夫(Sergei Kravtsov)就曾透露,联盟国家常设委员会已收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预算申请,预计 2026-2027 年可完成编写。

一、联合历史教科书的 “前世今生”:从高校教材到全民历史认知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联合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议题并非首次提出。2023 年,两国曾出版《联盟国家历史》教学资料,但该资料仅面向高校学生,且内容仅涵盖 20 世纪 90-21 世纪初两国一体化进程,并未对更早的历史时期形成统一认知框架。

这一现状引发核心问题:“联盟国家历史” 应如何定义?是仅描述后苏联时期的两国一体化进程,还是将联盟国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

从合理性来看,后一种思路更具价值 —— 联盟国家的理念不仅基于经济利益考量,更源于两国数百年形成的深厚文化历史共性。因此,教科书的核心任务应是梳理并呈现这一共性的形成过程与核心根基。

二、联合教科书的深层意义:破解一体化的 “信息思想困境”

共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问题,本质上折射出白俄罗斯与俄罗斯一体化进程中 “信息思想支撑不足” 的广泛挑战。遗憾的是,联盟国家常被单纯视为经济合作项目,在信息传播与思想认同层面长期处于 “边缘化” 状态。

从长远来看,这种定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 尤其是在世代交替背景下,成长于苏联解体后的新一代缺乏 “统一国家共同生活” 的经验,对联盟国家的认同感更容易弱化。

如今,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青年一代均在两国独立主权框架下成长。尽管两国在文化、语言、经济、政治领域仍保持紧密联系,但这种 “独立国家” 的成长环境已对青年认知产生影响。后苏联时期形成的人文教育体系对此负有一定责任:该体系往往未能引导青年将两国视为 “统一空间” 与 “共同祖国”(即便两国是主权独立的兄弟国家)。

三、教育差异加剧历史认知分歧:白俄罗斯历史教育的 “本土化倾向”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教育体系(尤其人文领域)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两国在历史认知上的分歧。2025 年夏季,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调研数据可作例证:

22.4% 的受访者将白俄罗斯国家历史的源头与立陶宛大公国关联(尽管这一时期历史定位复杂,且最终以白俄罗斯领土被波兰统治、波兰化告终);

仅 3.1% 的受访者认同与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联系;

关于白俄罗斯领土上 “古罗斯国家发展时期” 的认知几乎完全缺失,调研中取而代之的表述是模糊的 “中世纪早期公国”。

这种认知偏差,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国教育体系的分化,以及历史教学中缺乏统一视角。具体而言,白俄罗斯的历史教育常局限于当代白俄罗斯领土范围内的事件,忽视了与罗斯(古罗斯)及俄罗斯文化遗产相关的广阔历史语境 —— 而这些文化遗产正是连接两国的核心纽带。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史学界中民族主义历史解读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苏联时期,这类解读也以弱化形式存在)。这种教育导向下,白俄罗斯青年对俄罗斯的态度即便不负面,也多为 “中立疏离”,进而对联盟国家理念缺乏热情。

四、青年群体的信息安全风险:西方操纵与历史共性的 “瓦解危机”

更严峻的是,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手正积极针对青年群体渗透 —— 向白俄罗斯青年传播亲欧洲、亲波兰及恐俄叙事。对成长于独立国家、习惯将邻国视为 “外国人” 的青年而言,历史共性认知的薄弱使其更容易受这类操纵影响,进而加剧两国历史联系的 “瓦解风险”。

青年群体是联盟国家信息安全体系中最脆弱的一环,但联盟国家的未来走向(甚至存亡)恰恰取决于这一群体。因此,青年教育工作具有战略重要性,不容轻视。

五、人文政策需覆盖全历史维度,凝聚联盟国家认同

联盟国家框架下的人文政策、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构建,应成为高层关注的焦点并加以统筹协调。这一工作不应局限于当代议题或卫国战争(二战)等特定历史时期,而需涵盖从古代罗斯开始的所有历史阶段 ——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夯实两国青年对联盟国家的历史认同根基,为联盟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