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读《活着》时,我也觉得它太沉重了,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充满苦难与沧桑的漩涡,随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起伏跌宕,内心经历了从震撼到沉思的巨大冲击。这本书以简洁而质朴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饱经磨难却始终坚韧活着的故事。当合上书后,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平时抱怨
初读《活着》时,我也觉得它太沉重了,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充满苦难与沧桑的漩涡,随着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起伏跌宕,内心经历了从震撼到沉思的巨大冲击。这本书以简洁而质朴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饱经磨难却始终坚韧活着的故事。当合上书后,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平时抱怨的“早八”、“小组作业”、“期末考”……在福贵的一生面前,根本不算什么。这本书让我学会在不如意时,换个角度看问题——活着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幸运。
正如董宇辉对《活着》的评价:“活着本身就很有意义。”他认为《活着》介绍了无数个遗憾,当遗憾足够强烈,就会很早很早时候提醒一个人,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所以在面对爱的时候,请果断一些,面对分别的时候,请郑重一些,因为遗憾的作用就是教人成长。
在我们的生活中,遗憾本就是生命的隐性刻度,是时光在心上刻下的篆痕。它并非残缺的证明,而是完整的另一种形态。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不是败笔,而是留给未来的伏笔——就像《活着》里福贵失去所有亲人,依然牵着的老牛在田埘上哼起的歌谣。我们总在平行宇宙里幻想,“如果世上有后悔药”、“如果当初”…… 却忘了此刻站立的土地,正是另一个宇宙里自己羡慕的远方。就像余华写:“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但在我看来,没有遗憾的人生如同未拆封的书——完美却空白。那些擦伤与裂缝,恰是证明我们真实存在过的印记,也教会了我们坚韧与珍视当下。正如《活着》里家珍临终前说:“这辈子够长了。”真正的成熟,是读懂遗憾中暗藏的生命辩证法——失去让拥有珍贵,残缺令完整生动,终点使过程有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活着》
再读《活着》,感受到的是对人生的豁达。生命的意义并非仅仅取决于其长度或者是否有人陪伴。相反,珍惜当下的每一刻,用心地过好每一天,一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都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意义。生命的力量和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是否充实,而非在于生命的终点。董宇辉曾说过:“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哪怕生活经常不如意,请你别忘记,自己应该是有勇气去面对这一切的。你应该就如热爱世间的风景,热爱世间的月亮、星光、太阳一样,去热爱生活。”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余华《活着》
在我们读者的眼中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过得不尽如意,经历种种不幸,从家庭的破败到亲人的离去,最后只有一头牛陪伴他。可他依旧保持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在大学之前,许多人的生活被分数、排名、父母期望所定义。进入大学后,突然面对多元的评价体系(社团、竞赛、实习、社交),很多人陷入焦虑:“我该活成什么样子?”与其活成别人眼中的风景,不如活成自己眼中的诗。于我们而言,所选择的决定,应该基于内心真实的渴望,而非外界的评判。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即使面对最深的绝望,人依然可以选择坚韧地活下去。”——余华
《活着》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更像是一场震撼心灵的旅程,一次关于生命、苦难与坚韧的深刻洗礼。如果你还未曾走进它的世界,那么请一定不要错过。相信当你翻开书页,沉浸其中,你对“活着”二字的内涵,将会拥有全新的、更加深邃的理解。
WUXI TAIHU UNIVERSITY
撰写:施哲琪
拍摄:无锡太湖学院融媒体中心摄影部
排版:尹乐轩
校对:冯烨茹 王序
责编:孙安
审核:许松
▲当代大学生,别再做脆皮点心啦!
▲科研成果丨无锡太湖学院师生学术成果推介(第三十五期)
▲学院动态【第十二期】
▲今日清明
来源:胡子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