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经典古文,便是一处可随时取用的“文化宝库”。
古人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经典古文,便是一处可随时取用的“文化宝库”。
以下三篇传世之作,若能烂熟于心,既能为写作添彩,亦能让谈吐显露出沉淀的涵养。
一、《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大意:
山不在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显灵。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高尚,便不觉得简陋了。青苔蔓延到台阶上,染上一片翠绿;草色映入竹帘,显出一派青葱。
来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没有目不识丁的平庸之辈。
在这里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知识点:
1. 以小见大的智慧:全文仅81字,却以“陋室”为载体,跳出对“环境简陋”的纠结,转而凸显“主人品德高尚”的核心,将“物质简朴”与“精神富足”的对比写得入木三分。
2. 经典句式的妙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不在……,有……则……”的句式开篇,既通俗又富有哲理,后世常用来形容“事物的价值不在于表象,而在于核心内涵”。
3. 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简陋的居住环境,作者不抱怨、不攀比,反而以“谈笑有鸿儒”的交往、“调素琴、阅金经”的雅事彰显心境,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至今仍能给人启发。
二、《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大意是: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藤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能远远观赏而不能随意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的人,应当有很多吧!
知识点:
1. 托物言志的典范:全文不直接说“做人要正直、高洁”,而是借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等特性,隐喻君子的品德,
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可感。
2. 对比手法的巧用:通过“陶渊明爱菊(隐逸)”“世人爱牡丹(富贵)”与“我独爱莲(君子)”的对比,
既突出了莲花的独特,也暗含了作者对“不慕富贵、坚守本心”的追求,让观点更鲜明。
3. 千古流传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几乎是中国人形容“身处污浊环境却能保持纯洁品格”的首选句子,
无论是写作赞美他人,还是自勉坚守初心,都极具感染力。
三、《岳阳楼记》(范仲淹)
原文(节选核心段落)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意是:
像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停,整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传来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啼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思念家乡,担心被谗言陷害、惧怕被人讥讽的心情,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水面上浮动的月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却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都忘了,端着酒杯迎着风,那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被贬到边远地方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知识点:
1. 极致的景物描写:文中对“淫雨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景象的描写,用词精准且极具画面感,
如“浊浪排空”“浮光跃金”,仅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氛围,堪称“情景交融”的范本。
2. 超越个人的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打破了“因个人境遇而悲喜”的局限,
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将个人抱负与天下苍生的命运相连,
这种“家国情怀”至今仍是中国人推崇的崇高境界。
3. 层层递进的逻辑:文章先写“景”,再写“因景而生的情”,最后引出“古仁人之心”,
从个人情绪升华到宏大抱负,逻辑清晰且极具感染力,写作时若想表达深刻观点,这种“由浅入深”的结构值得借鉴。
这三篇古文,文采斐然,虽短小,却各具风骨。读通它们,谈吐自染书香。
读到这里,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三篇古文中,哪一句让你最有共鸣?
是“何陋之有”的豁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
若让你用其中一句形容身边的一个人,你会选哪一句呢?
——全文完
文/樱桃小嘴
再次感谢朋友们支持!
欢迎评论区说出您的感想!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