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2025年9月1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发布通知,宣布完成第三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意义的海洋区域”(EBSAs)非正式顾问组的专家遴选工作。本次名单由缔约方、相关组织以及原住
本文来源于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注意到,2025年9月1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发布通知,宣布完成第三届“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意义的海洋区域”(EBSAs)非正式顾问组的专家遴选工作。本次名单由缔约方、相关组织以及原住民和地方社区提名,经审议后最终确定的,源于2025年5月2日发布的通知。
“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意义的海洋区域”(Ecologically or Biologically Significant Marine Areas,简称 EBSAs),是在生态功能或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突出的全球或区域重要性的海域。这些区域通常拥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关键的生态过程、独特的栖息地,或是濒危和特有物种的重要分布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识别和评估 EBSAs,旨在为各国和相关组织提供科学依据,以支持海洋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促进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与稳定。
据介绍该顾问组最早在CBD缔约方大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决议中设立,之后多次获得延续与扩展,最近一次调整是在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决议16/16)。顾问组的职权范围最初见于决议XIII/12附件III,并在第十四次(决议14/9附件III)和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进一步修订,以适应新增任务。
CBD公约秘书处强调,本次遴选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科学、技术和工艺咨询附属机构(SBSTTA)进行了磋商。在确定专家人选时,特别注重实现地域分布与性别比例的平衡。
根据公布的附件,本届顾问组成员来自非洲、亚太、东欧、拉美及加勒比、西欧及其他地区。例如,中国的廖国祥先生(音译)、印度的Sundeep先生、巴西的Ana Paula Leite Prates女士、澳大利亚的Piers Dunstan先生以及德国的Janos Hennicke先生均在入选名单之列。与此同时,多家国际与区域组织的专家也以观察员身份参会,包括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倡议(GOBI)、深海管理倡议(DOSI)以及南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SPREP)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提名数量不足,东欧国家组未能推选出第四位专家。l另外,关于顾问组首次会议的具体时间,CBD秘书处表示将在日期确定后另行通知。
完整通知文本及专家名单已在CBD官方网站公开发布,感兴趣的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读者可以参看该通知的全文:
图源:CBD的通知文件
“具有重要生态或生物意义的海洋区域”(EBSAs)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科学概念,用于识别那些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的海域。
根据CBD缔约方大会的相关决议,EBSAs的识别完全基于科学评估,不涉及国家主权或海洋管辖权划分。判断标准包括七个方面:独特性或稀有性、对物种关键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性、对濒危物种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生产力水平、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及自然性。
目前,CBD秘书处已举办了多次区域专家研讨会识别出若干EBSAs,例如黑海的珍稀生境、里海的鲟鱼繁殖区和波罗的海的迁徙鸟类栖息地等。这些成果为各国和国际组织制定海洋空间规划、建立保护区和开展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沧溟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9月11日
全球环境治理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是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性国际公约,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上通过,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截至2024年5月,共有196个缔约方(包括195个国家和欧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国际框架文件。
该公约的核心目标明确、且具有递进性,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即维护地球上各类生态系统、物种及遗传资源的完整性与存续;二是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确保在满足人类当前合理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利用生物资源的能力;三是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尤其关注遗传资源提供方(多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通过公平机制实现惠益共享,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均衡发展。
CBD公约定期召开缔约方大会,制定战略计划与行动纲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及惠益共享提供具体指导,同时建立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ABS)、生物安全(含《卡塔赫纳议定书》《名古屋议定书》等补充文件)等专项机制,是协调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的核心国际法律工具。
昆蒙框架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MGBF,昆蒙框架)是2022年12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上通过的一项重要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路线图。
该框架设定了4项长期目标、23项行动目标。其长期目标如下:
目标A:到2050年,维持、增强或恢复所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和复原力,大幅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制止已知受威胁物种的人为灭绝,到2050年,将所有物种的灭绝率和风险降低十倍,并将本地野生物种的数量增加到健康和有复原力的水平。
目标B:生物多样性得到利用和管理,自然对人类的贡献得到重视、维护和加强,恢复目前正在下降的生态系统,支持可持续发展。
目标C: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DSI)以及与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所产生的货币和非货币利益,包括酌情与土著人民和当地社区分享。
目标D:所有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最不发达国家等,都有充分的执行手段,包括财政资源、能力建设、技术和科学合作,以及获取和转让技术,逐步缩小每年7000亿美元的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
部分行动目标包括:
确保和促使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通过有效保护措施至少恢复30%。
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区域得到有效恢复,以增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生态完整性和连通性。
采取紧迫的管理行动,停止人为导致的已知受威胁物种的灭绝,实现物种特别是受威胁物种的恢复和保护,大幅度降低灭绝风险。
防止引入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将其他已知或潜在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和定居率至少减少一半,并消除或控制岛屿等优先地点的外来入侵物种。
将所有来源的污染风险和不利影响减至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无害的水平,包括将有关使用农药和剧毒化学品的风险减少至少一半,并防止、减少和努力消除塑料污染等。
减少全球消费足迹,将全球粮食浪费减半,大幅减少过度消费,大幅减少废物产生。
逐步取消或改革每年至少5000亿美元的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补贴,同时扩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积极激励措施。
每年从所有来源筹集至少2000亿美元相关资金,以执行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其中,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转型国家的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资金流量,到2025年达到每年至少200亿美元,到2030年增至每年至少300亿美元。
往期精选
CBD·海潮天下观察
●《生物多样性公约》:修改海洋区域模式草案,助力生态保护
●安伯·肖尔茨:CBD COP15关于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惠益分享的决议
●迈向昆蒙框架2030目标,1.6亿美元全球生态保护资金即将开放申请 | 全球生物多样性基金第二轮即将开放
●布鲁塞尔将召开欧洲区域生物多样性战略会议,讨论“昆蒙框架”落地方案
来源:小高的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