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个在犹太教内部极具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以西结书》(尤其是第40-48章)中关于未来圣殿的律例与《托拉》(摩西五经)中记载的律法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曾让早期的犹太贤哲们深感困惑,甚至险些导致《以西结书》被排除出正典。
这是一个在犹太教内部极具深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以西结书》(尤其是第40-48章)中关于未来圣殿的律例与《托拉》(摩西五经)中记载的律法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曾让早期的犹太贤哲们深感困惑,甚至险些导致《以西结书》被排除出正典。
犹太教的解决方案不是否定其一,而是通过一套精密的释经学体系来调和这些矛盾。其主要观点是:《以西结书》的律例并非用于当下,而是为未来弥赛亚时代准备的神圣蓝图。
以下是主要差异及犹太教的解读方式:
核心差异对比
《托拉》与《以西结书》律例差异及犹太教解读调和
赎罪日仪式
- 《托拉》(依据《利未记》16章):规定大祭司一年一次进入至圣所,为自己和百姓赎罪。
- 《以西结书》(40-48章):描述了一位“君王”和祭司的仪式,但未明确提及一年一次的赎罪日仪式。
- 犹太教解读与调和:拉比传统认为,未来的仪式将以《托拉》的律法为最终标准,《以西结书》的描述是补充性或象征性的。
节日献祭
- 《托拉》(依据《民数记》28-29章):详细规定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等节日所献公牛、公羊、羊羔的具体数量。
- 《以西结书》(40-48章):规定的献祭数量与《托拉》不同,例如住棚节所献公牛犊数量递减模式有差异。
- 犹太教解读与调和:这被视为适用于未来时代的新律例。迈蒙尼德等学者认为,届时这些律例将通过先知启示或口传传统得以明确。
祭司的资格
- 《托拉》(依据《出埃及记》28:1):祭司必须出自亚伦的后裔。
- 《以西结书》(40-48章):提到祭司应是“撒督的子孙”(《以西结书》44:15)。
- 犹太教解读与调和:撒督是大卫时代的祭司,本身就是亚伦的后裔。这被解读为一种强调,指代未来时代中那些在被掳期间没有背离神的祭司派系,而非创造新的祭司家族。
利未人的职责
- 《托拉》(依据《民数记》3:5-10):利未人负责看守、搬运会幕,并协助祭司。
- 《以西结书》(40-48章):因利未人曾在以色列人拜偶像时走入歧途,故被降级,只能从事圣殿杂役,不能再亲近祭坛(《以西结书》44:10-14)。
- 犹太教解读与调和:这被视为针对特定历史错误的惩罚性和限制性条例,而非永久性废除利未人的全部职责。忠诚的撒督子孙将继续担任核心祭司职分。
君王的角色
- 《托拉》:君王(来自犹大支派)是政治领袖。
- 《以西结书》(40-48章):为“君王”(Nasi,首领)分配土地,规定他和百姓在节日中的献祭职责,赋予其一定宗教仪式角色(《以西结书》45:17、22)。
- 犹太教解读与调和:这被理解为在弥赛亚时代,理想的君王(弥赛亚)将在神权政体中扮演符合律法、并与祭司职分相协调的新角色。
土地的分配
- 《托拉》:十二支派按约书亚的分配获得土地,利未人在各地有48座城。
- 《以西结书》(40-48章):提出理想化、对称的土地划分方案,包括圣供地(归祭司和利未人)、归王之地和十二支派的地业(《以西结书》48:1-29)。
- 犹太教解读与调和:这被普遍认为是弥赛亚时代的地理规划,象征着秩序、公正和神圣临在的完美彰显。
犹太教如何调和这些差异?
面对这些差异,犹太教并没有认为《以西结书》“错了”,而是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神学和解经学(Hermeneutics)来应对:
1. 历史的语境:
· 《托拉》的律法是神在西奈山赐下、适用于所有时代的永恒律法。
· 《以西结书》的律法是先知在异象中看到的、适用于未来理想状态的启示。它是为第三圣殿(即弥赛亚时代的圣殿)所设计的蓝图。
2. “哈尼拿·本·希西家”的解决方案:
· 正如《塔木德》所记载(Shabbat 13b; Menachot 45a),贤哲哈尼拿·本·希西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传说他耗费了“三百罐灯油”进行研究),最终成功地调和了所有看似矛盾的段落。
· 他的工作奠定了基调:任何表面的矛盾都是由于我们理解的不完全,需要通过更深入的传统阐释来解开其深意。
3. 迈蒙尼德的权威观点: 中世纪伟大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Maimonides)对此问题做出了极具影响力的裁决。在他的律法巨著《密西拿托拉》中,他明确指出:
“《以西结书》中所有与《托拉》表述不一致的地方,都将在【弥赛亚】时代得到澄清……当圣殿建成时,所有这些【差异】都将通过预言得以明确。而未来先知的任务,就是‘确立《托拉》的真理,并不引入新的律法’。”
· 换言之,迈蒙尼德认为,当时代到来时,一位像以利亚那样的先知将会降临,向我们解释《以西结书》异象的真正含义,并表明它们与《托拉》律法完全和谐一致。
4. 隐喻与灵意解读: 许多评论家认为,《以西结书》中的圣殿律例不应只从字面理解,而是充满了隐喻和灵性意义。例如,圣殿的结构和礼仪象征着神人关系的修复、宇宙的秩序以及灵魂的完美状态。
结论
在犹太教看来,《以西结书》与《托拉》律例的差异并非真正的矛盾,而是:
· 不同时代的启示:《托拉》是永恒的根基,《以西结书》是未来的蓝图。
· 神圣奥秘的一部分:这些差异激励着一代代的学者进行深入研习,体现了Torah智慧的深度。
· 弥赛亚时代的应许:这些“未解之谜”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表明最终的答案和完美的和谐将在弥赛亚时代由神亲自揭示。
因此,这些差异非但没有削弱《以西结书》的权威,反而使其成为连接现实与未来、激发希望和深度研经的强大动力。
来源:海棠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