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出口菲律宾计划,无人艇曾击沉俄舰机,能否撬动海权格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05:36 1

摘要:草案内容涵盖 Magura V5 型无人水面舰艇。双方文献显示该协议可能包括下列内容:技术转移,即乌克兰允许菲律宾获取部分无人艇设计、软件、导航与战斗部件;联合生产或组装,菲律宾造船厂参与艇体加工与内部组件组装;人员培训,乌方向菲律宾提供训练课程,覆盖操控、战

2025年9月,防务磋商正急速推进。无人水面战艇 Magura V5 已在黑海实战中屡屡得手。

菲律宾正在与乌克兰接触,将这种战斗力引进自身海军体系。

马古拉V5

谈判火花在 2025 年 9 月刹那点燃。菲律宾与乌克兰关系从外交礼节滑入军事合作层面。

乌克兰大使 Yuliia Fediv 在马尼拉宣布:防务部去年提交给菲律宾国防部的一份草案正在审议中。草案核心:无人海上战斗平台技术共享与合作生产。

草案内容涵盖 Magura V5 型无人水面舰艇。双方文献显示该协议可能包括下列内容:技术转移,即乌克兰允许菲律宾获取部分无人艇设计、软件、导航与战斗部件;联合生产或组装,菲律宾造船厂参与艇体加工与内部组件组装;人员培训,乌方向菲律宾提供训练课程,覆盖操控、战术部署、维护与电子战环境下的操作。

谈判中预算问题成为争论点之一:采购价格、后期维护成本与通信链路安全费用被多次提及。

Col. Andrii Bilenkyi 任乌克兰驻菲律宾的非常驻防务副武官。他在 9 月与菲律宾国防部长 Gilberto Teodoro Jr. 会面。会谈中无法停留于“梦想蓝图”,要落到作战能力与法律条款。法律条款包括责任划分、损失赔偿、出口控制。作战能力包括无人艇在电子对抗强烈环境中运行能力、航行安全性、操作失控责任。

菲律宾国内多个军方单位参与草案讨论。海军、后勤、情报单位被召入会议室。部分舰队指挥官要求看到 Magura V5 的实战视频、损坏证据、可靠通讯链路。财政部门要求成本对比:无人艇单价、生产线建设预算、进口关税、外汇风险。

讨论中提到电子干扰与通讯链路中断情形下的自动导航能力。技术人员要求 Magura V5 在 GPS 或卫星信号被遮蔽或被干扰情况下仍能继续执行预设任务或返回基地。草案中规约操作安全,包括防止误入国际海域造成外交纠纷。

菲律宾防务网络已有小型无人艇与水面艇操作经验。最近美国向菲律宾捐赠了若干 USV(Unmanned Surface Vessels)用于监视与海域巡逻。这些经验被谈判者引用,作为本地组装与后勤支持基础。造船业与小艇工业在菲律宾多个区域存在,小艇生产经验为谈判加分。

Magura V5 无人水面舰艇于 2023 年中期公开。设计人员将艇体长度控制在约 5.5 米,宽度约 1.5 米满载重量略低于一吨。爆破装置可装载约 300 至 320 公斤炸药。

航速在高速巡航与冲刺模式之间切换,最高可达约 42 节。续航时间约 60 小时。航程标称可达约 800 公里。导航系统中包含 GNSS 与惯性导航。视频链路和加密通信系统用于监控与操作。电子干扰环境下依赖预设航线与自动导航回路继续任务。

2024 年战绩频频。2 月 1 日,Magura V5 所属使用舰艇对 Tarantul‑III 型导弹护卫舰 Ivanovets 的攻击行动被报道。该舰在黑海附近被无人艇群击中,随即沉没

2 月 14 日,一艘大型登陆舰 Tsezar Kunikov 在阿卢普卡海域遭无人艇突袭后沉没。

3 月 5 日,巡逻舰 Sergei Kotov 于克里米亚海域被 Magura V5 击中并据称沉没。

技术面展现多个矛盾冲突。无人艇在黑夜或低可视性环境中操作次数上升。夜间视频曝光,多条无人艇沿预设航线靠近目标舰艇,爆炸与冲击中舰体冒火、舷侧开裂、尾部断裂。视频低清、不易辨识目标编号。情报说明操作者使用热成像与视频识别配合惯性导航执行攻击。

2024 年末出现第一次被公开称为空中目标打击战例。改装 Magura V5 搭载改装热追导弹(如 R‑73 型)被报导曾击落一架米‑8 直升机,另一架受损。

Group 13 特别无人系统部队频繁登场。该单位在多个公开情报报告中被认为承担大多数 Magura V5 攻击任务。定期发布行动成果摘要。2024 年中,该单位宣称数次造成俄罗斯小型舰艇损毁。资料中出现 Buyan‑M 级导弹艇被击中或受损报告。无人艇制造方与操纵方不断对电子对抗、通信加密、导航冗余进行改良。

对战绩公共资料中有争议。俄罗斯防务部对部分报告作出否认或不完整确认。有些“沉没”报道中,俄方承认受攻击但称损害可修复。对于 Ivanovets 与 Kunikov 的沉没状态,俄方态度含糊。Sergei Kotov 报告中部分来源称沉没,部分称严重受损。伤亡数字不同。

在 Sergei Kotov 事件中,某些公开报告称七名船员死亡,多人受伤,其余获救。

菲律宾防务系统内部对 Magura V5 的兴趣集中爆发在 2025 年中。数轮内部会议之后,菲律宾海军提出数项具体部署设想。初步方案由三部分构成:部署区域设定、平台集成方式、长期运维方案。

部署区域方面,优先选择西菲律宾海方向,包括巴拉望岛西部外海、礼乐滩周边水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各地均处于菲律宾声称主权的专属经济区范围。战术设计以节点控制为目标,利用岛礁为中继点设置岸基指挥设施与通信信标,支持数十艇规模的无人战术编组运行。

平台集成方式未固定,但倾向于采购成品与本地组装并行。菲律宾拥有若干中小型造船厂,部分已具备高速艇建造经验。若乌克兰提供整套构件清单与技术接口,马尼拉将安排本地工业接手船体制造与动力系统集成。战斗部、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单元将继续依赖乌方供应。

人员培训方面,菲律宾提出两层方案:基础操作培训由乌克兰提供,包括遥控操作、任务规划、舰队管理、视频侦察识别、战术规避动作;进阶技术培训则计划引入第三国或多边协助机制,由拥有成熟无人系统操作经验的国家协助训练教官队伍。整个体系旨在在三年内完成初期战术单元的本地化自主操作。

项目管理文件中出现“海上网格战术”设想,具体策略为:以 Magura V5 为中心,配合小型母舰与浮动补给单元,部署高频出动无人艇编队,在战术敏感区保持持续存在。日常任务以巡航、监视、虚拟封锁、电子扰动为主;紧急状态下可实施蜂群冲锋、自爆打击、岸舰侦察。

为支撑此类设想,菲律宾计划建设数个岸基数据处理与通信枢纽,集中于巴拉望、三描礼士、甲米地等地。各节点将承担远程控制、图像回传处理、航线指令生成等职能,建立完整的人机协同链。

谈判中菲方特别强调成本因素。每艘 Magura V5 成本在 25 万美元上下,维护周期短,使用灵活。菲律宾国防部预计以低于一艘导弹快艇 5% 的代价完成一次完整无人艇战术出击。按照规划,每个节点配置 12 至 16 艘无人艇,每次出动可编组 6 艘以上,形成交叉穿插、多方协同的水面攻击队形。

信息安全被列为谈判核心问题之一。菲律宾担忧通信链路遭到干扰,任务路径暴露,甚至无人艇被技术拦截、逆向破解。乌克兰方面提供加密通信与导航冗余措施,包括离线自动巡航惯导+姿态修正混合系统。项目技术文件中亦规定所有远程操作链路必须经过菲律宾本地中转,确保控制权不被外泄。

另一个未完全公开的环节是无人艇的战斗负载替换问题。Magura V5 原设定为自杀式攻击艇,但也支持载荷模块化替换。菲方希望能够扩展平台用途,发展为可回收监视艇、反水雷平台、战术欺骗载体等多用途版本。这一设想在技术可行性、软件适配、安全协议等方面尚需后续谈判确认。

菲律宾国防部长曾在非正式场合表示,该合作计划本质上是以非对称能力应对传统军事结构劣势的一次尝试。低成本、高频率、分布式、可快速恢复,是战略设计核心。

Magura V5 的战场表现集中在 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底期间,主要目标锁定在黑海俄方舰艇。实战纪录最早可追溯至 2023 年秋季,一艘俄军巡逻艇在塞瓦斯托波尔港外被攻击后失去作战能力。尽管俄方未予详细披露,但乌方发布视频与雷达轨迹加以佐证。

2024 年 2 月,“伊万诺韦茨”号导弹艇在黑海被数艘 Magura V5 围攻。无人艇采用交叉推进与引爆延时方式,连续三轮撞击后,该舰发生严重舷侧爆炸并快速沉没。俄罗斯海军仅简要承认舰艇“战损严重”,未明确沉没。

仅两周后,“库尼科夫”号大型登陆舰在距离克里米亚海岸不足 10 海里的位置被集中打击。Magura 编队在夜间出击,从多个方向切入防御盲区。舰船起火三小时后沉入海底。该事件被国际海事组织列为 2024 年重大水面战斗事件之一。乌方声明使用 6 艘 Magura V5,无一生还。

3 月份的攻击行动将目标转向“谢尔盖·科托夫”号巡逻舰。作战环境复杂,舰艇处于航行状态。无人艇通过前置预埋点集结,利用多波次、短间隔出击扰乱目标防御。舰艇左舷被命中两次,右舷出现破口,最终舰身侧翻。该次行动标志 Magura 系统首次成功击毁非静态目标。俄方未对该战损作出正面回应。

在实际部署中,Magura V5 也遭遇多次失败。部分舰艇配备了近防系统与高速射击装置,在发现无人艇后进行有效拦截。至少三起任务中,无人艇在距离目标 200 米内被击毁,未能引爆。也有数次任务中,由于通信中断或导航误差,无人艇偏离航线,最终漂流或自行引爆。

截至目前,Magura 系列在乌克兰报告中累计造成超过 10 艘俄方舰船毁伤。尽管部分数据仍需交叉验证,但其“以量换冲击”的战术逻辑已在黑海战场确立。是否能将此经验完整复制到复杂、高强度电子战环境的东南亚海域,仍有待实际检验。

来源:底层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