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吗?由《徐霞客游记》说开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5 18:46 1

摘要:北京CBD的写字楼里,白领们盯着Excel表格的眼神,与敦煌壁画中跪拜供养人的虔诚形成奇妙对照——前者在数据牢笼中重复机械劳动,后者在宗教仪式里寻求精神解脱。

站在徐霞客大道边的徐霞客雕像前,浮想联翩,不禁令人感慨。当年的徐霞客追逐的是诗和远方,我们的生活似乎只有当下的苟且。

曾记得在雅典卫城的断壁残垣间,柏拉图学院的学子们一直在争论“洞穴寓言”的真谛;而在杭州西湖的烟柳画桥畔,苏东坡则写下了“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意诗句。

当现代人在“996”的齿轮中疲惫不堪时,《徐霞客游记》像一束穿越时空的星光,照亮了人类永恒的追问:在苟且的泥沼中,是否真能抵达诗意的彼岸?

普罗米修斯被缚高加索山崖的希腊神话,早已预言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恰似当代社畜在格子间里的异化。

北京CBD的写字楼里,白领们盯着Excel表格的眼神,与敦煌壁画中跪拜供养人的虔诚形成奇妙对照——前者在数据牢笼中重复机械劳动,后者在宗教仪式里寻求精神解脱。

但东方智慧为困顿注入了诗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悟,都在诉说另一种生存可能。就像苏轼在黄州赤壁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贬谪之痛转化为千古绝唱,证明苟且的土壤也能开出诗意的花。这种“诗意地栖居”的东方智慧,与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形成跨文明共鸣。

“戊午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洞,一路石笋如林”——翻开《徐霞客游记》,明万历四十六年的秋日清晨跃然纸上。这位身着芒鞋竹杖的探险家,在皖南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中国最早的地质考察路线。

当他攀上黄山天都峰时,眼前“万峰刺天,慈光寺若浮屠嵌其巅”的奇景,让他顿悟“登黄山天下无山”的至理。在雁荡山迷路七日,他靠嚼食野果充饥,却在游记中留下“石壁千仞,飞瀑如练”的绝笔,将绝境转化为美学体验。

徐霞客的云南之行堪称传奇。在丽江雪山下,他与纳西族土司木增彻夜长谈,用毛笔记录下“雪山如银蛇蜿蜒,云海似素练蒸腾”的异域风情。当他在腾冲火山群考察时,面对喷涌的硫磺烟雾,竟以“龙涎吐气,地肺吐火”的诗意想象破解地质密码。这位拒绝科举的叛逆者,用三十年光阴踏遍大半个中国,在《滇游日记》中写下“宁蹈危而求实,毋安坐以贻讥”的宣言,将地理考察升华为生命诗学。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徐霞客笔下的汉江,与王维辋川别业的诗意遥相呼应。当他溯沅江而上,在湘西深山中偶遇“悬棺千仞,古木参天”的神秘葬俗时,既惊诧于“蛮烟瘴雨”的险恶,又沉醉于“山鬼夜吟”的奇幻。

这种对未知的痴狂,与马可·波罗笔下“遍地黄金”的东方传奇形成奇妙共振。在云南丽江,他记录的东巴经文与吐蕃苯教仪轨,比斯坦因、伯希和早三百年触及西南文明的密码。

当代“数字游民”带着笔记本电脑穿越世界,与徐霞客负笈远游形成跨时空呼应。有人在冰岛追极光时阅读《徐霞客游记》,发现四百年前对火山地貌的描述竟与现代地质图惊人吻合;有人在亚马逊雨林用卫星定位标记古老部落,延续着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精神。这种古今交织的探索,证明诗与远方从未远离。

在平塘天文台的“中国天眼”凝视宇宙时,我们突然读懂徐霞客在《盘江考》中“江河并流”的惊世发现。从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到量子计算机的硅晶圆片,从敦煌飞天的飘逸绸带到SpaceX的星际飞船,人类始终在苟且与超越的辩证中寻找支点。

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徐霞客夜宿荒村时的顿悟里——当他放下科考笔记仰望银河时,发现最璀璨的星光不在远方,而在追寻本身闪烁的眼睛里。

来源:酷猫谈事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