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玫瑰”戴安娜王妃:命运交织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05:19 1

摘要:人民的公主、“英国玫瑰”——戴安娜王妃,拥有诸多美誉。她的魅力仿若强力磁石,吸引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倾心。在“近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排名中,她高居第三,力压11位皇室成员。这并不令人意外,在戴安娜复杂多面的形象里,每个人都能寻得共鸣,觅得自己的影子。一位情感真

人民的公主、“英国玫瑰”——戴安娜王妃,拥有诸多美誉。她的魅力仿若强力磁石,吸引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倾心。在“近100位最伟大的英国人”排名中,她高居第三,力压11位皇室成员。这并不令人意外,在戴安娜复杂多面的形象里,每个人都能寻得共鸣,觅得自己的影子。一位情感真挚、率真随性的公主,即便在巴黎市中心那场可怕事故过去25年后的今天,依旧鲜活地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1961年7月1日,威尔士王妃戴安娜·弗朗西斯·斯宾塞诞生于诺福克郡桑德灵厄姆镇一个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父亲爱德华·约翰·斯宾塞身为奥尔索普子爵,出自斯宾塞 - 丘吉尔家族,与大名鼎鼎的马尔堡公爵温斯顿·丘吉尔同族。母亲弗朗西斯·露丝·罗奇则是第四代费莫伊男爵埃德蒙·莫里斯·伯克·罗奇的小女儿。

谈及斯宾塞家族的性格特质,其传记作者曾阿谀奉承地描述:“在这古老而高贵的血统中,骄傲与荣誉、仁慈与尊严、责任感与特立独行的精神完美融合。无论何时何地,家族成员胸中既有细腻温情,又有王者风范,将女性的柔美与狮子的勇气、智慧与沉着紧密相连。”

然而,戴安娜6岁时,父母的婚姻走向破裂。母亲搬至伦敦,将孩子们留在了诺福克。回忆那段时光,戴安娜坦言十分艰难:父母忙于争吵算计,母亲常常以泪洗面,父亲甚至未曾试图向孩子们解释任何事情。

12岁时,戴安娜考入肯特郡的一所特权女子学校。学习对她而言并非易事,但老师们敏锐地察觉到她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天赋异禀。她怀揣着成为芭蕾舞演员的梦想,却因身材高挑而无奈放弃。后来,父亲在伦敦为她购置了一套公寓,戴安娜则在幼儿园谋得一份工作,开启了自己的独立生活。

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相遇。起初,这位未来的英国王位继承人向戴安娜的姐姐莎拉展开追求。然而,1979年11月,戴安娜受邀参加王室狩猎活动,她那甜美可爱的笑容瞬间吸引了王子的目光。

查尔斯身为英国最令人艳羡的新郎,却以风流成性闻名,有着诸多外遇和爱情故事。年轻的戴安娜·斯宾塞无疑是英国王室继承人妻子的理想人选,不仅出身名门,更以其谦逊、有礼、充满魅力的形象深入人心。

1981年7月29日,20岁的戴安娜与32岁的威尔士亲王喜结连理,荣膺王妃头衔。这场婚礼被誉为“世纪婚礼”,早在约定日期前,各项准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这场奢华仪式,宛如灰姑娘故事的完美呈现,全球多达7.5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一盛况。

戴安娜王妃那件华丽的婚纱由丝绸塔夫绸制成,宽大的袖子搭配近四米长的裙裾,上面精心饰有手工刺绣、珍珠和水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服装之一。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庆祝活动的前几天,夫妻双方都对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心存疑虑,但最终都未改变决定。据戴安娜回忆,走在红毯上时,她感觉自己仿佛一只被带到屠宰场的羔羊。仪式结束后,新婚夫妇回到皇宫,却分房而睡。

有趣的是,结婚时戴安娜对查尔斯发誓要“爱、支持、尊重和珍惜”,却并未发誓“凡事服从丈夫”。她也因此成为首位从结婚誓言中删除这句话的皇室新娘。

戴安娜未接受过关于威尔士王妃行为准则的教导,却几乎瞬间就比丈夫更受民众喜爱。人们爱上她,不仅因其美丽与魅力,更因她的率真随性、充满活力。她在白宫招待会上与约翰·特拉沃尔塔共舞,在皇家剧院舞台上与舞者韦恩·斯利普同台表演。每次演出,观众都热情高涨,八次要求戴安娜和韦恩加演。然而,这却引来了丈夫查尔斯的不满,他指责妻子行为不雅。

不知是媒体称其妻子“轻浮得令人无法接受”更让王子恼怒,还是所有相机镜头都聚焦于妻子更让他难以忍受。戴安娜也深知丈夫面对这一状况的艰难处境。

孩子的出生进一步提升了戴安娜的人气。她被英国民众毫无保留地视为自己人。公主选择在医院而非宫殿生下威廉和哈里,亲自带他们打网球、逛城市,毫无皇室架子地前往动物园或游乐园。

戴安娜还经常安排与记者的非正式会面,并带着大儿子一同参加。为让孩子们理解人权斗争的重要性,她带着儿子们与自己监督的医疗机构的患者见面,参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

到20世纪80年代末,戴安娜王妃的公众形象逐渐向保守主义和传统主义转变,这与她的慈善事业和和平活动相得益彰。她从那个容易害羞、被记者称为“胆小的迪伊”的王妃,蜕变为一位睿智的公众人物,毫不犹豫地与不同宗教教派、国籍、社会阶层和政党的代表展开对话。

戴安娜曾监管过100多个慈善机构,这一切始于抗击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斗争。1987年4月,英国首家针对艾滋病患者的科室在一家医院开业,诊所工作人员邀请王室成员参加开业仪式,戴安娜欣然前往。

在当时,艾滋病毒被许多人视为“吸毒者和同性恋者的疾病”,大多数人坚信即使触摸也会感染。戴安娜来到医院,毫不犹豫地摘下手套,与科室所有患者亲切握手。这一举动在当时堪称壮举,引发巨大轰动。

1992年,她参观了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临终关怀中心;三年后,又前往莫斯科的图西诺儿童医院。尽管戴安娜的演讲发音不够标准,但她擅长用触摸和眼神给予他人安慰。认识她的人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赢得王室所缺乏的认可和喜爱。

“我认为当今世界有一个大病——人们觉得他们非常缺乏爱。我知道,如果我能给予爱——即使只是一分钟,只是半小时,只是一天或一个月——我会很乐意去做,”戴安娜王妃在1995年的一次采访中深情说道。

戴安娜的最后一次任务是推动防止杀伤人员地雷造成死亡的计划。她前往多个国家,从安哥拉到波斯尼亚,亲眼目睹这些武器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她不仅与因地雷失去双腿和手臂的人亲切交谈,还亲自走过停用的雷区。“我的灵魂沉入了脚后跟,我的下巴抽筋了。我以前从未如此谨慎地迈出每一步。我非常清楚,最轻微的错误,你的下一步可能就是最后一步,”威尔士王妃回忆道。

其中一位摄影记者未能及时拍摄她的路径,请求戴安娜再次走过田野。众人没想到她会同意,但她毅然转身,再次走过田野。对她而言,让这些照片被拍摄并在世界各地传播至关重要。

自首次亮相公众视野,戴安娜便精心塑造自己的形象,以经典、优雅为基调,只选择完美贴合她修长身材的服装。作为王位继承人的妻子,她起初多穿着英国设计师的西装。然而,她打破了许多皇室时尚规则,拒绝佩戴手套和帽子,令宫廷造型师大为惊讶。

戴安娜不喜欢复杂的发型,不仅剪短了头发,还做出硬朗的发型,不顾造型师劝她放弃发胶的建议。此外,由于她本就比丈夫略高,婚姻期间从未穿过高跟鞋。

戴安娜敢于突破公主的传统形象,尝试背部大胆镂空、肩膀敞开的服装。1994年,她穿着一件极具争议的黑色天鹅绒连衣裙出席活动,当时查尔斯正式宣布与卡米拉·帕克·鲍尔斯有染,而卡米拉是王子在婚礼前就已约会过的已婚妇女。这件不到膝盖、露肩、深领口的连衣裙被称为“复仇连衣裙”。小报刊登照片并配文:“查尔斯王子拒绝的美丽。”

正式离婚后,戴安娜在时尚方面更加大胆自信。她自主选择服装和品牌,偏爱范思哲、莱克鲁瓦、昂加罗和香奈儿等品牌。范思哲的不对称蓝色连衣裙和迪奥的吊带裙等经典款式载入时尚史册,在1996年,这样的设计显得极为大胆前卫。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戴安娜和查尔斯的婚姻已名存实亡。夫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查尔斯与卡米拉·帕克·鲍尔斯的长期亲密关系,而戴安娜本人也曾与骑术教练詹姆斯·休伊特有过一段感情。

1993年,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宣布威尔士亲王和王妃决定分居,各自生活。当时尚未提及离婚,但次年,查尔斯向电视节目主持人乔纳森·丁布尔比坦白自己对戴安娜不忠。1996年8月28日,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倡议下,离婚诉讼正式完成,随后引发了一系列坦率采访,戴安娜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谈及宫殿中难以忍受的生活。

离婚后,戴安娜满怀热情地迎接新的自由生活。与埃及亿万富翁穆罕默德·法耶德的儿子多迪相恋后,她感受到久违的幸福,但命运却无情地夺走了这一切。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和多迪在巴黎遭遇车祸,他们的汽车撞上了阿尔玛桥下地下隧道的一根柱子,不幸身亡。

从巴黎传来的消息震惊了英国全国。然而,英国民众对王室的反应更为震惊,或者说对王室的“不作为”感到愤怒。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最初几天保持沉默,白金汉宫大门前堆积如山的鲜花、蜡烛和感人至深的便签,见证着民众的悲痛与不满。戴安娜作为家庭一员深受爱戴,哀悼者的眼泪真挚而纯粹,同样真挚的还有他们的困惑与指责。“他们表现得好像不在乎”“这是王室的典型反应——遵守礼仪,却不顾人情”,民众纷纷议论。

“起初,人们对宫殿未降半旗表示愤怒。接着问题不断:王室在哪里?他们为什么不来?”1997 - 2001年政府关系服务负责人安吉·亨特回忆道。

悲剧发生后的头几天,报纸头条纷纷呼吁:“表明你关心!”“降下旗帜!”“你的人民正在受苦。陛下,请和我们谈谈!”第五天,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决定比原计划提前一天从巴尔莫勒尔城堡返回伦敦。

“周四,我与女王进行了交谈。谈话一开始,我就意识到我们的想法一致。她明白,此刻向人们表明她与民众感同身受至关重要。所以我不必说服她,她已经做好了准备,”1997 - 2007年担任英国首相的托尼·布莱尔后来回忆道。

8月6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女王戴安娜王妃下葬。白金汉宫上空的旗帜在这一天降下,这在英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记者曾问戴安娜王妃的长子威廉王子,1997年8月31日那个决定命运的日子对他意味着什么。威廉回答:“当这样的震惊发生在你15岁的时候——你母亲的去世时,它要么会让你崩溃,要么会磨练你。我没有让发生的事情击垮我。我告诉自己,我必须变得更强壮。我想成为这样一个让我母亲为我感到骄傲的人。我不想让她担心我们,也不想让每个人都认为她的死让威廉或哈利崩溃了。如果我能像她一样成为千分之一,我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

来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