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动地11个日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2 04:56 1

摘要: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档案室里,留存有报道公祭三烈士的《沈阳日报》剪报。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公祭、守灵、送灵、安葬,度过了感天动地的11个日夜。《沈阳日

转自:沈阳晚报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档案室里,留存有报道公祭三烈士的《沈阳日报》剪报。1953年2月24日20时2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运抵沈阳,沈阳人民以最高的礼仪迎灵、公祭、守灵、送灵、安葬,度过了感天动地的11个日夜。《沈阳日报》完整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三位烈士的灵柩停放到和平区二纬路与三纬路之间的空场上(即现在的八一公园内),场内西侧搭起一个很大的席棚子用来停放烈士灵柩。大棚上方横额书写“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三烈士灵堂”几个大字,棚子正中悬挂着三烈士的大幅遗像,遗像下是烈士们的灵柩。两旁是众多的花圈、挽联。沈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举行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公祭活动。

1953年3月3日至5日,《沈阳日报》连续刊登了《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烈士传略》《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士传略》《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烈士传略》,分别介绍了他们英勇战斗的感人事迹。

3月4日,《沈阳日报》一版报道:“前往致哀的各界人士怀着悲痛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灵堂,默默地向烈士灵柩致哀。”报纸配发的大幅图片是“沈阳市人民政府的全体干部在三烈士灵前宣誓”。

3月5日,灵台前已经摆满了沈阳市各界人民送来的花圈、挽联、誓词及祭品,以致需要增搭灵棚方可容纳。《沈阳日报》1版对此进行报道:“像流水一般的人群,踏着积雪,冒着寒气,抬着花圈,胸口戴着白花,纷纷祭奠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三烈士。当灵堂上主祭者宣读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时,许多人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3月6日,三烈士安葬日。《沈阳日报》3月11日第4版这样报道:

“追悼大会礼成后,起灵。由军区及沈阳市党、政、军负责同志焦若愚等亲自执绋。灵柩由追悼大会会场灵堂出发,以乐队、花圈队、挽联队、仪仗队前导,经和平街、五纬路、市府大路、市府广场、惠工广场直到烈士陵园。一路上各机关的干部、部队的战士、学校的学生和街道的群众,均肃静地候在道旁向烈士灵柩致哀。……当灵柩停到烈士陵园后,午后一时开始,举行安葬仪式。参加安葬的所有人员,最后在哀乐声中绕墓一周,向三烈士致敬。”

《沈阳日报》始终将传承志愿军英烈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报道内容,并用实际行动做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为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53位没有亲人来扫墓的烈士找到亲人,并在报道中形成了一份特别的情结——“志愿军情结”。这是沈报人的宝贵财富,更是沈阳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新闻伴读

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东北军区于1951年8月建成的,第二年移交给沈阳市民政局管理,2019年归属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管理。

这里由安葬123名团职以上志愿军干部和战斗英雄,到安放1011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到镌刻174407名(含23246位重名)志愿军烈士名字的英名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志愿军烈属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祭台,也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将成为全国青少年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地标。

据不完全统计,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共接待参观群众超过千万人次,抗美援朝精神始终是鼓舞和激励沈阳人民的一面不倒的旗帜。

今天,又有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1011,这是截至今天的数字,已与沈阳不可分割。

这个数字在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不断地增长,每一次增长都会是泪水的浸泡、情感的流动、家国的碰撞、敬意的凝结、精神的传承。每每迎来这样的增量,我们这个国家的血脉在偾张、激情在燃烧。

志愿军英雄的躯体安卧在沈阳人民的怀抱,志愿军英雄的血脉涌动在沈阳人民的心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沈阳人民与志愿军烈士们之间进行着心贴心的交流与对话。这样的交流、这样的对话,绵绵不绝,永不停歇。

这座英雄城市爱英雄、敬英雄、学英雄的氛围愈发浓烈……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