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非学术论文或正式发表文章,仅为个人思想观点随笔分享,核心价值在于引发多维思考,提供多维度视角,启发对当下不同个体或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本文非学术论文或正式发表文章,仅为个人思想观点随笔分享,核心价值在于引发多维思考,提供多维度视角,启发对当下不同个体或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2025年9月,自媒体账号“大鹏和小玉”的一条生活短视频意外引爆网络。视频中,妻子小玉用轻柔的语气对丈夫说“老公,咱们家风扇坏了,光转圈没有风,你能不能把它修好”,丈夫的宠溺回应本是普通夫妻的日常互动,却在短时间内引发千万级播放量。随之而来的不是对亲密关系的温暖共鸣,而是铺天盖地的模仿——无数网友刻意夸张“夹子音”、丑化小玉的神态举止,将一段真诚的生活对话异化为全民调侃的“热梗”。
这场由普通视频引发的网络狂欢,看似是无厘头的娱乐消遣,实则暴露出当下网络生态中价值观扭曲、心理失衡与文化失范的深层危机。当“丑化他人”成为流量密码,“以恶为乐”化作社交谈资,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个时代的网络精神世界,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风扇坏了”梗的发酵,绕不开一个核心争议:为何小玉的撒娇会引发如此强烈的恶意模仿?
在大量模仿视频的评论区,“长得不好看还发嗲”“一把年纪了装什么嫩”等言论高频出现,直白地揭示了这场狂欢的底层逻辑——外貌至上的审美霸权正在绑架大众对“情感表达”的认知。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撒娇”“温柔”等柔软特质,必须与“年轻貌美”“身材姣好”绑定,仿佛只有大家印象中那种拥有模特身材、长相漂亮的林志玲范“完美女性”才有资格流露脆弱,而像小玉这样——长得不丑也不漂亮、身材也不好,明明还是年轻人却透着三四十岁大妈油腻气质——不符合主流审美标签的普通人,连正常的情感表达都成了“原罪”。
这种审美霸权的形成,源于长期以来网络环境以及消费主义对“完美人设”的过度渲染。打开社交平台,充斥屏幕的几乎都是经过滤镜修饰的网红脸、精心设计的穿搭造型、刻意营造的“仙女感”“女神感”,这种单一化的审美输出不断强化着“颜值即正义”的认知。人们口头流行的“一白遮三丑,一胖毁所有”便是最写实的心理投射。
当大众习惯了用“外貌打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会自然形成“颜值不够,不配拥有美好”的偏见,这便是这个梗中小玉的“罪过”,本质上是小玉打破了这种偏见:她没有精致的五官,没有模特般的身材,也没有刻意打扮自己、买漂亮衣服维持外在形象,却能坦然地在伴侣面前展现温柔,这种“不完美者的真实美好”,刺痛了那无数被审美焦虑绑架的人。
更深层的心理动因,是“求而不得”的双重嫉妒投射。
▎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外貌焦虑而压抑真实的情感表达:想撒娇却怕被说“装”,想示弱又怕被嫌“丑”,这种自我压抑的痛苦,在看到小玉的松弛状态后转化为扭曲的敌意——他们无法接纳“自己不敢做的事,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却能坦然做到”的现实,于是通过丑化小玉来平衡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更核心的嫉妒在于“情感获得感的失衡”:当下无数情侣或夫妻相处早已“貌合神离”,很多女性花了大量精力和金钱在容貌、身材管理上,以为变美就能获得幸福,结果却事与愿违;而小玉从未在意外在修饰,却能拥有大鹏的宠溺与甜蜜的婚姻,这种“自己求而不得的幸福,他人轻易拥有”的落差,让不少人将对自身情感困境的不满,转化为对小玉的恶意攻击——“我都没得到的温柔,凭什么你这种长相的人能拥有”。这种逻辑的本质,是将对自己的不满、对自身情感缺憾的焦虑,全部转嫁到他人身上,用攻击他人的方式掩盖自身的脆弱与挫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审美霸权正在不断压缩“多元表达”的空间。当“长得不好看就不配撒娇”“没身材就不配晒幸福”成为共识,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就被戴上了枷锁:肥胖者不能穿紧身衣,普通人不能晒幸福,内向者不能活泼——所有不符合“标签化审美”的行为,都可能被贴上“尴尬”“恶心”“装模作样”的标签。长此以往,网络世界将沦为“完美人设”的秀场,真实的人性光辉被遮蔽,只剩下千篇一律的虚假与刻板。
当全网都在为“风扇坏了”的模仿狂欢时,一个更基础的问题被忽视了:这场全民带节奏的炒作,本质上是否过于无聊?
因为视频中所谓的“争议点”,本就是生活中最寻常的真实——无论是小玉的语气,还是风扇的故障,都并非刻意营造的“噱头”。
▎首先,小玉的语气并非“做作”,而是真实的个性表达。有人质疑小玉的“夹子音”是刻意装嫩,但现实中,很多人的声线本就天生轻柔,说话方式也自带温和特质。我身边就有朋友,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用这种轻声细语的方式与人交流,这不是“装”,而是刻在性格里的温和,是无需刻意修饰的自然状态。小玉的表达没有夸张的表演痕迹,只是夫妻间最日常的对话语气,却被强行解读为“装模作样”,本质上是用“阴谋论”的心态曲解了“真实的个性”。
▎其次,“风扇光转圈没风”是常见故障,绝非“造假”。还有人怀疑“风扇只转无风”是剧本设定,认为这种情况不合常理——但这恰恰暴露了部分人的“幸福盲区”:他们从未经历过这种生活琐事的困扰,便想当然地否定其真实性。
我家就曾有两台不同款式的风扇出现过同样的问题:电机正常运转,但扇叶与电机的连接松动,或是扇叶转动慢,导致无法形成有效风力。拿去维修店时,老板还不客气地说教拒绝维修:“修什么修,一把风扇值多少钱?修的钱还不如重新买一把。”当时,我就哑口无言,根本不想回应——与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他们从未体会过“能修则修”的生活考量,也从未正视过“风扇故障”这类日常琐事的真实性,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修一台普通风扇的维修费他们根本瞧不起。
可笑的是,就是这样两个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细节,却被当作“梗”的核心卖点,被全网过度解读、恶意模仿。这恰恰说明,部分人已经无聊到需要从“日常真实”中挖掘“争议”,需要用“曲解真实”来填补精神空虚——当正常的语气被骂“装”,常见的故障被疑“假”,网络世界的“真实感”正在被这种无聊的炒作一点点消解。
当然,资本营销割韭菜背后的报废主义与消费主义的长期暗箱操作与传播功不可没。
▎从商业逻辑来看,“修不如换”的论调本就是消费主义刻意灌输的价值观——资本通过操控家电厂商不断推出“迭代新品”,放大“旧物过时”的焦虑,同时压缩维修渠道、抬高维修成本,倒逼消费者放弃维修、选择购买新品,以此实现“以换代修”的盈利闭环。
而“风扇只转无风”被质疑“不真实”,本质上是这种报废主义长期渗透的结果:在资本构建的消费语境里,“物品坏了就该扔”已成默认规则,“维修”反而成了“不合时宜”的选择,以至于人们连“风扇可修”的基本常识都开始怀疑。
更关键的是,当“风扇坏了”成为热梗后,资本与营销号迅速跟进,一边用“质疑真实性”制造话题热度,一边借机推广新风扇、家电清洁剂等相关产品,将普通生活场景转化为“割韭菜”的流量入口——正是这种“争议造梗+商品变现”的操作,让原本真实的日常被裹挟进消费主义的漩涡,也让“无聊炒作”有了持续发酵的商业动力。
如果说审美霸权是“风扇坏了”梗发酵的导火索,那么大众精神世界的空虚与优越感成瘾,则是这场狂欢持续蔓延的燃料。更直白地说,当下无数网友实在“太闲了”,闲到心理健康都出现了偏差——在模仿视频的创作者中,不乏将“丑化小玉”当作“幽默”的人,他们或许并非天生恶意,却在无意识中陷入了“用冒犯换取快乐”的心理陷阱,而这种陷阱的本质,就是用“消耗他人”来填补自己无处安放的无聊。
这种行为的底层驱动力,是“精神贫瘠”下的无聊代偿。当下社会,部分群体面临着“内卷”与“躺平”的双重困境:努力奋斗却看不到明确回报,选择躺平又陷入自我价值的焦虑,于是转而用“低成本的娱乐”打发时间。模仿小玉的丑态,不需要专业技能,不需要付出精力,甚至不需要思考,只需对着镜头夸张地挤眉弄眼、捏着嗓子说话,就能获得流量与关注。这种“零成本参与感”,成了精神空虚者的“止痛药”——他们在评论区的笑声与点赞中获得短暂的充实,却从未意识到,这种快乐建立在消耗他人的基础上,是一种极度自私的精神寄托。
更危险的是“优越感成瘾”的心理机制。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通过“踩低他人”获得虚假的自我满足。模仿小玉时,创作者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置于“评判者”的高位:“你看她那样多可笑,我比她正常多了”“我模仿得真像,比她本人有趣”。这种通过贬低他人建立的优越感,成本极低却反馈迅速,久而久之便形成依赖。就像成瘾性药物一样,需要不断升级冒犯的程度才能获得同样的快感——从夸张语气到丑化外貌,从模仿行为到人身攻击,一步步突破道德底线,而这背后,正是“以黑化他人取悦自己、以丑为乐获取优越感”的扭曲心理在作祟。
▎群体心理学中的“去个体化”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恶意。当一个人单独面对小玉的视频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普通夫妻的对话”,但当看到大量网友都在模仿丑化时,就会陷入“法不责众”的认知误区:既然大家都在做,那这件事就是“合理的”“有趣的”。这种群体认同会消解个体的道德责任感,让人在无意识中成为恶意的传播者。就像在围观者的起哄中,原本犹豫的人也会加入嘲笑的行列,最终形成“集体施暴”的局面——而参与者往往还会以“只是玩梗”为借口,逃避自己的道德责任。
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以恶为乐”的心理正在向年轻群体蔓延。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浸泡在恶意模仿的内容中,容易将“冒犯他人”等同于“幽默风趣”,将“不尊重人”视为“个性张扬”。当他们习惯了用丑化他人的方式获取关注,就会逐渐丧失共情能力与道德判断力,这对整个社会的文明传承来说,无疑是潜在的危机。
恶意模仿能够从个体行为升级为全民狂欢,离不开网络平台流量逻辑的推波助澜。在“算法至上”的时代,内容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是否传递美好、是否符合公序良俗,而是取决于“点击率”“转发量”“互动率”等数据指标——这正是“风扇坏了”梗能够登上热搜的核心原因,也解释了为何这种违背道德的行为能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
平台算法的本质,是“投其所好”的精准推送。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发现,“有争议、易模仿、能引发情绪波动”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于是便会优先将这类内容推送给更多用户。当第一个模仿小玉的视频获得高播放量后,算法会判定“这类内容有市场”,进而推荐更多类似视频;而用户在不断刷到同类内容后,会形成“大家都在玩这个梗”的认知,要么加入模仿行列,要么参与讨论,进一步推高数据。这种“数据反馈-算法推送-用户参与”的闭环,让恶意模仿内容像病毒一样扩散,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那些传递温暖、理性的内容,因为“不够刺激”“互动率低”而被算法冷落,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更值得批判的是,部分平台为了追求流量,甚至会主动“引导”恶意内容的生产。一些短视频平台会推出“热门挑战”,鼓励用户模仿当下的热门梗,其中不乏涉及冒犯他人的内容;还有的平台会对恶意模仿视频“降权处罚”流于形式,只要不涉及明确的违法违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流量至上”的运营理念,本质上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平台只看到了数据带来的商业利益,却忽视了内容对用户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影响,也纵容了“不道德内容”的传播。
除了平台,部分自媒体账号也在刻意放大恶意,将“丑化他人”当作涨粉捷径。他们深谙“争议即流量”的道理,通过更夸张、更刻薄的模仿吸引眼球,甚至编造“小玉回应模仿”“大鹏生气”等虚假内容制造话题。这些账号的粉丝量在短时间内暴涨,又会引发更多人跟风效仿,形成“为流量无底线”的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小玉夫妇的个人感受被完全忽视,他们从“普通创作者”沦为“流量祭品”,甚至可能面临网络暴力的威胁。
流量逻辑对网络生态的异化,不仅体现在“风扇坏了”这一个梗上。从“恶搞经典”到“低俗带货”,从“键盘侠骂战”到“恶意P图”,无数案例证明:当数据成为唯一的指挥棒,道德底线就会不断后退,文明底线就会逐渐失守。长此以往,网络将不再是交流思想、传递美好的平台,而是沦为宣泄恶意、追逐流量的角斗场。
“风扇坏了”梗引发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失范的集中爆发。当“丑化他人”成为娱乐,“冒犯他人”化作谈资,我们引以为傲的华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主流三观,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华夏文化历来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尊重他人”“包容差异”。在传统社会中,夫妻间的温柔互动是“家和万事兴”的体现,普通人的真诚表达是“真性情”的流露,这些都被视为值得肯定的美好品质。而“风扇坏了”梗的发酵,却将这种美好异化为“笑料”——模仿者从未想过,若自己的家人、伴侣的日常对话被如此丑化,自己会作何感受;他们也从未意识到,这种“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行为,与“推己及人”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更与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文明、和谐、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相冲突。
更令人痛心的是,“以和为贵”的相处智慧正在被“对立互撕”的思维取代。在模仿视频的评论区,支持者与反对者往往陷入激烈骂战:支持者认为“只是玩梗,不必当真”,反对者则怒斥“没有道德底线”。双方各执一词,却很少有人能理性思考“玩梗的边界在哪里”“尊重他人的底线是什么”。这种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让网络讨论沦为情绪宣泄,而非思想碰撞,也让“包容差异”的现代共识变得遥不可及——而这种共识,本是社会主义社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现代社会倡导的“多元价值”,在这场狂欢中也被窄化为“单一标准”。真正的多元,是尊重每个人的情感表达权,无论其外貌、年龄、身份如何;是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无论其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而“风扇坏了”梗的模仿者,却用“外貌是否好看”“是否符合主流标签”来评判一个人的情感表达是否“合理”,这种单一化的价值判断,与“多元包容”的现代理念完全相悖,也暴露了部分人极度自私、精致利己的本质——只以自己的标准定义“合理”,完全无视他人的真实感受与权利。
文化失范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一个社会的凝聚力,离不开共同的文化认同与道德共识;一个民族的传承,离不开传统美德的滋养与现代理念的引领。当“尊重”“包容”“共情”这些基本准则被忽视,当“恶意”“冒犯”“刻薄”成为网络主流,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就会逐渐崩塌。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会迷失对现代价值的认知,最终影响整个民族的未来。
“风扇坏了”梗的热度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思考却远未结束。这场由普通视频引发的网络狂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网络生态的浮躁与扭曲,也照出了部分人内心的焦虑与空虚——那些因“太闲”而滋生的恶意,因“求不得”而产生的嫉妒,因“流量”而突破的底线,最终都指向了价值观的扭曲与道德的失守。当我们为了一时的快乐而丑化他人,为了流量而突破底线,为了跟风而丧失判断时,丢失的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认知;破坏的不仅是网络环境,更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根基。
网络本该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是传递美好的窗口,而非宣泄恶意的垃圾桶。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生态的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你如何对待网络,网络就会如何回馈你;你传递恶意,收获的只会是更多的伤害;你传递美好,得到的也将是更多的温暖。
别让“以恶为乐”成为常态,别让“冒犯他人”化作习惯。愿我们都能守住“尊重”的底线,保持“共情”的能力,让网络世界回归理性与温度,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再被狂欢吞噬。这不仅是对他人的负责,更是对自己、对时代的负责。
来源:屏山石